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对外交流模式探讨

2015-02-28 16:58:34李云南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国际交流国际化

李云南

(吉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关于省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对外交流模式探讨

李云南

(吉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作为今后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双学位、毕业直通车、课程互换已是很多重点高校比较成熟的学生交流模式。相反,地方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还未普及,学生对外交流模式上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对外交流 国际教育化 地方高校

21世纪是加速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教育开放时代,只有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才能主导和立足在21世纪。国内诸多高校已经面向世界通过学术交流及学生交流的形式为培养国际型人才做贡献。

一、211.985高校学生对外交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100多所211.985院校在国际交流方面表现的非常活跃。特别是学生交流项目上收获颇多,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几所重点高校的国际交流状况和特征是通过他们的网站所了解到的。

北京大学已与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的26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其中:亚洲地区73所,欧洲地区109所,美洲地区67所,非洲地区6所,大洋州地区11所。目前每年到访北大的外宾约20,000人次,1998年以来已有近5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61位国家元首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同时,北京大学每年出访交流的教员和学生近5000人次。

中国农业大学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项目、中外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等一系列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同时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研究中心,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优势学科的科研合作。每年出国交流、学习、参会教职工达到810人次,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吸引国外智力,助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获得外国专家项目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每年邀请各类外国专家820人次。

大连理工大学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 个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目前学校共有五大类、近50项学生交流项目。近三年,通过校际交流等各种形式累计派出近1400名学生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习或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东北师范大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每年向国(境)外输送留学生200余人,招收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来校学习深造。

大部分重点高校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意识显著上升。青年教师交流、学生短期交流、交换生项目及联合培养等国际交流活动,也给学生们带来较高的国际交流影响力。

二、地方高校学生对外交流的特点

与“985”和“211”高水平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学生对外交流方面由于自身和外界的条件受到很多影响。

1.受限于经费的控制。重点高校随着对国际交流意识的普及不仅是国家还是学校本身对学生对外交流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经历和经费。例如: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设置奖学金、留学学费的部分资助或减免等。目前来说地方高校的财政比较紧张,所以对学生对外交流方面的投入比较少。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高、对外交流少。相对重点高校学生眼界的开阔度和创新意识相比地方高校的学生的思想上有点欠缺。学生们大部分满足于现状埋头苦学缺乏对外交流的意识,不主动关注国际交流信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际上的发展了解少,从而导致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意识就欠缺。另外、目前本科生出国留学涉及到修课程得学分的问题,中外大学虽然有相近的专业、类似的课程,却不可能会完全一致的。

3.学校重视度差、平台少。在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封闭式教学已经是行不通了。学校提倡的“开放式办学原则”需要行动起来。很多重点高校的国际交流的宣传都是从教师开始,先给教师们搭建海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老师们对教育国际化的意识提升,跟着通过老师们对国际化意识去引导和影响带动学生们积极性。地方高校的校园网、宣传海报及教师引导方面的欠缺表明了学校的重视度的不够。另外、地方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学生对外交流项目较少,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关于对外交流模式探讨

1.1 +3.2+2.3+1 拿双证。即两校互认学分、学历。学生在我校完成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后,主要学业在交流院校完成,并在获得该校毕业证及学位证后,可获得我校毕业证和学位证。

2.毕业直通车。即毕业后前往攻读学位。学生在我校完成全部学业,在毕业年级参与我校和交流院校共同组织的留学选拔或推荐,合格者,学校帮其办理有关手续,并在毕业后赴该校留学。

3.课程交换(不拿双证)即学生在读期间,可选择在某一时段赴交流院校以课程互换形式完成部分学业,我校对交换课程予以承认,但学生不能获得交流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综合考虑三种模式,第一种对学生最具吸引力也最好操作,也是我们最希望开展的;第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应属于就业渠道;第三种对扩大学生视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学校及各学院的大力支持。

[1]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于合作模式研究”,《浙江统计》,2006年(12).

[2]http://www.oir.pku.edu.cn/Item/3994.aspx

[3]http://www.cau.edu.cn/col/col10273/index.html

[4]http://dutdice.dlut.edu.cn/intro/gywm.htm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国际交流国际化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少林与太极(2023年6期)2023-08-25 02:08:30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国际交流与合作
贵州农机化(2018年2期)2018-08-28 07:47:0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存续的必要性——一项基于西部某重点高校的实证研究
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基于结构偏离指数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