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舞蹈诗创作分期述论*

2015-02-28 07:01杨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乐舞白居易舞蹈

杨名

(1.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

白居易舞蹈诗创作分期述论*

杨名1,2

(1.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

白居易的舞蹈诗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初入仕途时期,诗人依循儒家传统乐舞观念,创作了一批以讽喻为目的的舞蹈诗;贬谪江州之后,诗人有感于仕途的险恶,便转而关注乐舞的娱情功能;任苏杭长官时期诗人的舞蹈诗创作重点在对舞蹈的欣赏品鉴上;而在洛阳时期创作的舞蹈诗中,诗人将人生之叹融入对舞蹈的美学感悟,使其舞蹈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白居易;舞蹈诗;创作分期;创作特点

白居易在唐代音乐舞蹈诗创作上可称一流的大家。从其现有诗集中来看,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诗作约有100余首,而且有不少千古名篇。这些诗歌中,以描写舞蹈为主要内容的有34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目前学界对白居易乐舞诗的研究中,多将描写音乐与描写舞蹈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而并未意识到将舞蹈诗独立出来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对白居易舞蹈诗创作情况、创作分期及创作特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进一步推进白居易诗歌研究,而且对研究唐代舞蹈诗及唐代舞蹈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在对唐代舞蹈诗的研究中,不可能将其与音乐诗完全割裂。以其创作年代、背景及主题内容为依据,白居易舞蹈诗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诗人生活环境、仕途地位以及心态、身体状况的变化,都对其舞蹈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一、贞元十九年(803)至元和六年(811):舞蹈诗创作的尝试时期

白居易于贞元十九年以拔萃选及第,同年授校书郎。此时诗人初入仕途,金榜荣名尚在,颇感自豪,再加之封建文人齐家治国的责任感,是以迸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这一阶段的舞蹈诗作品不多,以《胡旋女》为代表作,约共有8首。但此时舞蹈诗的主题十分集中,皆是讽喻刺上之作,体现出封建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就其舞蹈诗创作情况来看,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贞元十九年(803)至元和二年(808)。此时是诗人舞蹈诗创作的准备时期,作品极少。白居易科场十分顺利,《新唐书·白居易传》记其“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周至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1]4300。诗人初入仕途即受重视,再加之结交了元稹、李绅、李建、王质夫等好友,唱和相得,是以在为官从政及诗歌创作上皆表现出极大热情。但在元和四年之前,诗人创作虽盛,却几乎没有舞蹈诗创作。其原因有二:一是此时诗人初入仕途,必然兢兢于政事而无暇歌舞;二是此时诗人官位不高,俸禄菲薄,并无力享受乐舞。其《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诗云:“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2]254,可见白居易对初授校书郎一职并不满意。校书郎仅是校雠典籍的文官,其后诗人任满出为周至尉,又是京畿县令佐官,也必然谨言慎行。其元和元年赠同僚李县尉诗曰:“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一落风尘下,始知为吏难。……惆怅青袍袖,芸香无半残”(《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2]181,可见其在任上精神压力极大。这一时期涉及舞蹈的诗歌只有其长诗名篇《长恨歌》。诗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十二月,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感玄宗杨贵妃故事而作诗。但其中对舞蹈的描述极少,仅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表现杨贵妃歌舞的美艳及君主享乐误国。诗歌本以“惩尤物、窒乱阶”[3]119为创作目的,但其中更多感叹帝妃的爱情故事,警戒之意并不明显。诗人入仕初期的诗歌创作多在唱和交友与感慨抒怀上,但从政生涯的开始却为其随后以讽喻为目的的舞蹈诗创作积蓄了灵感。

