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璐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中学 陕西渭南 714300)
以“生长素的发现”为例浅谈高效课堂的构建
杨璐璐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中学 陕西渭南 714300)
高效课堂的构建一直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渐进性问题探究模式为蓝本,探索生物高效课堂建立的过程。
高效课堂 渐进性问题 探究模式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比较困难,所以今年我们几个同仁决定采用“同课异构+反馈+再修改”的方式,试图找到最优质的上课方式。高中生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需要突破陈旧保守的教学方式,并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同课异构”的思想是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根据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学思路进行合理设计
通过对比,我们觉得用花盆的“坠楼”事件做导入效果最好,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就在刚刚,在我住的宿舍楼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现场惨不忍睹!”学生一个个好奇的相互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是我多么喜欢的一盆花啊,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投身楼下!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如此轻生?”PPT展示植物向光生长图片。看到这里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开始分析植物跳楼的原因[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快速积极的投身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运用渐进性问题探究模式开展教学课堂效果好,能达到教育改革中关于高效课堂的要求,所谓渐进性问题探究模式,是通过教师设置一组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延伸拓展,使课堂形成多向交流、师生互动的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过程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2]。
在渐进性问题探究模式教学中,上一实验的结论即可作为下一实验的实验原理,体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若不能得出得出结论,也可推测并作为下一实验的题目。探究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以导课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
问题1: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1
问题2:实验1显示单侧光照可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到底是什么部位感受到单侧光刺激而表现出向光性的呢?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2
问题3:弯曲生长部位在哪里?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3
实验3结论: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推测: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且该物质会向下运输并对下部造成影响
问题4: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那么阻断该物质的运输,结果会怎样?如果不阻断,结果又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4
实验结论4:胚芽鞘的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可以通过琼脂块传输给下部引起下部弯曲,而不能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
想象:可以以琼脂块作为载体,承载尖端产生的这种物质。用以继续探究胚芽鞘下部的弯曲是否和物质浓度有关。阅读教材温特的实验,并回答问题。
至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实验与达尔文,詹森等的实验进行比较,找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严谨的进行科学实验。
[1]欧阳琼云.以“生长素的发现”为例浅谈科学史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5,02期
[2]胡志军.例说“渐进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