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森
论唐代粮价的波动
高 森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粮食于国家运行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波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面貌的集中反映。粮价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唐代粮价的波动可以分为长时段波动和短时段波动。粮价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国家和民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唐代 ;粮价; 长时段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1]P1259,是国计之基础与民生之根本,吕思勉先生曾指出“故欲考物价,必当先知谷价”[2]P695,可见获知粮价的重要性。粮价本身是粮食价值的货币表现,粮价波动是围绕粮食自身价值上下运动的,同时其波动受到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粮价的波动是社会的晴雨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面貌的集中反映,所以粮价的波动历来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多位前贤对唐代粮价史料进行辑录并且对粮价做出了基础的研究和分析①,但对粮价及波动仍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
现存的唐代粮价史料中,以米价居多,粟价其次。众所周知,粮食一般存在两种形态即皮粮和米粮,后者为前者经过进一步加工后的产物。这里的米究竟为稻米还是粟米,未有定论。《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有“粟一斗,得米六斗”[3]P75,若加上人工费用大概即是“一米二谷”之情形,这与胡如雷先生所说的粟价约为米价的60%这一结论基本吻合[4]P149,对史料中米认为是粟脱皮后的产物,或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②。
民众需要在缴纳国家赋税之外出卖部分粮食维持基本的再生产,使得民众与市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依赖于粮食市场的人数逐渐增加,更为密切了民众与市场的联系。
(一)粮价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唐朝疆域范围辽阔,有学者估计唐朝国土面积大约为1076万平方公里[5],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贞观十三年全国共设有“三百五十八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一县”[6]P1384,可见其疆域范围之广。唐朝南北、东西跨越范围较大,导致了全国范围内自然环境因素各异,如气候、水源、土壤,海拔等方面,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隋末战争造成的人口数量的减少,以至于出现了“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的情形[7]P1617,相比之下,而关中地区受到战争的戕害要少的多,当时南方尚处于开发初期阶段,人口数量和密度自然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依赖于粮食市场的人数和规模不同,造成了供求关系上的差异,这些都影响到粮食的价格。如史书中记载“至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文”[8]P152,天宝五年,“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9]P1346。南方粮价记录有所缺失,但存在着差距是毋庸质疑的。可知由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粮价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二)粮价存在时间上的不平衡性
众所周知,粮食的种植与收获受到季节因素的控制,故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粮食的消费却是常年持续的,故产生了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常年性之间的矛盾,俗语中常说的“青黄不接”便是这对矛盾发生时的社会表现,即粮食供不应求,粮价就会有所升高,高宗朝数次前往东都洛阳办公,其中粮食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6];在连年丰稔的状况下,在收获的季节,市场粮食总量急剧增加,一时间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有所下降,如宪宗元和时“是岁天下大稔,米斗有直二钱者。”[10]P7810而在自然灾害发生年份,粮价往往会波动“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腾踊”[6]P108,考诸史籍,这当是连年特别丰收年份、歉收年份粮价的记载,而并非此一段时间内粮价的常态。可以推知,粮价存在季节上的差距,同时粮价存在着特别丰歉年份与正常年份时的差别。
(三)唐代粮价波动的分析
由上文论述可知,粮食价格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别,故考察唐时粮价应兼顾时空界限。由于史料等因素影响,准确得出唐时粮食价格已无可能,笔者在吸收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唐代粮价可以分为长时段波动和短时段波动,简要对其波动趋势进行分析。首先,从长时段来看,粮价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而并非起伏不定。其次,唐后期通常粮价水平要比唐前期通常粮价水平要高,这是社会物价包括粮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规律。最后,短时段内粮价的波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同时就其粮价整体水平而言,黄冕堂先生指出,相比汉、宋、康乾时期,唐代的粮价水平处于较低水平[12]。
上文就唐代粮价的波动特点进行了分析,基本勾勒出有唐一代粮价的波动趋势,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分析唐代粮价波动的原因,同样能为如今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一)社会政治局势与自然灾害
社会政治局势的恶化会引起粮价的波动。如隋末唐初战争引起的土地荒芜,人口死亡,社会生产遭到重创,引起物资供应匮乏,供求矛盾激化,自然引起粮价上涨。太宗自即位之始,“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13]P24,唐末黄巢起义,“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6]P5394。再如高宗时期对于高丽、吐蕃、突厥用兵,“今夏亢阳,米价腾踊。千里有劳与馈粮,三农不逞于稼穑”[6]P2863,忽略农业生产,引起物资缺乏进而导致的粮价的波动。
唐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有学者根据史籍统计得出有唐一代共发生了各类灾害共731次,年均2.5次强[14]。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史籍中屡次出现自然灾害后粮价升高的记载,如荆南襄阳仍岁旱蝗,米斗三十千,人多相食[6]P724。虽然自然灾害发生后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造成粮食的歉收亦或是绝收,但并非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后粮价都会发生波动,这得益于仓廪制度的建设,在义仓以及常平仓能够良性运转的时候,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扩大市场粮食总量,缓解供求矛盾,保证民众基本生活和再生产。就常平仓而言,张弓先生估计:“在充足的常平本钱下,每州可均得税钱一万贯;以斗十文籴米,每州常平仓可籴得一万石”[15]P110,对于平抑物价起到重要作用;相反,由于义仓遭到挪用和侵占,如中宗以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6]P2123,导致这一阶段粮价有所走高。当财政入不敷出时,常平仓本不足,进而导致了常平仓无法实行和籴和平粜的功能,控制粮价的波动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二)货币因素的影响
