孟昭庚
一
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回国,跟早已订婚的同乡女子江冬秀完婚。
胡适与江冬秀婚后育有3子。长子出生于1919年3月16日,离胡母冯顺弟去世仅4个月。为纪念寡母抚孤的鞠育和恩德,胡适便给长子取名祖望,有望祖的意思。女儿出生于1920年8月16日,取名素斐,有人说是为了纪念胡适在美国留学时的情侣陈衡哲(昵名“莎菲”)。可惜这个被胡适夫妇宠爱的爱女,不幸在1925年5月早夭。次子思杜,出生于1921年12月27日。这天是阴历10月17日,正好是胡适的生日,给孩子取此名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因在孩子中排行第三,故此儿小名叫小三。
小三胡思杜少年时候,患有肺病,时读时辍,所以胡适专门请家教对其进行辅导。其中有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胡适的高足,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罗尔纲一直教了胡思杜5年,所以他对胡思杜比较了解,在罗尔纲先生的眼里,胡思杜幼时虽很顽皮,却是个十分可爱的优秀少年。罗尔纲先生在其晚年所著的《胡适琐记》中说,胡思杜从小思想活跃且进步,比较爱国。罗先生写道:“他对老保姆杨妈、在他家做杂役的小二,亲如家人”,一点也没有阔少的架子;天资聪慧,两天能看完《水浒传》,又唱得一口好京戏。罗先生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他不是生在胡适家,说不定京戏舞台上会多一个艺术家。罗先生还回忆起胡思杜曾告诉过他一件人们并不知道的故事:胡思杜非常热爱、尊崇鲁迅。那是1932年冬天,鲁迅返北平探母,曾往胡宅访问。胡家向来不绝高朋贵客,但少年胡思杜从来也没有给哪位客人接大衣之类的恭敬,这回他却“赶着去帮鲁迅接大衣”了。
胡思杜堂兄胡恒立在回忆儿时的胡思杜时,说他的脸圆圆的,异常的活泼搞怪,常常妙语连珠,是大家的开心果。
然而胡思杜在成年后却不怎么好读书,喜欢玩乐,结交朋友,什么朋友都交。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在西南联大学习航空机械专业的胡祖望去美国留学,进入其父胡适曾就读过的名校———康乃尔大学。胡思杜则随母亲江冬秀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三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在此之前,胡适每次在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总要不时提醒她少打牌,“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脾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无奈,江冬秀整日一门心思沉湎在牌桌上,无时间也无精力去管教儿子,加之胡适又长期不在身边,这样就使得无拘无束的胡思杜在上海这个“大染缸”里免不了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
胡适在1941年5月托人将胡思杜带去美国。胡思杜在国内学的文科,曾先后在上海大学、东吴大学读社会科学。到美国后,胡适将他送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历史。
胡思杜在美国连续上了两个大学,但均未毕业,只得于1948年夏随胡适的一个朋友回到了北平,来到早已归国的父亲胡适身边。回国的原因,据罗尔纲先生说,是因为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而荒废了学业,被学校驱逐。
胡思杜回国后,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纷纷请他到他们的大学任教,其中山东大学历史系最为积极,但胡适皆以“思杜学业未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的邀请。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那可是个读书长学问的好地方。他果然一改常态,埋头读书,也真应了那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古语。
二
1948年12月,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平津形势危急。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催促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飞来南京,并于12月14日派专机到北平“抢救”名流学者。胡适马上联系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著名学者陈寅恪等人。结果,不但陈垣不愿意离开北平,就连胡思杜也不愿随父母南行,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胡适实在舍不下东厂胡同(即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几大间屋子的书籍,很想有人照看这些被其视为生命的书,现在既然小三思杜不愿走,那留下照看一阵子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在他看来有美国人撑腰的国民党政权,迟早还会卷土重来。所以他只挑选了他视为宝贝的一部16回残本的《石头记》抄本和《水经注》稿本随身。而江冬秀不愿意扔下小儿子,对骨肉分离感到非常难过,留下一箱细软和金银首饰,说是让思杜日后结婚用。
最终也只有梅贻琦、陈寅恪等少数知名学者随胡适一起飞到了南京。哪知,几个月后,竟翻天覆地,沧海变桑田,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组学习。胡思杜急切地想要融入新社会,为了做一个脱胎换骨的为新政权所需要的干部,他主动上交了父母留下的一箱财物,各方面表现得均很积极和进步,并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他还将胡适留下的书籍装进108个大木箱献给新中国,这些书成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近代史研究所的“镇库宝物”。学习期间,在组织的启发下,他总结自己的思想,写了一份《思想汇报》:《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他这种迫切要求进步的举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使他得以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作为副教授,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又名马列部)教历史。胡思杜原来就是学社会科学的,现在学有所用了。
