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乡风貌和文化保护途径探索
——以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2015-02-28 09:28林艺娜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顺德风貌水乡

林艺娜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 佛山 528300)

岭南水乡风貌和文化保护途径探索
——以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林艺娜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 佛山 528300)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岭南传统水乡形态受到极大冲击,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逐渐消失。因而,探讨如何保护与延续历史悠久的岭南传统水乡风貌,尽可能保留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水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对水乡风貌与文化的保护措施,探讨保护岭南水乡风貌与文化的途径。

岭南水乡;风貌与文化;保护

岭南原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现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地区,其中位于珠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番禺、南海、顺德、中山等地,因其河涌交错、水网密布,被称为岭南水乡。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岭南水乡别具一格的人文特色和自然形态。诗人郭沫若曾留下诗句歌颂它的自然景观: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家家门巷有清泉”“水巷小桥多”“百亩榕荫百丈堤”则是其人文景观的真实写照。

顺德作为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境内河涌交错、水网密布,大量分布的桑基鱼塘、宗祠、古桥、古榕、古庙、河涌几大符号共同构成水乡景观。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对其进行描述:“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迴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处处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1]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岭南水乡受到各类活动影响,传统形态受到极大冲击,水乡风貌与人文特色逐渐消失,因而,探讨如何保护与延续历史悠久的岭南传统水乡风貌,尽可能保留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水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顺德杏坛镇的逢简水乡为例,旨在探讨岭南特有水乡风貌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顺德杏坛镇逢简水乡概况

逢简村地处顺德杏坛镇北端,位于西江下游的锦鲤江畔,面积5.24平方公里。村内河涌交错,绕村居水道达十余公里,境内水道长达二十八公里。村里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经古村,汇入西江支流。逢简是顺德最早有人聚居地之一,自西汉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至唐朝形成村落。至今逢简岭南古村格局犹存,村内古树遍布,古道纵横。逢简是佛山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保护比较完整的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2013年获得“中国最美村镇”称号,是华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村镇。

(一)逢简水乡类型划分

岭南水乡作为一种独特的聚落形态,其格局可划分为线型水乡、块型水乡和网型水乡三种类型。线型水乡是岭南水乡最基本的水乡类型,其建筑依河或夹河修建;块型水乡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常见的类型,聚居建筑位于河涌一侧,周围为各类基塘,村落一般采用梳式布局;网型水乡即聚落建筑被水网港汊划分为若干部分,逢简村就是这一格局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2]

(二)逢简特色水乡风貌及文化

逢简水乡文化按表现形式可大致划分为建筑实体、风土人情两大类7要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桥梁及祠堂,表1中归纳了逢简村的主要水乡文化要素,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表1 逢简村水乡风貌和文化汇总

二、逢简水乡风貌与文化保护措施

多年来,当地对逢简村采取了合理的保护措施,使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幸存下来,传统的人文风貌得以传承。

(0037一)整治河涌水质,改造水环境

水道是水乡的灵魂,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逢简村内140多家企业、1500多户居民长期排放污水,导致逢简村的河涌水质日益变差,水乡环境遭到破坏。

2009年,顺德区投资600多万元在逢简村实施河涌整治,进行河涌疏浚。2011年再投入1300多万元建设4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实现集中治理后排放,使水质得到改善,河涌恢复了自净能力。

(二)保护临水景观,凸显岭南水乡风貌

重点保护河涌两侧能体现岭南水乡传统特色的临水景观,如桥、埠头、麻石凳等水乡独特构件,保留河岸边种植的榕树等,形成优美的视线走廊。对不同的建筑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一,建筑主体受到较大程度损坏的建筑,采用修缮方式,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如村民筹集资金60万元对刘氏大宗祠进行修缮,修缮后除保留原有的祭祀祖先的功能外,日常则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有的在修缮后还延续以往的功能,如觉妙静院等。第二,对一些反映逢简水路文明的建筑予以保留,维持现状。逢简是历史上“桑基鱼塘”的重要基地,清代缫丝业高度发达,鼎盛时期村内有30多家丝织厂,一船船的蚕丝通过村中水道运往广州等地。由于水路交通发达,逢简成为各地客商的中转地,被誉为水路文明时代的“小广州”。如今河道旁仍保留有当年的缫丝厂房,见证当年的繁华。第三,对违章搭建、与水乡风貌有冲突的建筑,采取拆除措施。

(三)发扬传统民俗活动,传承水乡文化

逢简不仅保有比较完整的岭南水乡自然风貌,同时还保留具有独特水乡韵味的文化景观。

1.水乡民间艺术

水乡民间艺术,如咸水歌,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又如龙舟说唱,它是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表演形式,说唱艺人一手持龙舟木杖,同时扣着小锣小鼓,边吟唱边敲打。

