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宝 强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文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中的诗学理念
刘 宝 强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文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清初诗宗”王士禛(号王渔洋)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学主张与影响,除了作诗为文之外,也喜好编纂诗歌选本,而其中又以编纂唐诗选本为多且成就最高。诗人诗学实践反映诗学理念,而王渔洋的诗学实践包括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二部分,故通过王渔洋唐诗选本能够发掘其部分的诗学理念。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诗学理念
《十种唐诗选》①本文中《十种唐诗选》的内容均据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整理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94册之(清)王士禛《十种唐诗选》。下文不再另行出注。是王渔洋重要的一部唐诗选本。时人尤侗与徐乾学在《十种唐诗选序》中都认为《十种唐诗选》是王渔洋在唐人选唐诗九种与姚铉《文粹》所录唐诗的基础上删纂而成的。从现存史料考证,殷璠、高仲武、芮挺章、元结、佚名、令狐楚、姚合为唐人无疑,但王渔洋在《十种唐诗选》中将韦庄、韦谷都标为蜀人则存疑。诗人韦庄《又玄集》是在光化三年(900年)编选,而唐朝灭亡于907年,前蜀建国于907年,韦庄逝世于910年,韦庄一生文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晚唐,虽然做了几年前蜀宰相,但将韦庄认定为晚唐人争议并不大。而王渔洋未对年代详加考究,故误将韦庄作为蜀人。韦谷生卒年不详,但依据史料可知其文学活动主要时期是在前后蜀,那时唐已亡,故韦谷认定为蜀人基本合理。姚铉是宋人,且姚铉《唐文粹》中不但收录唐诗也收录唐文。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中《唐文粹诗选》是对姚铉《唐文粹》中唐诗进行的删选,不包括唐文。故准确而言,“《十种唐诗选》是王士禛取八家唐诗选本及后蜀韦谷《才调集》、宋姚铉《唐文粹》所载诸诗,各为删汰而成的综合性唐诗选本。”[1]44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删汰了目前留存的几乎所有唐代选诗家的唐诗选本,这显示出他此时的诗学理念是“以唐诗为尊”。“尊唐”是他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酒之会后诗学理念的总基调。该基调也可通过渔洋中晚年唐诗选本的大量编纂体现出来。王渔洋在文酒之会后的康熙丁卯年夏始编纂唐诗选本《十种唐诗选》,次年(康熙戊辰年)开始编纂《唐贤三昧集》,到自己七十五岁时又编纂唐诗选本《唐人万首绝句选》。这时期王渔洋唐诗选本的编纂数量与质量远超其中年之前。他在五十四岁之前仅编过一部唐诗选本《神韵集》,该集只是其早年作为家庭教学使用,且“王士禛《神韵集》已无版本传世”[2]43,因此无法通过该选本考析王渔洋诗学观。幸运的是,他在康熙二十六年之后编纂的三部唐诗选本均有留存。下面通过《十种唐诗选》的选诗考析王渔洋的部分诗学理念。
唐代佚名《搜玉集》选宋之问诗最多,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之《搜玉集选》保留宋之问诗也最多,达到了五首。他对诗人人品比较注重,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十载钤山冰雪情,青词自媚可怜生。彦回不作中书死,更遣匆匆唱《渭城》”(《论诗绝句》)。他在该诗中对严嵩钤山读书十载作了肯定,严嵩《钤山集》中也确实不乏佳作。但渔洋认为严嵩人品不好,如果不去献媚,死了会流芳后世,但严嵩为取悦皇帝,做青词一类东西,自然没有价值且遭人鄙视。他认为人品影响诗品,对人品不好的诗人所作之诗有些排斥。然而他在《搜玉集选》中却遵从唐佚名《搜玉集》原选,多保留了人品卑劣的宋之问之诗,这说明王渔洋出于对声律的极度喜好与推重而忽略了宋之问的人品。无可否认,宋之问人品极端卑劣,但他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也更趋完善,并为七言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自己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律诗奠基人之一。