当初,中国共产党对胡适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批他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另一方面又频频向他示好,希望他能为新社会服务。在胡适南飞前夕,中共解放区的广播电台播出了“对胡适之先生广播”,要求他不要离开北平,并许诺让他继续做北大校长和北平图书馆馆长。不仅如此,还派潜伏在北大的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冒险去当面劝诫他。胡适的反应是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结果胡适南飞了。这样,政策也就由拉拢而转向批判了。endprint
胡适到了南京后,被分崩离析的国民党政府以非官方的民间使者的身份派往美国寻求援助。
胡适刚到美国不久,他的老友、历史学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首先于1949年4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给胡适之的一封公开信》的文章,香港报纸也转载了此文。文中说道:“在三十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了反人民的集团。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我以为你不应当再坚持以前的错误成见,应当有敢于否定过去观点的勇气,你应该转向人民。”在批评之后,便是劝喻:“我现在很诚恳的告诉你,你应该正视现实,你应该转向人民,幡然觉悟……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身在美国的胡适,看到陈垣这封统战意向十分鲜明的吁请他回归人民阵营的公开信后,公开表示鄙夷。经过分析,他认定这是一封“伪书”,因为陈垣不会写白话文,这肯定有人捉刀。于是他在1950年1月9日,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一篇《共产党统治下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之的一封公开信》的文章以作为回应,对陈文逐条予以驳斥,说陈垣他们现在没有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不说话的自由,明确表示不可能和他在一条路上相见。
5个月以后,即1949年9月22日,香港《大公报》又公开发表了胡思杜的文章——《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这篇文章,是胡思杜在“华北革大”学习时写的《思想汇报》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其中有些文字是很伤人的。
文章说,胡适“对反动派的赤胆忠心,终于挽救不了人民公敌的颓运,今天,我受了革命的教育,我再也不怕那座历史上的‘大山,敢于认识它,也敢于推倒它,也敢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秤来衡量他对人民的作用”;胡适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文章还罗列了他这位“战犯”父亲的种种罪状,如“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利益密切的结合”“甘心为美国服务”等。他还表示,“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虽然“我以为在思想上大致划分了敌我,但是在感情上仍有许多不能明确割开的地方”。
胡思杜的这篇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一场极大的震动,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为唐德刚《胡适杂忆》作序的海外著名学者夏志清先生,读了胡思杜公开斥责其父胡适的文章后,禁不住破口大骂其“不成器”!胡适本人所受的打击就可想而知了。但他很快就从大为尴尬中平静下来,他不相信这是儿子的真心话,和陈垣的公开信一样,他都认为是捉刀之作,所以他并未表露心迹,只是平静地把那篇文章剪下来粘在日记上。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在《中国青年》刊物上转载,接踵而来的便是大陆方面以此为契机,兴起了第一轮批判胡适高潮。当新中国需要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时,胡适自然就成了一个靶子。随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升级,这种批判越来越严厉,几乎所有胡适的旧友、弟子也都参加了这种不得不参加、不得不以此摆脱自己政治困境的批判。其间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汤用彤、金岳霖、马大猷、朱光潜、梁思成等都写了思想反省,表明立场。而胡思杜的文章对大陆学人也起了“启发”的作用,比如胡适的弟子罗尔纲先生,拜读了胡思杜的文章,“从此解决了心头的难题,豁然开朗了”,即“启发我认识到胡思杜与胡适还可以划清敌我界线,我这个做学生的,更可以与老师划清敌我界线了”。
这场批判从1951年11月到1952年1月底,因为“三反运动”而被暂时搁置。1954年,两个“小人物”批判红学权威俞平伯,因为俞平伯是胡适的弟子,所以风潮便很快地又向胡适卷来。在这场批判中,胡适被扣上了许多骂名,如“异族胡适”“文化汉奸”“胡适这个妖怪”“套着美国项圈的走狗”“出卖祖国的最无耻的卖国贼”。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10个月,范围广力度大,彻底地把胡适批透了。
因为胡思杜以“大义灭亲”的方式痛骂“美帝国主义走狗胡适”有功,一度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此时的胡思杜思想开朗,积极、努力地工作,想为反动的父亲“赎罪”,同时也强烈地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是组织上对他一直处于考验之中,加上全国上下正在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使他受到连累,梦想迟迟不能成真,一拖就是几年。胡思杜这才知道,作为“汉奸”“走狗”“卖国贼”胡适的儿子,他的压力有多大!
