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的忧伤
——朱英诞《流浪人之歌》赏析

2015-02-28 12:52○王
现代语文 2015年19期
关键词:流浪者首诗灰色

○王 丽

节制的忧伤
——朱英诞《流浪人之歌》赏析

○王 丽

在20世纪中国的文坛中,朱英诞一直刻意远离主流话语圈,默默坚持我手写我心,关注个体生存状态,追求诗意栖居;其诗歌创作追求含蓄、节制、凝练、自然的美。通过赏析《流浪者之歌》这类描写时代动乱、山河破碎的诗篇,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创作中自然的美学追求,清新、凝练的语言特色及其对多种诗体——如自由诗体的探索。

意象 自然 节制

朱英诞的诗歌颇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情趣,也被废名称为“等于南宋的词”。诗人不是情感匮乏,而是懂得诗歌节制、空白之美,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诗人满腹情思潜藏在水面之下。作为新时期的新诗人,朱英诞受中国古典诗歌及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双重惠泽,偏好意象传情。青出于蓝,朱英诞诗歌中意象超越了中西传统意象的束缚,自成体系,互相指涉,弥漫着诗人的个性化气质。《流浪人之歌》这首诗便能带给我们这种体会:

流浪人看风景

像读书;

揭开第四页

一匹灰色的马;

骑在马上的是

死?

让自然是一篇诗,

诗的白文,

啊,我们这些可怜人,

可怜的注释者!

——选自《夜窗集》(丁稿)(1944)

一、个性的意象,凝练的抒情

不同于发自内心的诉求,带有浪漫、追求异地风情、寻找自我的流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流浪是被逼远走他方,为生存颠沛流离。国家内忧外患,个体命运犹如江河中的浮萍,随波逐流,无法自已。无所依傍的流浪人游走于社会边缘,感时伤事,“流浪”萦绕诗人笔尖,化作一丝丝哀伤之叹,《归》《远方》《乱世》《旅愁》《远行》《寄南游客子》《战争》……这些诗篇无不渗透了漂泊之感。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边缘人,诗人也不能幸免于国破山河碎的余震,于大洪流中唱着流浪者的歌。

书是文人的第二家园。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借助阅读,调动情感,发挥想象,与书中人、物感同身受。“流浪人看风景像读书”,暗指应敞开心怀对待大自然,融情于景,物动心摇,还原自然以性情,“一切,形式,运动,数,颜色,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应和的”[1]。诗人将看风景与读书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对照、相互指涉,不仅说明了两者的共同点,还强调自然与精神的沟通,物与我的融合,充满道家哲理意味。

马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拥有一系列象征寓意,龙马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腾翔万里的马也象征着对健康生命力、对自由的渴望,在历代墨客骚人眼中马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更成为他们追求理想、信念、自由精神的代表,有诗为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朱英诞笔下,马意象一般出于描写战争、动乱的诗篇中,如《暴风雨》,表现对自由、胜利的追求。马出现于流浪者诗中,不得不说是流浪者对自我被压制身份的一种抵抗,是以马为梦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诗人朱英诞笔下的这匹马又是何形象?灰色的马。这个“灰”色显然是诗人心中所感之色。每种颜色带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像大红色是激情似火、生命旺盛,黑色深邃、神秘、阴暗、冷酷,白色公正、纯洁、正直,而灰色颓废、失望,多用来描写一些暗淡、消极的事物,如灰色地带、灰心、灰姑娘。用颓废的词汇形容一个充满正能量意味的对象,在这种对比中反映落差,灰色之情加倍……这匹消极、郁闷的马承载的不是驰骋沙场、杀敌安民的豪杰,“是死?”诗人用疑问的语句传达出对时局的失望以及无力感和对自由的怀疑。死原本空荡荡,在这里却像一张无形的大锤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想大声疾呼而不得。这匹灰色的马,超越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赋予马的光明、积极意象,诗人把马、灰色、死这些不同性质的字汇组合,表达了对社会的感慨。这第四页整个基调是灰色的,给人压迫感、挫折感,再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大背景,我们可以推测这位流浪人看到的风景定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个人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何来自由!