唐朝实行的是“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指铜钱,帛指布帛。私铸问题贯穿于有唐一代,在前贤的研究中,对唐代恶钱对粮价的影响都有所涉及,笔者不否认恶钱对于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和通货膨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结合唐代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恶钱的影响不宜过分夸大。首先,私铸的恶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铸好钱的不足,在商品交易日益频繁的环境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就唐朝的货币结构而言,布帛,官铸好钱在一定程度了削弱了恶钱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后,私铸的铜币如鹅眼、铁锡、古文、线环,每贯的重量仍有三四斤[6]P2099,而标准的开元通宝钱每贯是六斤四两,也只是削弱了一半的重量。故综上所述,不宜过分夸大恶钱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纵观唐代,反而是因为整顿恶钱而导致了通货紧缩,引起粮价走低,如玄宗时期。
通货紧缩的对立面是通货膨胀,纵观唐代两次的官方改铸都引起了通货膨胀,是唐廷不顾货币规律企图以铸大钱来增加财政收入,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同时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如乾封元年的改铸,导致了“商贾不通,米帛增价”[6]P2095。为筹措军费,乾元元年改铸的乾元重宝钱以及重轮乾元钱,分别以一当十和一当五十来使用,人为的制造通货膨胀,导致了“物价益起,人心不安”[6]P2100。
(三)粮食商品化的影响
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业者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贩运的人员。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进程,刘玉峰先生指出唐代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粮食商品化表现在粮食的流通贩运方面和粮食的市场销售方面,均表明粮食已经成为普通和大宗的商品,粮食的商品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和规模[16]。较高程度和规模的粮食商品化无疑助推了粮价的逐渐升高。两税法实行之后,民众需要现钱来缴纳国家的赋税,民众需要出卖自己的剩余农产品来换取现钱,这紧密的联系了普通民众与市场的联系。粮食需求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扩大,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促使粮价逐渐升高,这也是唐后期粮价通常水平要高于唐前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文对唐代粮价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可见粮价的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对于国家的运行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粮价的波动对于国家层面以及普通民众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粮价的急剧波动会对民众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与民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粮食,一旦在粮价急剧波动时,必然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时(神龙二年)都城谷贵,盗窃甚众”[6]P2981,有粮价波动引发社会治安形势恶化,危及涉及社会正常的秩序;在粮价急剧升高无钱购买粮食时,必然会危机个体的生存,“谷价腾踊,饿殍相望。”[10]P7208因为米价达到了三千一斗甚至出现人多相食的惨烈局面[6]P724。唐末,各种社会矛盾错综交织,战乱频繁,当唐廷再也不能有效控制粮价时,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起民众起义进而导致唐王朝的灭亡。粮食作为普通民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波动亦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如在两税法实行之后,由于“钱重”而导致的粮价的下降,民众生活不仅没有更好,实际上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胡如雷先生曾就此作出过精彩论述,不在赘述[4]。
粮价的急剧波动必然会对国家统治阶层产生影响,使统治阶层对现行制度和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能更好的控制粮价,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稳定与有效统治。如上文所说,义仓是调节粮价的重要仓储组织,由于武则天、中宗、睿宗时对于义仓粮的侵占和挪用,导致了这一时期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粮价控制的减弱,粮价出现升高现象,玄宗朝便吸取前朝经验重视义仓的建设,宪宗朝亦是如此。如武则天和玄宗时期整顿恶钱,引起了“交易留滞、市井不通”[6]P2096、P2097,政府又放宽对于恶钱的使用限制,如宋璟因为严厉禁止恶钱而被罢相,张嘉贞就任丞相后便松弛禁令[6]P2097;如两次改铸引发的米价飞涨,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稳定,政府旋即停用改铸的货币,回用开元通宝钱。使得粮价的波动得到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缓解了社会矛盾。
①全汉昇先生的《唐代物价的变动》(见《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一文运用粮价和绢帛价格的变动为主要线索对于唐代物价的变动进行勾勒,指出了唐代存在着三个物价下落时期和四个物价上涨时期.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隋唐五代人民生计》一章对唐代粮价史料有所整理和分析.王仲荦先生的《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1998年版)一书对汉代至宋代的物价史料进行了整理,费力颇多.黄冕堂先生的《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齐鲁书社,2008年版)一书,就秦朝以后的历代物价资料和物价问题进行了搜集和讨论.傅筑夫先生的《由唐代的物价变动看唐王朝的兴衰》载《唐史论丛》第三辑,1987年版.马强《唐代京畿地区粮价变化考略》,《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张超林《唐代粮价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②笔者根据仁井田升的《唐令拾遗》附录中的“稻谷一斗五升当粟一斗.其折纳糙米者,稻三斛折纳糙米一斛四斗”推算,糙米和粟米的斗比价约为0.7∶0.6.可见,糙米与粟米的斗比价并非很大,为了观察方便,此假设未尝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黎凤翔,校注.管子校注[Z].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居延汉简甲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J].史学理论研究,1994,(3).
[6](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唐)魏徴.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张超林.唐代粮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
[13](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靳强.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于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Z].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
[15]张弓.唐代仓廪制度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J].思想战线,2004,(2).
2015-03-12
高 森(1992-),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史.
K242
A
1672-4658(2015)02-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