胡思杜曾有一个女朋友,在贵州,但后来这个女朋友不知何故跟他分手了。因为出身不好,以后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别人一介绍,女方一听是胡适的儿子,是战犯的儿子,就不同意了。但他一直努力工作,尽量乐观,不让人觉察他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仍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地向党组织靠拢,按照组织上的要求,积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
时间到了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欢迎大家“鸣”“放”,以帮助党整风。胡思杜认为对党作出新贡献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响应号召,一马当先地积极主动地给他所在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是“引蛇出洞”的“阳谋”。他所提的意见,立即遭到反右积极分子们的迎头痛击。
195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高等学校教授针对教育领导工作提出批评》为题,发表“本报讯”,报道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主任孙竹生及教师胡思杜“使用卑鄙手段,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文中特别注明某部分内容是“胡适儿子胡思杜所说的”。自此,胡思杜一下子由狂热拥护中共的积极分子,成了“汉奸”“走狗”“卖国贼”胡适的余孽和妄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阶级异己分子。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胡思杜则在劫难逃,多次被拉出来接受革命群众批斗,未久便被学院定为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突遭重创的胡思杜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宣布和父亲划清界线,为何此时又把自己与这位“人民公敌”的父亲捆绑在一起而公开示众且口诛笔伐?在一系列不解与恐惧中,胡思杜精神彻底崩溃了,于1957年9月21日晚上吊自杀身亡,年仅36岁。endprint
四
胡思杜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唯一的亲人是他远房堂兄胡思孟,其他在北京的亲戚如堂兄胡恒立、堂舅父江泽涵等,身份都是民盟盟员。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与他们不常往来,而胡思孟则是个工人,目不识丁,没什么可怕的。
唐山铁道学院给跟胡思杜来往最多的胡思孟打了电报,让他速来唐山。后来胡思孟回忆道:他到唐山铁道学院后,“看到满院子的大字报,都是批判他(指胡思杜)的,也有批判胡适的。跟思杜在一个系工作的一位党员教师告诉我,思杜死前曾给我留了一封遗书,写好后压在了他的枕头下。组织上也告诉我思杜是‘畏罪上吊自杀,并给我看了一下思杜的遗书。我要带走遗书,但单位的人不肯,只给我抄了一份”。遗书满纸辛酸,多年以后,粗识几个大字的胡思孟,在接受读者采访时还能一字不漏地将它背下来:
“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
料理完胡思杜的后事后,胡思孟便把他的书籍和衣物托运回北京,其中《新华月刊》就有一大箱子,还有许多外文书。胡思孟讲,“后来,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子放他的书刊,我就把大部分当废品卖掉了,现在只剩有十几本外文书了”。因为有胡适的社会关系,胡思孟在“文革”中被打成了“黑帮分子”,被赶出铁道部北京印刷厂,押送到宝鸡去修铁路。至于胡思杜那个浸满血泪的遗书的抄件也在文革期间被胡思孟吓得撕掉了,只保留下残存的一角,那上面还可以依稀地看到这样的话,(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
1958年3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东方学术”座谈会,偶尔从“泛亚社”香港来电获悉:胡思杜已被革除副教授一职下放劳动。此时的胡适心中虽犯嘀咕,但并没有向最坏处想,只是在心中默念上帝保佑他这个不幸的儿子。到了这年的5月初,胡适回台湾作关于“五四”运动的广播讲话,还是从“泛亚社”香港来电中看到胡思杜已于“去年8月自缢身死”的消息。胡适先是一惊,差点一头栽倒地下。但待镇定下来又将信将疑,且从心理上对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予以排斥,猜想可能是一种有恶意的谣言,因为按照他小儿子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是不可能自杀的。而事实上,胡思杜真的死了,且已死去了8个多月。
胡适一直不相信他的小儿子会先他而去。1957年6月4日,他在美国纽约预立遗嘱时还在第六条里写道:“去世之后,如果留下遗产,留给夫人江冬秀女士,如女士先行去世,则留给两子胡祖望、胡思杜……如两子均已去世,则留给孙子。”
1962年,胡适因心脏病猝死台湾,一直到逝世,他也不知道他的次子是否真的在大陆“畏罪上吊自杀”了。
“文革”后期,胡祖望从美国给在大陆的堂舅父江泽涵夫妇写信,了解他们的近况,并问及他的弟弟胡思杜是否还活着?
被人誉为数学泰斗的江泽涵在北大执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但因与胡适的社会关系,在“文革”中被整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不敢贸然给胡祖望回信,怕再因“海外关系”“胡适关系”而惹出新的祸端来。于是就把胡祖望给他的这封信交给学校领导,征求领导意见,学校领导却一直没有明确回复江教授夫妇,这样他也就不敢回信告诉实情。后来胡祖望终于托人(陶孟和之女陶维达)打听到了实情。生活在美国的胡祖望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中。
1980年11月,也就是胡思杜死后23年,他才被组织上重新审查,平反昭雪。一个时代的悲剧就这样结束了。
胡适长子胡祖望先生于2005年3月1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86岁,遗妻子曾淑昭和独子胡复。
胡祖望生前曾表示,愿死后葬在台北的父母墓旁,并与弟弟相伴。在胡适夫妇墓地的东南侧,有一块胡祖望为其弟弟胡思杜而置的约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胡祖望泐石。”
〔责任编辑 袁小玲〕
〔推荐人 水云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