“自然”在诗人有着多重内涵:一层含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落日黄昏、蝴蝶鸟儿都是欣赏的对象,诗人绝大多数诗作都是描写自然或借助自然之物抒情达意;另外,“自然”是诗人追寻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精神上的,也是诗歌上的,诗人崇尚物我融合的和谐境界,波及到诗歌。朱英诞也在追求诗歌语言、形式、意象、意境的自然。在这首诗中,自然主要是第一层面上。

诗人曾说过:“诗是精神生活,把真实生活变化为更真实的生活,如果现代都市文明里不复有淳朴的善良存在,那么,至少我愿意诗是我的乡下。”诗是内心真实的存在,他对于诗有不同于一般的期许,他认为“艺术在根本上多少有些高贵性”,“诗人虽然在写诗的时候好像‘浪费光阴’或像‘忧郁的出世者’,其实真诗人莫不是用欣赏的态度写出美感的——拿这传达给一般人正是想使一般人也能抱着欣赏的态度,转而去领略或感受生机的妙趣,使人觉出人生并不只如一部呆板的机器之无味,乃能立定脚跟好好的活下去”[2]。让自然成为一首诗其实是一种生存哲学,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自然、感受自然,领悟自然的生趣。诗人在不止一首诗中表达过“让自然是首诗”,诗意栖居。

二、节制的情感体验,风雨听鸡鸣

诗人采取积极、审美的心态面对自然,甘心做自然这首诗的注释者,然而是“可怜的注释者”。诗篇到这里戛然而止,悲情只现于“可怜”二字。为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我们有必要看下他日后在《注我》中对“可怜的注释者”的再解释:

“让自然是一篇白文吧,可怜的注释者!”

诗人说,人世是一座病院,

啊多么美丽,可爱的寓言!

新晴里我只得出门,走远,

对自然觉出如珠玉在前。

我更感谢于她的招隐意,

无须讳言大暮和长眠,……

但哀与爱的话不挂在口边。

——选自《逆水船》(卷一)

注:副题是自己的旧句。

好一句“哀与乐不挂在口边”,尽显诗人温柔敦厚、优雅含蓄、善感却理性的气质。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社会现实,但那份哀伤的人文气息四下弥漫,经久不散。诗篇采用自然意象,将“自然”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有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倾向;同时他又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优秀成果,借意象突出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表达了诗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关注个体的生存困境、寻找精神家园的倾向。而审美风格上表现出与同时代反映社会矛盾和时代风云的主流诗歌所不同的旨趣[3]。这首诗描写战争给自然和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诗中却并没从字面上涉及战争,尽用自然之物抒发乱世之情,自然、文雅、有节制。这是朱英诞一贯的诗风,我们可以看下同类题材下其他诗作:这两首诗侧重点不同,但基调与《流浪者之歌》一样,不论是“风风雨雨里听鸡鸣”,还是“这一个迟缓的行人”,诉说的都是节制的忧伤,于沉默中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作为同时期诗作,这两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与《流浪者之歌》接近。

旅愁

旅人获得他的路

路获得他的旅人

天空并没有各色地图

世界原是广阔的呀

如果时间是陌生人

冷默者自有着深情

洪水如猛虎扑来了吗

风风雨雨里听鸡鸣

——选自《深巷集》(乙稿)(1938-1944)

流亡

夜覆盖着我,且抚摸着

在当前的困难里

我不辞劳苦

已着力的走了百里路

远处灯火微茫

如轻淡的笔触

一块碑碣静止了千万年

唉,这一个迟缓的行人

——选自《深巷集》(丙稿)(1937-1945)

三、清新、秀丽的语言、格式特色

《流浪者之歌》语言清新自然,没有隐晦、艰涩之字,也没用过多的修饰、雕琢、打扮,自然和谐、浑然天成,借助传统、易懂的自然、灰色、马、诗等意象含蓄地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又具有诗人个人的情思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诗人强调“文字是新诗队伍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行”,在这首诗中,文字的确起了先行作用,巧妙组合,寓意深厚。另外,朱英诞的词汇系统明显表现出与同时代反映社会矛盾和时代风云的主流诗歌的不同,即构筑一种诗意想象的空间来隐性地对抗悲观、破碎的生活状态。[4]就像在这首诗中,描写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却未出现与战争有关的词汇,而是运用自然意象词汇开辟一个新的象征系统,突破了传统诗歌中描写战争的象征义,充斥着有关现代文人思想情志的隐喻。

这首诗采取自由体诗的形式,全诗就两句话,第一句采用分号、问号,第二句采用逗号、感叹号,可以说完全是用散文来写的。诗歌没有整齐的行数的分节,诗行字数不整齐,不协韵,不借重韵律,但读来诗意盎然。按照朱英诞的说法是:“‘自由诗’即是扬弃韵律,用普通散文写诗。但并不等于我们的‘以文为诗’。其实质则是:内容是‘真诗’,形式是散文的。”[5]这一自由诗体更新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好诗是多方面的,不应受形式的限制。

注释:

[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朱英诞:《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台湾秀威出版社,第132-133页。

[3][5]钱韧韧:《“在寻觅真诗的路上”——朱英诞诗歌导读》,中国诗歌,2013年,第7期。

[4]钱韧韧:《朱英诞诗歌语言特色管窥》,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7期。

(王丽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猜你喜欢
流浪者首诗灰色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浅灰色的小猪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