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奉芬 胡江崇
(四川省珙县罗渡苗族乡中心校 四川珙县 644505)
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蒋奉芬 胡江崇
(四川省珙县罗渡苗族乡中心校 四川珙县 644505)
音乐是积累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誉的重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和锻炼人的音乐素质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引起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小学教育 音乐教学 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乐理知识较为贫乏,对一些本应该掌握的乐理知识甚少,有的甚至全然不晓。另一方面是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教师不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只是停留在我教你唱的水平上。学生对一首歌曲的内涵并不理解,更谈不上通过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其二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贫乏,不能很好的适应音乐教学需要。其三是教学设施设备简陋,这些都是必须予以纠正和克服。[1]
首先要提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真正把音乐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
认识问题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问题。目前音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音乐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造成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非主课而倍受冷落,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目前,每个班的音乐课程一般都是每周2—3节,课时量不算多,但如果都真正安排好了,利用好了,音乐教学的目的完全可以达到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如此,就这个仅有的2—3节音乐课,大多时间被挪作它用。所以,音乐教学在大多数教师眼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得不到重视。纠正这种对音乐教学认识上的偏差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2]
其次,要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音乐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音乐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不但传递文化交流思想,给人或悲或喜的感受,而且还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斗志。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音乐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人们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欣赏水平,理解成度往往取决于其的音乐欣赏水平。我们目前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就是旨在从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千万不可认为音乐课仅仅是为了调节学生大脑而开设的。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抓好音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并随着人们音乐修养水平的的提高而推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再次,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修养,以不断适应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能力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而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小学中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这无疑会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这类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音乐知识面窄。另一方面兼职音乐课程,无论如何都不能象其他科目那样得到重视。所以,教师的精力不能集中到音乐课程上来,更不能进行音乐的研究和探索。再一方面,由于兼职教师教音乐,其教学成绩的好坏大多是以其教学的主科来评价而忽视音乐教学的质量。诸多种种原因严重影响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抓好音乐教学,还必须大力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要有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3]
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而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十分简陋,无法满足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音乐教学的需要。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音乐教学器材大多只有为数极少的风琴,而其他音乐设备根本就无从谈起,音乐教学没有专门的场地,如:音乐室,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般都只能在本班教室进行,加之受设备场地的影响,音乐教学大多为教唱歌而已。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是少而又少,更谈不上乐器知识的学习和名曲的欣赏。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教唱中激不起对音乐的爱好。只是把音乐课当成休息课进行消遣而已。因此,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还必须得下大力改善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手段。要因地制宜设置音乐教室。添置必要的音乐设备,如:风琴、音响设备。让学生在音乐课中不但学习音乐知识、乐理知识、学唱新歌,而且还能进行乐器的实际操作、进行名曲欣赏,使音乐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建电声乐队等,只有既可以丰富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音乐教学。只有我们真正地认清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音乐教学的质量才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水平。
[1]苏军.浅谈“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4)[9]
[2]石慧.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转变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3]谭蕾.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乐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