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敏思、求真——评白呈明教授著作《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多维观察》
史 卫 民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土地纠纷作为农村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不仅制约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和政治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在深化农村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构建高效、便捷、经济、公正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西安财经学院白呈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土地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成果——专著《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多维观察》被鉴定为优秀成果,201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56万余字。白呈明教授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多年来,他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倾注了极大心血,对当今农村土地纠纷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目前,国内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农村土地纠纷的学术专著几乎没有。此书的出版对我国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和经验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举。通读此书,其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强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观点新颖。该书以农村土地纠纷的基本状况、主要类型、基本特征、产生基础、发展嬗变为着眼点,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前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最为前沿的观点和做法,重点对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的内在机理和特质、地位和作用、优势与局限、未来发展走向等进行分析和判断,体现出观点前沿、见解新颖的特点。如作者认为调解面临着内生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司法机制受到维稳政治、司法理念、传统习惯、行政干预和舆论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举步维艰,作用有限;信访仍存在着人治与法治、限权与扩权之争;现有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各自为阵,缺乏整合,甚至相互排斥,难以形成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社会调控系统。
2.内容丰富。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而作者对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司法、信访、乡镇调处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对实践中矛盾最多争议最大的征地拆迁纠纷进行了制度性反思,还进一步分析了民族地区土地纠纷解决的宗教因素,使得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全面系统。特别是每一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促进了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既能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理论观点,又能用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的问题,使得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3.资料翔实。书中运用大量准确的数据、丰富的经验材料和典型的案例,分析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实际运作过程,从更深层次上展现了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真实状况。在中国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做学术研究,特别是要做实证研究,研究真问题,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总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作者在调研中“婉拒者有之,直拒者不少,吃闭门羹更是司空见惯,甚至还遭奚落”,但作者仍然坚持了下来。几年来,作者的调研足迹遍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许多地区;调研对象涉及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信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村“两委”、农户等多层主体;调研问题包括调解、仲裁、司法、信访、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乡村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等;调研方式包括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法庭观摩、实地观察、座谈会等。可以说,该书中涉及的数据和资料是真实的、可信的。另外,作者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考察和分析问题,我认为是特别值得肯定的。对于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跨学科的研究会使相关的问题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范围更深入。
4.实用性强。目前,国内有关农村问题研究的不少著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该书的鲜明特点就是较好地克服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陷,实现了理论思维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作者通过几年来大量的调研,既有来自实践的鲜活经验、直观体验和前沿体会,又能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这使得该书具有较强的实践前沿性和操作指导性,对当前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中农村土地纠纷的多元化解决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白呈明教授笃学、敏思、求真的治学态度,才会使其著作具有以上特点,也才使得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