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与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共建刍议
◎苏美玲 高婷婷 黄 萍 任旖旎 王艳霞
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兴建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产生。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训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使之适应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1]。而语文学科的信息化教育是指将信息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包括硬件设备的完善、更新和语文教师的实际应用两大方面。
从眼下教育信息化进程来看,我国的语文学科信息化教育发展并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硬件设施需求整体呈现的不饱和状态以及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较低水平,与国际信息化教育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观点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差距是影响语文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因素,然而试问,脱离当前中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中国的语文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以何为标杆?如此,建立在中学与大学交流“断层”基础之上的语文学科信息化教育只能像“空中楼阁”一般岌岌可危。
相关数据表明,现阶段大学中文师范类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极度受限,特别是建立在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交流很少(占66.67%)甚至基本没有反馈(占33.33%)。通过与大学教师的亲身访谈,笔者了解到在大学与中学之间原本存在着某些沟联渠道,最终由于诸多因素不了了之。
(一)大学中文师范生的成长与社会发展需求日渐脱节
交流“断层”直接意味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向与中学的实际要求之间可能存在错位,大学缺乏可靠途径获取前沿的教学要求变化,那么,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大学中文师范生,由此可能造成这一群体从语文教育信息化理念到实际应用能力均迟滞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大学中文师范生对大学定期邀请中学一线教师来校传授教学经验的呼声最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文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实际经验的匮乏,对于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和中学所运用的知识产生疑问和困惑,表明大学中文师范生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在进一步苏醒。
(二)语文教育信息化与时代信息化教育差距扩大
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针对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规定,普通中学和大学都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阐释和解读。当双方认知都走向偏差甚至造成对政策文件的曲解时,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断层”就完全阻隔了二者之间缓冲的机会,致使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用力分散而难以推行,与整个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之间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在分析比较传统老四所师范院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笔者发现四所师范院校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低,甚至模糊。相关课程设置只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即达到计算机一级的水平;南京师范大学提出“争取达到国家二级”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提出缺乏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其最终执行力度也有待考查。四所最具代表性的师范院校表征出同一问题,即大学对语文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存在程度不一的认知偏差,整体态度消极而被动。反观普通中学的教师招聘方案,其有关表述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直接表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至于国家规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自我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由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中学对国家教育政策规划理解上的不到位、不明晰现象。大学与中学之间的交流“断层”使双方困束在自我认知中,隔绝外界有效信息的刺激,最终使双方都陷入无为、无措的处境。
(三)多样化沟联机制的建设
只有重视并修复大学与中学间的沟联机制,使前沿的语文教学信息和教学要求变化有效传达到位,各部门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明确,我国的语文学科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朝着统一的方向推进。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缺乏沟联途径的选择样式,早期的探索尝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大学与中学的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联合论坛、大学定期了解师范毕业生的教学情况、中学向大学主动反馈信息,提出建议和要求以及高校定期派遣一批中文师范专业的老师去中学教学一线调研考察等。不能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一定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因此,中文师范生的成长不能单纯依靠大学教育“买单”,中学语文教学同样要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为其社会化和融入整个时代保驾护航。
沟联机制的建设只能确保交通联络的诉诸有道,而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又会因为职责分工不明,扯皮推诿而驱使教师群体逐步脱离体制,沟联机制本身也会自动解体,这也是造成过去相关方面的尝试努力过早夭折的重要原因。由此,笔者进一步得出结论:沟联机制的建设是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沟联机制建设的关键则在于解决沟联机制由谁管理、由谁维护的问题。
针对沟联渠道的管理和维护,相关行政部门必须重视教师群体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以在语文教育信息化领域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各所中学、大学教师为联络点,国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保障,由点到面,全面覆盖,保证各所学校联络点的专业性和顺畅性;同时交流信息的记录、存档、传承也应当有序展开。
从沟联机制的建设到沟联渠道维护、管理工作的落实,这是语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夯实“地基”工程。只有明确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信息化教育的趋向,重新对人才质量规格进行定位,才能确保前期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徒劳无益的付出,才能确保我国在语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会犯方向性错误。
注释:
[1]张成洪等编著.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上海市高校信息化示范案例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苏美玲 高婷婷 黄萍 任旖旎 王艳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