宋之问诗作上也确有佳笔,这种文学观是可取的。因为“文如其人”在文学领域只是一种情况。言行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因此不应简单地因人废言,一些人品卑劣的人有时也能写出一些优秀作品。“人文不符”的情况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并不少见,如秦侩,他有这样一首诗:“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难以想象能写出此种感慨之作的诗人却成为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千古罪臣。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的情形。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在近体诗的选录上对注重声律的佳作保留较多。《河岳英灵集选》对殷璠《河岳英灵集》*本文中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元结《箧中集》、韦谷《才调集》等内容均据《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下文不再另行出注。诗作总删汰率为29.3%。殷璠《河岳英灵集》一选共收录诗作二百二十九首,该选虽不以收录近体诗为主,仅收录了六十首近体诗,但这六十首近体诗基本上是当时佳作,声韵上均极富美感。《河岳英灵集选》对这六十首近体诗作保留达五十七首之多。《国秀集选》对芮挺章《国秀集》诗作总删汰率达到57.8%,芮挺章《国秀集》收录近体诗一百六十六首,《国秀集选》保留了七十五首,保留近体诗数接近一半,而芮挺章《国秀集》收录古体诗五十二首,《国秀集选》仅保留了十七首。由于《国秀集》中古体诗大都缺乏风骨,故渔洋保留不多。虽然芮挺章的诗作鉴定选取能力不及殷璠,但《国秀集》收录的大部分近体诗确是佳作,故渔洋多有保留。《十种唐诗选》对《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中近体诗的保留情况体现出王渔洋对声律的喜好与重视。
虽然王渔洋非常重视声律,但却因过于注重声律这种外在形式而受到了清人袁枚的批评。袁枚曾云:“ 近有《声调谱》之传,以为得自阮亭,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好处,自成音节。此种微妙,口不能言。阮亭不能以四仄三平之例缚之也。倘必照曲谱排填,则四始六义之风扫地矣”。(《随园诗话》卷六)袁枚在此指责渔洋《声调谱》强行界定四仄三平之例,有违“四始六义”之风。其实据后人考证,《声调谱》应为清人赵执信所撰,袁枚此处张冠李戴。但从王渔洋《律诗定体》的内容可推断他确实比较讲究声律这种外在形式,表面看来似乎与《诗经》“四始六义”之旨相背。
其实,重视声律是诗从古体发展到近体的一种必然趋势。明人李东阳曾云:“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怀麓堂诗话》)“前后七子”论格调大多讲求内容与形式并重,沈德潜“格调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对音韵格律的重视,德潜前承“前后七子”、后学叶燮与王渔洋。事实上,从晚唐“温李”后的各朝优秀诗人虽很少提出口号,却大多重视声律,故清代大家王渔洋重视声律亦无可厚非。日本平安时代的空海大师也认为:“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可见,重视诗作格律本身并无过错,诗的声律形式如果都不讲究,似乎就真会出现希腊哲人柏拉图所言的“人人都是一个诗人”的状况了。虽然诗主要强调情性,也不必完全拘于词藻,但如果没有声律方面的要求,就似乎不再成为诗这种体裁了,故袁枚对王渔洋重视声律的批评似乎并不恰当。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选李嶷诗五首,王渔洋的《河岳英灵集选》全部保留。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李嶷的诗“鲜净有规矩”,“鲜净”代表的是一种清新洗炼之气。李嶷在唐代诗家中不算著名,《河岳英灵集选》中却保留其全部五首诗作,可见他对清新自然诗风的认同。诗作格调清新的林古度生前常与王渔洋交流诗作,王渔洋在林古度辞世后为其编选了《林茂之诗选》。《林茂之诗选》刻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共二卷。