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陈一琳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浅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陈一琳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知识体系复杂、知识点多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文章结合地理学科和学生特点,阐述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由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两大块组成,囊括很多复杂的知识分支,知识点有着繁、细、散等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知识的结构层次把握不住,知识点概念模糊不清,同时又存在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情况,诸多的学习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也会愈学愈费力,愈学愈厌烦,这样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学生应当注重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学多思,活学活用,这样地理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成个体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地理学习中,首先应该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习地理成为有趣的事情,从而能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如此一来,便会进入愈学愈有趣的良性循环之中,渐渐本能地重视地理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地理学习方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说:“我对地理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因为人类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地理”规律支配。这种培养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越了在课堂上45分钟讲学式的地理接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回归到真真切切的生活之中,使其看得见、摸得着。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旅游、饮食、文化无一不彰显着地理的卓越风姿,可以走出自己狭小的房间,通过自己身心实践,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来感受地理,在自己身体物质与意识上与地理进行互动。例如,节假日去四川游玩,尝试探究其地域特点的地理原因,为何麻辣火锅会成为四川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联想地理知识会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四川地处盆地,湿润多雨,尤其是冬季,潮湿阴冷,而吃麻辣火锅可以散寒祛湿,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如,炎炎夏日可以居中国安徽、品法国红酒、吃美国提子,这又是何等神通所至呢?原来是当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能够传运着天南地北、各式各样的商品,从而促进了饮食的多元化。
在生活中应做个有心人,懂得发现地理,感受地理,享受地理。当体会到课本沉默的文字与动态的生活现实相统一时往往欣喜不已,这样既能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视野,也能巩固所学知识,让地理的学习充满着轻松活泼的气氛。久而久之,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探求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习地理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地理学习方式要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型”转向更有效的“自主能力型”。学习地理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接受,应当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状态,这就要提到自主学习中的预习与复习及多学科融汇综合问题。
很多学生要么没有预习的习惯,要么复习不到位或不及时。预习即对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做到课前形成大体的思路印象,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课时予以特别的注意,从而提高上课的学习效率。而及时复习则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课后进行补缺补差,巩固所学知识,弥补地理学习中所留下的缺陷。同时,应注意复习要有及时性,要趁热打铁,学后即复习,温故而知新,这样会记得深、记得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有效复习、预习需要的是一种自主精神,这需要学生建立自主意识,从内心上认可这种学习方法,并努力实践,决心做一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其次,养成这种习惯后,地理学习就会变得严谨细致,在学习中做到不重不漏,思路清晰。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新学西欧地域的经纬度不熟练和轮廓辨识性较差的问题,课后复习时就可以通过及时做题和整理错题来检验自己对西欧地域这一块的盲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认真记忆,梳理自己对西欧地域划分的思路。所以,预习和复习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习惯后能够使学习持之以恒。这样,学习中就不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更不会有知识点缠裹、想学学不了的困惑,地理学习就会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畅通无阻。
在初步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自觉地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汇综合,这样会进一步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比如,语文、历史和政治等学科中的问题常常和地理联系在一起,像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可以将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条件 (包括气候、地矿资源等)结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环境现状分析其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如何改进等;又如,学习地球公转、自转的时候,联想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再如,南海问题现在很热,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现实加强理解,地理知识必须和其它学科知识融合才更有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正是学习与思考的一种辩证关系,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学生应将思考与学习有机结合,做到不罔不殆,从意识根本上建立“多学多思”的观念。
在地理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地理往往需要学生学习大量的人文和自然的基本原理,再一一并入世界区域地理的综合学习之中,而这种融合过程往往需要努力思考并结合他学科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将细散的知识原理套嵌进世界地理中,晓根知源,融会贯通,在脑海中形成印象深刻、清晰明了的世界地理知识体系。比如,有了自然地理知识、各地地貌特点,结合其它学科知识类比推理,各地的人文地理便可推导出来。又如,赤道附近热带地区,阳光足、空气温度高,结合生理学知识,此地人必是矮鼻梁、黑皮肤;寒带地区,必然是高鼻梁、白皮肤;沙漠地区、空气干燥,必是鼻梁隆起。也相当于多学科知识是“公式”,不同地理条件的输入,便有不同人文的输出,把“公式”原理弄懂,举一反三,效率就高,这就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当下地理的考题大多数正是考查学生对这种世界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地理具有“敏感性”,这样才能真正以不变应万变,而这种能力得归功于思考后形成的清晰且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只有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才能形成这种“敏感性”。
学会思考是对学习的总结和升华,需要以探索的精神去钻研,切不可浅尝辄止。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更好地探索地理的奥秘。
(编辑:易继斌)
G633.55
A
1671-0568(2015)36-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