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梅,岳宏志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其中,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需求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研究供给需求问题时运用了科学方法,研究的视角极为广阔,拥有坚实的价值理论基础,其理论在当今仍然具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逻辑起点、理论支撑以及理论体系的梳理归纳,使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更为系统化,有助于显现和重新认识供给需求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作为经济学分析的主题,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正是由于对供给需求理论的不同分析框架彰显了二者的本质性区别,同时也是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的一个重要视角。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是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坚定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导地位的关键。应用马克思对供给需求分析的科学方法,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再一次在欧洲复活,世界各国再一次掀起了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热潮。如何化解供给需求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是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比较少,既有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研究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有效供给理论,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理论,供给需求与价值、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某一派别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等。从研究时间上看,研究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近期的关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少。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还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本质内核及其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充分梳理已有的文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尝试按照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定位、分析的不同视角、供给需求的微观和宏观分析以及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当代启示的分析的逻辑思路整理归纳现有文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并试图指出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马克思有无独立成体系的供给需求理论以及该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有独立供需理论,只是和价值理论、市场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的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张振斌(1985年)提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身又构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1]。冯根福(1992年)认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分为长期供求和短期供求,主要是研究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形成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时研究了长期供给和需求理论;认为长期供求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2]。薛进军(1993年)分析了马克思的弹性理论,其内容主要是供给和需求的弹性问题,认为弹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然产物,属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这个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子系统[3]。朱正清(1997年)承认马克思有科学的供求理论,认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主要阐述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供求变化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关系以及供求变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等[4]。杨继国(2009年)认为,马克思有自己的供求理论,但由于缺乏工具没有发展为成熟的微观理论[5]。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独立的供给需求理论,或者仅有供给理论缺乏需求理论。张曙光(2001年)指出,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从供给入手,以供给为中心分析研究,缺乏独立的需求分析和需求决定理论[6]。陈端计(2004年)认为,马克思从个量到总量,从抽象到具体,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从规范分析到实证分析,从供求失衡到供求平衡,从供给需求控制等方面分析了有效供给理论[7]。
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定位,学者的观点不一致。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时法(2001年)[8]、温孝卿(2002年)[9]都认为马克思的供需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了劳动价值学说;对供需理论的研究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终完成。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供需理论是有关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张波(2002年)认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是商品经济运行三大规律之一,在较长时期存在于短缺经济的背景下,所以马克思研究的角度和重点都以供给为主,对需求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10]。杨继国(2003年)认为,马克思供求理论是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马克思的竞争篇是研究供求及其相互关系的,但马克思没有完成[11]。
现有文献或研究马克思的供给理论,或研究马克思的需求理论,或将供给需求结合起来研究。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供给需求弹性视角分析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薛进军(1986年)将弹性理论作为分析的重点,引入“弹性”对供给需求和价格、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是马克思科学的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马克思弹性理论的实质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价格、收入同供给量、需求量的数量关系分析[3]。梁天祥(2000年)分析了马克思供求理论中的供求关系,马克思将物质商品供求关系的分析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供求关系即具有弹性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绝对供求关系即没有弹性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绝对供求关系又可分为静态的绝对供求关系和动态的绝对供求关系[12]。二是从社会总供给需求平衡角度进行研究。张朝尊、曹新(1994年)分析了马克思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理论,从三个层面上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理论。马克思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理论包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总供求平衡,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相等的总供求平衡,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的总供求平衡三个层面[13]。纪尽善(2002年)在分析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将供给分为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并分析了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将需求分为无效需求和有效需求,认为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要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14]。三是从供给需求关系作用的期限视角进行分析,将马克思供求理论分为长期供求理论和短期供求理论。冯根福(1992年)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但应用了长期供给与长期需求、短期供给与短期需求等概念,而且进行了长期供求分析和短期供求分析。马克思是在研究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形成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时,把时间因素引入了供求分析中,研究了长期供给和需求理论,以影响再生产条件是否发生变化为基础,将供求区分为长期供求和短期供求。他认为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长期供求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形成之间的关系[2]。四是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视角进行研究。杨继国(2003年)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是供求理论的基础,也是使供求理论和劳动价值论联系的关键。从第二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角度分析了马克思需求理论,这是马克思经济学本质分析与市场分析的结合点。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发展出市场供给和需求理论,从第一涵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出供给理论,从第二涵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出需求理论[11]。杨继国(2009年)以马克思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为基础,将平均分析法与边际分析法相结合,建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为马克思经济学找到市场分析工具[5]。五是从社会再生产实现角度进行研究。温孝卿(2002年)认为,供给与需求问题的实质是生产与消费的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9]。刘小怡(1996年)认为,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包含着总供求分析的思想。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具有结构分析的意义,而且还有总量分析的意义[15]。还有学者专门分析研究了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陈端计(2004年)认为,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包括有效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有效供求均衡及其实现、有效供求失衡及其宏观(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内容[7]。
