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聪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学给中国人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平台,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载体,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必然随着英语学习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学生的学习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学生的文化建构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冲击着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当今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983年以后,我国的高考制度规定英语在高考中与其他科目一样占有重要地位,在高等教育中也被作为必修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英语被中小学过度重视,课时设置与语文相当。大学的英语学习把四六级与学位挂钩,而语文并未有此特殊要求。2014年9月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依然不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曾经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从儿童到就业之前这段成长期的英语教学必然会输入给学生大量的西方文化,对学生的文化建构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使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当前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建构的消极影响已与日俱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语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提倡要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摈弃汉语的思维方式,用英语思维来学习英语。于是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在高校开设了关于英语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英语文化入门》、《英语文化》,而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作为母语的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已被置于遗忘的角落,而英语文化在一批批学生中却被广泛输入和传播。如今欧美文化在世界上正处于霸权地位,以强势状态向弱势国家输出和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使落后国家的文化愈来愈弱化。“近代以来,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先进文化凌驾于落后文化之上是文化选择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文化的落后也就使得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失去了话语权”[2]。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冷漠和忽视无疑是对欧美文化霸权主义的推波助澜,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受到阻碍。彭付芝指出,“在当今,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霸权主义文化仍然占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迷信,更不可盲从”[3]。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将会进一步强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所谓的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将削弱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使灿烂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加暗淡,造成新一代学生在文化观念的成型期未能培养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既不利于英语文化的比较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母语文化主体地位的建立和中西文化的整合。
英语文化既有先进的精华,也有落后的糟粕。由于欧美经济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以及美国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向世界各地宣传本国的文化,使教师和学生普遍崇尚欧美文化,视欧美文化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认为学习欧美文化就是迈向国际化。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教育工作者普遍奉行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也要重视学习英语文化的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缺乏英语文化鉴别选择意识,全盘接受英语文化。例如美国的个人主义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过分崇尚个人主义,就会陷入自私和冷漠,无视集体的重要性。而中国是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所以,学习中要进行文化的分析鉴别。
在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的注重和渲染,使学生毫无芥蒂地吸收着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文化,教师也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只重视英语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却忽视了英语文化对中国主体文化的冲击作用。不加鉴别地照单全收,把西方文化看作是最先进的文化,这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种观念没有认识到东西方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的内容,在理论上否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于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离开民族性来谈文化的改造和融合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也不利于学生的文化建构。对于英语文化鉴别意识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新一代学生在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吸收融和英语文化的先进方面,也不利于英语文化的客观分析[3]。对于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当前偏颇的英语教学会对成长期的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他们在文化建构上造成偏激和失衡,甚至会 “全盘西化”,追求、拥抱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必然走向衰退,甚至消亡。从当今世界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转向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当今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长此以往,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将会丧失,将会使中国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习近平同志指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全民族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养料”。必须在学生阶段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势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多数英语教育工作者把传授英语这门语言作为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充分利用英语文化的学习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但却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很多教师没有向世界传播中国灿烂文化的输出意识,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价值观冲突缺乏引导,甚至片面地认为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在英语教学中应抛弃中国文化。正因如此,英语教学对学生的文化建构产生了诸多负作用。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某些英语教育工作者夸大汉语的负迁移却忽略了汉语的正迁移。英语教学界在英语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学习英语时,学生会无意识地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移植到英语的学习中,形成语言迁移。虽然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但是英语教学界认为汉语只会造成负迁移,片面地强调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性,忽略了文化的相通性。有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导学生要摈弃汉语的语法结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信奉 “学习英语就要忘记母语”,视中国文化为英语学习中的洪水猛兽,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抛弃中国文化,忘记母语,学习英语文化,熟悉英语的文化背景,掌握英语的思维方式、语法结构等才能学好英语。在教学中用英语来解释生词,反对学生在英语课文中用汉语翻译,甚至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试图通过抛弃中国文化、忘记汉语来防止中国文化的负迁移,完全忽略了中国文化和汉语对英语教学的正向作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在教学中英语文化被捧为 “宠儿”,中国文化沦为 “弃儿”。
宁波工程学院的王菲对我国高校所使用的两套大学英语教材进行语料文化背景及内容的分析,结果显示:“(全新版)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1-4册)共64篇的阅读材料,其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语料有44篇,占总数的68.7%,仅有一篇与中国文化相关,占总数的1.56%;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4册)共96篇,其中有4篇与中国文化相关,占总数的4.1%”[4]。英语教材只注重对英语文化的输入,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完全被忽视。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位置,难怪不少中国学者不知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 “门修斯”的笑话[5]。很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既要重视输入也要重视输出,特别是要借助英语向世界传播和宣扬中国文化。英语教育界只考虑到英语文化标志着世界的主流文化和前沿思想,没有意识到正在崛起的中国也需要向世界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文化,增强影响力。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崛起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材料中,从生活习俗到婚姻观念,从环保意识到总统竞选,都蕴含着西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因为与中国价值观有很大差异,学生必然会感到迷茫。譬如,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但在美国如果给老人让座,他会觉得是对他的轻视,反而不高兴。学生面临这种价值观的矛盾,会无所适从。在导致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改变的诸多因素 (如教育、工作、家庭、交友等)中,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6]。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辩证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使其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但是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和忽视,使西方文化霸权进一步冲击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当今世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本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悄然崛起更需要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但目前的英语教学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非常不利,既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不利于学生文化的建构。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扬长避短,注重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才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既继承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又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使中国文化在新时期得到发展和繁荣,让学生的文化建构得以和谐平衡地发展。
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如英语中 “give”一词的发音和中文的对应词 “给”(gei)的发音基本相似,这就是文化对比中的语言趋同论[7]。英语教学工作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素养和底蕴,增强其弘扬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才能保持汉语——我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要增加英语教材、英语考试中的中国文化含量。英语教材要加入中国的传统习俗、节日、日常礼仪等内容。如关于中国的清明节、春节、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的英语学习也象征着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代表中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文化在英语教材中也应得到适当体现,这些内容的编写要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提升逐步增加。与此对应,英语考试也要增加中国特定的词汇、短语、习惯用语和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学习。
英语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必须提高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英文报纸如《21世纪报》,阅读林语堂的英文版小说如 《京华烟云》,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如CCTV9英语频道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英语积累。学校或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高校教研人员多编写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书籍,教师也要增强中国文化的英语传授技术,使学生既能听懂,又感兴趣。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习俗、思维方式、日常礼仪、个人追求、生活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历史、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人文社会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8]。英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然后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比如可以将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春节和圣诞节所包含的不同的文化、习俗、礼仪、庆祝方式等。可以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进行对比,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出发点,让学生明白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有着不同的道德观、管理方式与政治制度。在对比中借鉴欣赏西方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2]赵凤玲.从 “文化失语”到 “文化渗透”——论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兼纳问题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36-138.
[3]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11.
[4]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为例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101-104.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徐立群.英语词汇习得与母语迁移 [J].教学与管理,2000,(1):56-57.
[8]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