他在该选前作《林茂之诗选序》,从该序内容可看出他对茂之清新诗风的赞赏与认同。他好友尤侗作诗以“性情自在”为尚,他对其也比较推重,因此编选唐诗选本《十种唐诗选》后请尤侗作序。他评论尤侗之诗“如万斛泉,随地涌出,时出世间,辩才无碍,要为称其心之所欲言。”(《西堂全集序》)这种诗学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向往清新之气,追求一种真实性情的抒发。稍晚的沈德潜也看到了尤侗这种风格特征,他评价尤侗“四十至六十时诗,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清诗别裁集》)。沈德潜认为尤侗中晚年笔调酣畅、格调多样,诗作风格出于盛唐。客观而言,尤侗所作之诗接近盛唐诗人也要具体诗作具体分析。其所作《老农》、《苦雨行》、《纪赈》、《忧盗行》等长篇古风,关注现实社会,同情人民疾苦,颇似杜甫诗风,杜甫诗风为唐人另类,因而尤侗这类诗作与宋诗更为接近。而其所作《拟明史乐府》、《外国竹枝词》及《土谣》等诗作,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清新而不拘一格,这类诗酷似对唐代“元白”诗风的一种承继,与盛唐其他诗人风格也是有差异的。尤侗之诗由于创作数量多,不免有敷衍随意之作,也偶尔存在浮浅油滑之弊,但他诗中那股清新之气,对真实性情与感受的强烈追求确实与盛唐主流诗人的风气相承袭,沈德潜“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之论应指此而言。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中保留了一些洗练清新之作,从选本上为其中晚年神韵理论的成熟完善打下了基础。其“神韵说”强调清远妙悟与冲淡自然,而洗炼清新之诗则正好具备这些特征。如李白《答俗人问》一诗,李白在该诗中清新洗练、冲淡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居于碧山的自闲心态,也描述了桃花流水的美丽图画,让人感觉别有一番天地。又如高适《宋中》一诗,该诗言语清新洗练,用“桑叶落”、“寒风鸣”作喻,表达了高适不见君王,不能为其所用的失落悲哀。再如王维《初至山中》一诗,王维在该诗中清新洗炼地描述了自己中年研习佛理,晚年安家终南山的快乐闲适的心情。该诗意境清远,冲淡自然。《十种唐诗选》中这类诗作不一枚举。
王渔洋性格温柔敦厚,诗歌创作上也少有气壮之作,声弱气衰是有些论诗者对王渔洋诗歌创作的批评,但渔洋在选本编选上却并不完全排斥气盛之作,而是有选择性地选录。殷璠《河岳英灵集》录贺兰进明诗七首,包括《古意》两首与《行路难》五首。但贺兰进明《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相较,流于俗气,气势亦不可同语。故渔洋《河岳英灵集选》中将贺兰进明五首《行路难》全部删去。
高适、岑参二人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作中对军旅战场的描绘很有气势,二人诗作在唐代也享有声誉。严羽也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严沧浪该语是对高岑诗风的总体概括。实际上,高适、岑参二人诗风也是有些差异的。高适之诗更近悲壮,岑参之诗更近雄奇壮丽;高适之诗多用写实,岑参之诗则多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高适之诗夹叙夹议,岑参之诗则长于描写,寓情于景;高适诗直追汉魏特点,岑参诗则吸取与融汇了六朝以来的诗歌成就。虽然杜甫不以诗歌理论闻名,但杜甫对高适、岑参二人的不同夸赞似乎更贴切地反映出高适、岑参二人诗作风格的细微差异。杜甫认为高适更近曹植、刘桢,而岑参更近谢朓,于是他赞高适“方驾曹刘不啻过”,赞岑参“谢朓每篇堪讽诵”。杜甫这种对“高岑”的评价较严羽对“高岑”之诗的看法更为精微。可见,诗歌创作上优秀的诗人在诗学理论上完全有能力存在更为精微的诗学见解,因为他们有诗歌创作的实践感悟作为其诗学理论的基础。可遗憾的现象是:大部分优秀的诗人们往往很少去从事诗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以至于诗学理论上的集大成者往往是诗歌创作上二三流的诗人。