供给需求关系和价值、价格之间互动关系的论证,也是学界关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文献中数量比较大的一部分。在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于供给需求不参与价值决定问题达成了一致观点。陈振羽(1987年)认为,社会需要讲的是供求问题,社会需要和价值决定没有关系,和价值实现有关系。但是对于供给需求关系在市场价值决定和实现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16]。一种观点是供求价值论。冯根福(1992年)分析了供求和市场价值相互作用的机制。市场价值决定长期供求,因为资本家根据商品的生产费用决定资本的退出和进入,从而引起供求的波动。长期供求也决定市场价值,长期供求是参与市场价值决定的一个因素[2]。田本国(1998年)认为,供求价值论是将市场价值与供求关系连接起来,提出了马克思的供求价值决定论。依据是马克思提出的三种不同情况下,三种不同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的个别价值决定或调节市场价值的几段论述[17]。晏智杰等人(2001年)寻求以供求价值论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格的决定,认为并不是只有坚持劳动才是唯一的决定要素,才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将价值决定要素扩大到供给和需求,就是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实这只是对“本质”的看法的分歧,不存在一个只热衷于现象,而另一个才追求本质的问题。这种观点反驳了供求价值论,认为马克思供求价值论是对马克思关于供求关系与价格关系论述的误解[18]。郭小鲁(2003年)认为,供求价值论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创造的分析上是根本错误的。供求价值论不能解释供求一致时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但供求价格分析却能合理说明市场价格围绕价值变动的规律[19]。杨继国(2003年)认为,马克思结合市场价值谈供求,不是说明供求决定市场价值,而是批判李嘉图的商品的自然价格由最坏生产条件的个别价值决定的错误观点,为了批驳供求决定价格的观点而作的举例[20]。王今朝、龙斧(2011年)采用交叉运用辩证法新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的供求决定价格理论进行了现代性诠释分析,论证了供求决定价格规律的假意识性质。供求决定价格虽然在局部空间、局部时间中可能成立,供求变化只是导致了价格变化,运用实证主义方法或许会表现为一定的经验符合,但放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中,它就是一种假意识[21]。
许多文献都从供给需求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成因。这些文献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供给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姚慧琴(2001年)从经济危机的角度分析了市场条件下的供求关系。认为市场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市场供给的极度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总供求失衡造成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反过来又是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对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的唯一的一种强制的调整和回归的方式和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供求失衡的必然性,以及造成供给无限扩张不可遏制的冲动力与有效需求不足约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生产形式本身引致的供求关系裂变使供求内在充满对立和矛盾[22]。赵磊、李节(2009年)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生产过剩和透支消费的反复轮回,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框架,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是实体经济问题而不是虚拟经济引起的[23]。于金凤、杨永民(2010年)将供需关系和经济危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供给需求失衡与经济危机发生的因果关系。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雇佣制度决定的分配关系影响到劳动者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其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24]。
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某一学派的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也是现有文献中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分析比较中,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内容、特点也更为突出。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中,将当时的主流学院派经济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就有效需求理论也做了比较研究[25]。胡代光(1990年)在其撰写的《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德国经济学家卡尔·屈内(1979年)认为,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识到总需求不足的潜在危害[26]。罗余九、汤正仁(1987年)将马克思的供求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结合二者优势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供求模型。马克思的供求论收敛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供给和需求最终也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一个供求决定价值的永无止境的发散序列,没有研究需求和供给由何种因素决定和如何决定问题,陷入了供求决定供求的循环论证中;以完全竞争和自由竞争为研究价值问题的根本前提,将垄断价格作为特例研究;对生产费用和效用的研究是主观唯心的[27]。程恩富、胡乐明(2002年)将马克思总供求模型与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马克思总供求模型只包含一个市场、两个部门,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简单的两部门收入—支出模型[28]。林自新(2004年)将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出二者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认为马克思供求理论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简洁明快的分析工具,没有严格区分不同含义不同层次的供需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在于,离开生产劳动抽象地论述供求关系,将供求和价值的关系颠倒,认为供求决定价值。认为需求是第一位的,没有解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将社会关系本质抽离了供需关系的研究。二者存在分歧的原因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29]。陈祥、靳卫萍(2004年)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卡莱茨基的周期理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后凯恩斯剑桥增长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是,卡莱茨基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基础上推导出有效需求理论,早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其有效需求理论中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的特征,但是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不能分析现实的货币金融体系,公式过于简单,抽象掉了很多因素,特别是排除了资本存量的价值变动,对现实的经济波动难以合理解释。凯恩斯则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均衡点形成了有效需求,这一均衡点取决于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并决定了产出和就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分析还联系到消费函数和资本的边际效率,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货币价值量,在一个货币金融体系中讨论存量和流量的同时均衡;此外,剑桥增长模型是后凯恩斯学者对卡莱茨基的经济学的发展。卡莱茨基对有效需求的研究早于凯恩斯,其思想来源是马克思经济学,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是需求体系决定的理论,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其核心是成本的利润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30]。杨天宇、朱诗娥(2005)认为,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对国民收入和收入分配决定因素的分析,并以微观价格理论为基础,其微观基础存在某些逻辑矛盾。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是以价值论为基础的[31]。王璐(2005)分析比较了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二者关于有效需求问题研究的根源是一致的。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关系的博弈规则,过高的资本存量价值或扭曲的收入分配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或经济衰退,而这是产生有效需求问题的根源[32]。宁军民(2010年)主要分析比较了马克思和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二者共同之处在于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有效需求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其差异在于:马克思强调的是消费需求的不足,突出了对抗性的分配对有效需求的影响,卡莱茨基强调的是投资需求的不足决定了总需求的不足。