2.节日庆典

水乡“开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赛龙舟的习俗。每逢民间大型庆典活动或重大节假日,当地都会举行“扒龙舟”活动。尤其是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当地民众要请尊长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眼睛,此为“开光”,龙舟才可下水。近几年,逢简村举办多届水乡文化节,展现水乡婚俗、水上飘色展演、咸水歌等民俗活动,加深民众对传统水乡民俗的了解。

(四)谨慎开发,保留水乡文化的原真性

近年来,当地政府力图在对保护逢简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对比过往一些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古村“空心化”“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现象,当地政府对水乡的开发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逢简开发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务求最完整地保留和还原岭南水乡风情。至今,逢简水乡并没有因为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过度商业化,其作为原居民生活性社区的本质没有改变。逢简所在地政府在谨慎开发的理念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力图保留水乡文化的原真性。

1.提升村民对岭南水乡古村价值的认识

保护水乡古村的根本力量来自居民本身,当地政府在初步做好水乡保护、基础设施配套与文化内涵挖掘等工作的基础上,还重视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策动居民自主营造特色的公共空间和景观,营造和谐的水乡古村生态环境。

2.打造文化创意特色

岭南水乡多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逢简在景观上的可替代性较大,缺乏独有的亮点和特色。为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2012年确立打造逢简文化创意村的目标。通过举办大众参与的“逢简墟”创意市集、设计以逢简生活为主题的文艺明信片等活动,为宁静古朴的逢简水乡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当地旨在将逢简打造成岭南文化的展示区,目前一些小规模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已在村内星罗棋布,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一系列诸如动漫、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也将进驻逢简。

三、岭南水乡风貌和文化保护途径

(一)多元化保护水乡传统建筑

从逢简水乡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实施结果来看,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上,适宜采用多元化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村落民居进行局部修缮。岭南水乡的古村落中有大量的古民居建筑,对民居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提高民居的使用率。针对古民居自身功能老化、居住功能单一等特点,在保留建筑基本格局、主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提升民居的内部功能,使之适合时代特性。[3]第二,维修改善岭南水乡精华建筑,尽量保留原貌。如逢简村的宋代古桥明远桥,由于历史悠久而残破不堪。当地在修复古桥时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工程需要200多块与修建明远桥时相同的石材。为寻找石材,工程人员花费几个月在逢简村挨家挨户寻找,最终将那些已经被用来砌台阶、铺路的石材搜集回来。第三,对部分传统建筑实现有机更新。如对水乡内的公共空间、集市、临河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适应水乡开发的需求,建立具有传统水乡风格的休闲、购物区。

(二)整治提升水乡河网

河网水系是岭南水乡文化的载体。岭南水乡的河网水系不仅具有排放、泄洪的功能,还具有休闲功能。水质保护是形成良好水乡风貌的前提,但河网水系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河道疏浚、水质治理、河岸生态化的层面上,还应与水乡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避免打造“千河一面”的河网景观,其目标应该是使水网独具“灵魂与水韵”,成为岭南水乡的地标。

(三)打造桑蚕文化景观

蚕桑文化包含历史、文化、产业、景观几个层面,应将可见的桑基鱼塘景观与历史建筑遗址相结合,策划文化展示活动。比如选择有代表性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桑基鱼塘区域,恢复传统基塘格局,提高桑基鱼塘的可观赏性,形成桑基鱼塘景观风貌区。同时,挖掘缫丝工业遗址,向人们展示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以及相伴而生的文化。

(四)建立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

当地居民是岭南水乡保护与发展活动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最终受益人,应通过建立宣传机制、利益机制等,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使其由衷热爱并深刻体会到岭南水乡保护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并参与其中。

(五)传承发展岭南水乡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岭南水乡的民俗活动也发生变迁,民俗活动的空间有弱化趋势。政府应强化其组织功能,积极引导、提供资金、组织协调有关各方面,为传承发展岭南水乡民俗文化创造必要条件。第一,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岭南水乡民俗活动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二,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竞赛活动,培植岭南水乡民俗文化发展的沃土。第三,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提供水乡文化展示平台。

[1]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

[2]潘建非,邱丽.岭南水乡景观空间形态的分析与营造[J].中国园林,2011,(5).

[3]文佳,张文英,肖大威.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0,(2).

【责任编辑:王 崇】

G122

A

1673-7725(2015)08-0022-04

2015-06-01

林艺娜(1977-),女,广东梅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府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顺德风貌水乡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梦里水乡画里藏
包裹的一切
水乡哪里美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