虽然“高岑”二人的诗风存在着微小差异,但王渔洋《十种唐诗选》对“高岑”二人诗风似乎都不崇尚。殷璠《河岳英灵集》中高适《行路难》本为佳作,王渔洋《河岳英灵集选》中却将该诗删去。《河岳英灵集选》虽然诗作总删汰率并不高,但却删掉了岑参四首诗,仅保留岑参三首诗作。明代“前七子”之一的边贡最为推崇的就是岑参,而他对岑参的态度却与边贡很不相同。他虽不排斥气盛悲壮之作,但也只是有选择性的欣赏。王渔洋删唐代著名诗家高适《行路难》,但李白同名篇《行路难》,他却给予保留。高适比较擅长歌行体长诗创作,《河岳英灵集选》却保留高适《塞上闻笛》、《营州歌》这两首七绝。这两首绝句都具有声律极佳的特点,可窥见他对声律的偏好。渔洋在《十种唐诗选》中并未发现高适诗的真正价值,欣赏更多的是李白的那种洒脱与超逸,这与王渔洋自身的创作风格与时代也有关系。王渔洋自己早年诗学趣向就比较喜好风雅,吟风弄月、显才子之气,故他崇尚更多的是李白那种超逸俊爽,而不是“高岑”二人的那种悲壮感慨。其《十种唐诗选》之《河岳英灵集选》中保留李白十二首诗作,仅删掉李白一首短诗《野田黄雀行》,可见其对李白诗作的肯定与推崇。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中载:“ 计甫草《广说铃》曰:‘二王兄弟友爱似眉山二苏。予以语顾茂伦,茂伦曰:‘此二王诗之源也。’”[3]5072清学者计东(字甫草)在《广说铃》中认为“二王”(指王士禄、王士禛)兄弟友爱如宋代“二苏”(指苏轼、苏辙)兄弟,而清学者顾有孝(字茂伦)更是进一步认为“二王”诗源流是“二苏”。既然渔洋在其自撰年谱中收录该内容,表明他自己也首肯这段话的观点。宋人苏轼有些诗作风格与李白接近,也具有豪放飘逸的特点。王渔洋既默许自己与“二苏”同源,也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自己对李白诗作的认同与赞赏。由于常年混迹官场,客观环境使其不可能完全做到唐代主流诗人的那种真性情,故自己到晚年也留有与唐人之风“终不能近”的感慨。但渔洋对李白个性与诗作的崇拜与欣赏却是溢于言表的。在他编纂《十种唐诗选》的康熙二十六年,当时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他居于朝廷高官,安享太平盛世的繁华。因此对描写战争场面与军人生活的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二人诗作不太喜好也有环境这方面的原因。
《十种唐诗选》中删汰最少的选本是《箧中集选》,该选只删了唐人元结《箧中集》中五首、保留了十九首古体诗。这些古体诗大都具备声势风骨,如沈千运《感怀弟妹》《山中作》,孟云卿《古挽歌》《今别离》《悲哉行》《古别离》《伤怀赠故人》,张彪《杂诗》,赵微明《挽歌词》。可见,王渔洋不仅不排斥豪迈有气势之诗,而且还欣赏其中的佳作。但为何王渔洋自己所作的豪迈慷慨之诗却并不多呢?除了所处环境方面的原因,与他自己“温柔敦厚”的个性与诗学主张也有一定关系。渔洋为官多年,官场上要求为人不能恃才放旷,要低调含蓄,否则难以仕途通达,故他为人做事都比较低调,个性上敦厚含蓄,不喜张扬。除了官场对个性修养提出的要求外,他在诗学上受《诗经》影响也比较深厚,《诗经》作品突出的审美特征是强烈深沉的抒情性与温柔敦厚的诗风。故在诗作上对温柔敦厚非常重视,而豪迈慷慨之诗在情感上大都张扬外露,故他创作此类诗作不多。即使偶有豪迈慷慨之诗,也都带有温柔敦厚之感。利弊相反相成,他过于重视温柔敦厚,诗作与唐人之诗相比,声势风骨就逊色了。
王士禛早年对闺情诗是比较钟爱的。他在少年时创作闺情方面的诗并不少。尤其在顺治十三年(即1656年),他在一年内就写了几十首闺情诗,较有名的如《黄淡思歌四曲》《美女篇》《南唐宫词八首》等闺情诗都作于该年,均收于王士禛《渔洋诗集》之《丙申稿》中,那时王渔洋只有二十三岁。风流才俊、倜傥青年,所作诗作也大多是即景抒情之作,闺情诗也比较符合这个年纪的诗人口味。但随着诗学能力与境界的提高,王渔洋逐渐疏远与摒弃了以描写男女之情为主的闺情诗,因为闺情这类诗作虽也有少量佳作,但总体而言既缺乏思想深度,又缺乏深层意境,并非诗之大家所多为。故在自己知命之年后编选的《十种唐诗选》中体现出了从少年时的喜好闺情诗到中年不喜闺情诗的诗学转变。
王士禛《十种唐诗选》中删汰率最高的选本是《才调集选》,删汰率达到了70.5%。韦谷《才调集》搜罗广泛,对唐代传诵的名篇保存颇多,并收有诸家本集的散佚之作,有助于文献整理校勘。《才调集》所取作品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多,晚唐五代闺情诗词之作达到鼎盛,《才调集》一选中韦谷多收闺情诗也是对晚唐五代文人诗学喜尚的正确把握,无可厚非。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之《才调集选》中几乎删汰了韦谷《才调集》中所有的闺情诗,体现出渔洋不喜闺情诗的诗学转变。芮挺章《国秀集》录常非月《咏谈容娘》、沈颂《春旦歌》也都是闺情诗之佳作,王渔洋《国秀集选》皆删而不选。渔洋《十种唐诗选》收录诗作达一千二百五十四首,而收录闺情诗却不足二十首(初略统计有《河岳英灵集选》中王维《西施篇》《春闺》《息夫人怨》《婕妤怨》,崔国辅《怨词》、刘眘虚《江南曲》、崔颢《江南曲》,《国秀集选》中徐彦伯《孤烛叹》、刘希夷《晚春》,《才调集选》中孟浩然《春怨》、李华《长门怨》、王昌龄《闺怨》、元稹《离思诗三首》、李商隐的《宫词》等),闺情诗收录总数在《十种唐诗选》中占比不到2%,是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中收录最少的诗作类型之一。王渔洋到中年不喜闺情诗的诗学转变在《唐贤三昧集》中表现更明显,《观美人卧》可能是《唐贤三昧集》保留的唯一一首艳情诗了,不能仅凭保留该诗而判定其喜好,保留《观美人卧》一诗应看作其一时的兴会之举,但这种意兴勃发的不当之举也遭致赵执信《谈龙录》中的质疑与批评,赵君确实有些吹毛求疵了。