对两大不同的供需理论的发展融合,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以上研究从两种不同的供给需求理论体系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寻找了其中的差异性。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主要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和不合理性,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是分析均衡价格的工具;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启示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指导意义。罗时法(2001年)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必须注意生产目的决定的供给与不同收入形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供给需求关系属于社会关系,与单纯的商品关系不同,应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过程来考察[8]。陈端计(2004年)认为,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应该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供给理论的理论基础,应该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理论基础。二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7]。纪尽善(2002年)分析了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根据马克思的供需平衡思想,一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平衡比例关系。根据我国内需不足的实际情况,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治理过剩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14]。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现代启示研究的文献较少,根据中国经济问题挖掘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现实意义以及解决现实问题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也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学者们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开拓了研究范围,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分析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对于以下问题还存在分歧:一是马克思是否有独立的供给需求理论以及供给需求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二是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内容。观点集中在,研究内容是供给需求和市场价值、价格关系的理论,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供给需求与经济危机关系的理论分析。窄化马克思供需理论的研究范围,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理论支撑——资本主义利润率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供给需求非均衡的决定因素以及供给需求总量按比例平衡发展理论没有加以探讨,更是隐去了马克思供需理论的内在动力源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三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本质区别。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深入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认识依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马克思供给需求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某一方面的分析,如供给理论研究,需求理论研究,供给需求关系与劳动价值论关系研究,供给需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研究,供给需求与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等。马克思在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方面并不十分显性,而是以逻辑推理方式推导出来,现有文献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内容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在地租理论、贸易理论以及货币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的应用和分析没有充分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总体的比较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供给需求失衡下的管控措施缺乏应有的重视,而对其的比较研究是和分析现实经济中供给需求失衡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现有的文献中的比较研究是将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同西方经济学某一学派的理论比较分析,还缺乏从供给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以及供给需求管理政策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研究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不够,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分析。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的比较研究也不够深入,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当代价值分析比较少,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理论研究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研究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进行系统研究,着眼于解决生产相对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问题,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1985(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21-30.
[4]朱正清.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7(3):43-46.
[5]杨继国.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的供求曲线模型[J].学海,2009(1):84-89.
[6]张曙光.宏观经济学50年的发展与论争[EB/OL].[2007-08-23].http://www.myeducs.cn/mianfeilunwen/jingjixue/1326016/.
[7]陈端计.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研究[J].天中学刊,2004(3):5-9.
[8]罗时法.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兼评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学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8-41.
[9]温孝卿.马克思供求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02(3):1-6.
[10]张波.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规律论述的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2(4):41-44.
[11]杨继国.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第二涵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当代经济研究,2003(11):7-12.
[12]梁天祥.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102-106.
[13]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J].经济学家,1994(4):110-116.
[14]纪尽善.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2(9):8-11.
[15]刘小怡.试论马克思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J].经济评论,1996(2):32-37.
[16]陈振羽.马克思的价值决定论与社会需要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3):262-278.
[17]田本国.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与资源合理配置[J].当代经济研究,1998(1):16-21.
[18]晏智杰.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经济学动态,2001)(3):18-22.
[19]郭小鲁.劳动价值论与供求价格论的统一[J].经济学动态,2003(4):25-27.
[20]杨继国.用现代方法破解市场价值决定的难题——对所谓供求价值论之我见[J].财经研究,2003(4):67-72.
[21]王今朝,龙斧.马克思关于供求决定价格规律的假意识性质的交叉科学诠释[J].经济经纬,2011(4):4-8.
[22]姚慧琴.经济危机成因理论研究——“供求裂变”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与论证[D].西安:西北大学,2001.
[23]赵磊,李节.金融危机:为什么要重提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65-69.
[24]于金凤,杨永民.从马克思的供求理论看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成因[J].生产力研究,2010(3):21-22.
[25]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8-101.
[26]胡代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40-43.
[27]罗余九,汤正仁.马克思的供求论与均衡价格论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大学报,1987(2):48-55.
[28]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5-58.
[29]林自新.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新古典供求理论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11):11-13.
[30]陈祥,靳卫萍.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J].南开经济研究,2004(2):51-56.
[31]杨天宇,朱诗娥.卡莱茨基和温特劳布的有效需求理论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5(3):106-110.
[32]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38-44.
[33]宁军民.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