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桂波
(吉林省和龙市文化小学校吉林和龙133500)
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邹桂波
(吉林省和龙市文化小学校吉林和龙133500)
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感情、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绝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条件。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学习兴趣氛围营造
学习语言符号,尤其是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究竟是苦事,还是乐事呢?应当说是苦乐兼具。教育的艺术应在于——孩子喜闻乐见的乐学形式,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苦乐结合,变被动为主动的理想境界呢?我认为让孩子们学的有兴趣是最重要的途径。
兴趣是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然后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感情、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绝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条件。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创设情感氛围,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以引起学生热情学习,引起师生间的共鸣。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教育离不了爱,教学情为先。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无阻。课文感情的基础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肃穆悲惨,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有的幽默诙谐,如《精彩的马戏》;有的惨烈悲壮,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有的柔和安谧,如《鸟的天堂》;有的雄壮豪迈,如《飞夺泸定桥》等。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节的着眼点就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节,不能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情感饥饿、感情隔膜。那么,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只有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炽热的感情有声有色地表演朗读,一步步深化感情,这样整堂课师生就会沉浸在课文特点的情感氛围中,既具体形象地感悟语文文字的意义,又深刻体会了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不但创设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族平等的氛围。
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在学习《麻雀》一课中,对老麻雀行为的理解,我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反复朗读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我没有摆出权威的面孔让学生统一答案,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尤其“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教学《麻雀》一课时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也大胆要求发言。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机会,让他们表现,给他们以自信,微笑着给他们发言的机会,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及时赞扬。这可能成为他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变厌学为爱学。
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那么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学《高大的皂荚树》过程中,学生刚刚明白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赞美皂荚树的奉献精神,教师就从文章写法方面提出了两个疑问,既然是要赞美皂荚树的奉献精神,为什么要写它的外形特点呢?又为什么要用“高大的皂荚树”做文章的题呢?那么,作者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究的情感。
除了教师质疑,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学完后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如《坐井观天》老师在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让学生质疑,此时一位学生提出:青蛙跳井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同时学生也积极动脑,把握了机会提出质疑,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增长乐趣,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例如《詹天佑》这样的课文,对于加快工期的方法,学生通过读很难掌握,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边读边画的形式,学生很容易记住了,解决了教学难点。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一生提出:青蛙不跳出井口也能知道很多事,这一见解立刻得到了同学的反对,并要求他说明理由,该生说:我给它配一台电脑,它就能知道很多事了,学生们哄堂大笑,可他却一本正经的说:我在电脑上知道了很多事情。看上去问题回答的充满童趣,但也说明了该生是个具有创新个性的孩子。老师对该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的话是多么地正确:“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正是在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励学生吗?这样做不正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