(五)《十种唐诗选》选诗体现出王渔洋“四唐并重”的态度,该选并没有偏废初、盛、中、晚各唐之诗
虽然盛唐诗在后世最富盛名,但《十种唐诗选》的选诗并未表现出“独尊盛唐”的特点。“四唐并重”的观念体现在该选选诗中。具体而言,《十种唐诗选》中《河岳英灵集选》选录的是盛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一百六十二首;《中兴间气集选》选录的是中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六十八首;《国秀集选》选录的是初盛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九十二首;《箧中集选》选录的是盛中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十九首;《搜玉集选》选录的是初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二十六首;《御览诗集选》选录的是中唐诗人诗作,选录诗作数一百三十六首;《极玄集选》选录的主要是中唐诗人(除王维、祖咏二人)诗作,选录诗作数六十五首;《又玄集选》初盛中唐诗人诗作都有选录,选录诗作数三十三首;《才调集选》选录初、盛、中、晚唐诗人诗作,以中晚唐诗人诗作为主,该选只选录了初唐三首诗(沈佺期两首、王泠然一首),选录了盛唐二十八首诗(王维两首、孟浩然两首、李白七首、王昌龄三首、高适一首、岑参三首、常建一首、李颀一首、崔颢一首、崔国辅四首、张谓一首、陶翰一首、李华一首),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则达到二百六十四首;《唐文粹诗选》选录初、盛、中、晚唐诗人古体诗三百五十九首。
从这些选录看出,王士禛《十种唐诗选》中有些选本录初盛唐诗,如《河岳英灵集选》与《国秀集选》,有些选本录中唐诗,如《中兴间气集选》《御览诗集选》和《极玄集选》。有些选本录初盛中晚各唐之诗,如《才调集选》《唐文粹诗选》。可见,王渔洋《十种唐诗选》总体上对各唐之诗并无特别偏废,体现出“四唐并重”的态度。清代学者问王士禛如何看待初盛中晚各唐之诗,王士禛有这样一段话:“‘初’、‘盛’有‘初’、‘盛’之真精神、真面目。‘中’、‘晚’有‘中’、‘晚’之真精神、真面目。学者从其性之所近,伐毛洗髓,务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则无论‘初’、‘盛’、‘中’、‘晚’皆可名家。”[4]365渔洋在此认为:初、盛、中、晚各唐之诗均有各自的精神面貌,学者可依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学习,只要做到得其神而不袭其貌,无论是学习初盛唐还是中晚唐,都可成为著名诗家。他的这种诗学观是比较开明的,四唐各时期主流之诗确实有各自的美学特点,唐代之诗精髓也并非一种。后学者个性兴趣不同,欣赏与学习的诗人也不必相同。
[1] 刘宝强.王渔洋《十种唐诗选》选诗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78.
[2] 刘宝强.《唐人七律神韵集》为伪托之作——兼王渔洋《神韵集》浅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1):63.
[3] (清)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 (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责任编辑:石长平
2015-02-15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王渔洋及清代唐诗选本编纂研究”;2014年六盘水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清代文人事迹与创作编修考证”2015年贵州省哲社规划项目“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
刘宝强(1980—),男,湖北咸宁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王渔洋研究。
I206
A
1671-9824(2015)04-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