第二阶段是元和三年(808)至元和六年(811)。此时诗人创作了《新乐府》等一系列讽喻诗,其中即包括数首著名的舞蹈诗。这些舞蹈诗皆借描写舞蹈讽喻时事,真正代表了第一阶段的创作特点。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召为翰林学士,次年授左拾遗。自入仕以来,诗人是颇受君主赏识的,其文学才华亦颇受重视:“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4]4340-4341白居易为报知遇之恩,将讽赋箴时作为自己创作之要。诗人这一时期亦居朝中要职。唐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玄宗后尤受重用,“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1]1183-1184,正可谓“是唐朝中期后知识分子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对文士生活、思想及文学创作都有较大影响。”[5]176因此召为翰林学士对诗人而言是极大的激励。左拾遗亦是谏诤之职,更赋予诗人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刺激了其讽喻诗的创作。《新乐府》五十首即为此时所作,其中可作为舞蹈诗的,有《七德舞》《胡旋女》《骠国乐》《西凉乐》以及《法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虽是咏舞,其主旨并非描述舞蹈之容、称赞舞蹈之美,相反有些诗歌如《胡旋女》《骠国乐》等对所描写的舞蹈还充满批评之意,诗中之舞仅为起兴,目的在于引出相关讽喻。诗人此时正值壮年,又深感受到宪宗的重视,故而兢兢业业尽谏诤之职。其《新乐府》五十篇诗序曰:“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可见其创作初衷本不在追求文采,而是以浅明的诗意,广泛的题材,对世间百态加以评论,从而达到针砭时弊、讽喻君主的目的。《新乐府》诗题皆注明讽喻之意,其中的舞蹈诗也不例外,如《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胡旋女——戎近习也》等等。《新乐府》中的舞蹈诗更应该被称为“讽喻诗”,其中描写舞蹈的内容不多,大多仅是借舞蹈起兴,引起对时政的评论。其中虽有《胡旋女》等描写舞蹈的名篇,但舞蹈并非诗作歌咏的主体。创作于同一时期的《秦中吟十首》也是这一类讽喻诗,其中《歌舞(一作伤阌乡县囚)》[2]34一首,虽没有描写歌舞,但通过“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的上层社会豪华景象与“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对比,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深切人文关怀。这一时期诗人创作的名篇众多、精力旺盛,但因元和六年(811)母亲去世而离职丁忧,在其后的几年内都暂停了舞蹈诗的创作。

二、元和十年(815)至元和十五年(820):舞蹈诗创作的低潮时期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因越职言事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三年后迁为忠州刺史。此后的舞蹈诗创作少有了讽喻之意。这一时期诗人仕宦生涯处于低谷,舞蹈诗创作也进入低潮,作品仅有5首,包括《醉后题李、马二妓》《燕子楼(其二)》《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江楼宴别》及《吴宫辞》。这些诗没有了当年的锋芒和激昂之气,其主题皆是言舞、赠妓及咏别。

元和八年(813)夏,白居易服除,元和九年(814)冬得授为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以一位士大夫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上疏急求捕贼,却因此而致祸,“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坠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4]4344左赞善大夫为东宫官属,是左谕德辅官。《旧唐书·职官志》曰:“太子左春坊:……左谕德一人,正四品下。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左谕德掌讽谕规谏。”[4]1907可见左谕德本掌规谏,左赞善仅为辅助而已。白居易此时虽可以给太子略提建议,但谏喻乃为左谕德之职,是以与其不合者大加诋毁。白居易深知这次受弹劾正是由“诤谏”而起,所以此后的乐舞诗便有意不再关注时事。贬谪之事成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在其舞蹈诗创作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此时的舞蹈诗创作极少。元和十年(815)八月,白居易初至任上,官事清闲,诗多闲适。在江州为官三年,诗人遍寻生活乐趣以化解胸中不平,于元和十二年(817)于庐山置草堂[6]108-118。正如其诗曰:“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江州任上难有丝竹之娱,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数量了了。这段时期诗人虽创作了著名长诗《琵琶行》,但舞蹈表演场地的要求更高,又没有偶然的机缘,诗人也无力以家妓自娱,因此舞蹈诗数量极少。其后诗人迁任忠州刺史,仍然难有乐舞诗创作。

此时的舞蹈诗皆是宴饮应酬而作,也有以歌舞之景咏怀。如《醉后题李、马二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及《江楼宴别》几首,都是作于宴席之上,诗歌内容也无非是对席间舞妓的赞美,并无高妙之处。还应注意的是,诗人作于元和十年(815)的《燕子楼》诗[2]311及作于元和十三年(818)的《吴宫辞》[2]370中虽涉及舞蹈,但皆是写想象之舞,并不是眼前的实景。

三、长庆二年(822)至宝历二年(826):舞蹈诗创作的小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诗人仕途渐顺,心情舒畅,政绩较著。此时舞蹈诗约共有7首,包括《柘妓妓》《霓裳羽衣歌》等名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一扫之前的抑郁而爆发出极大生命的热情;但同时诗人渐入晚年,部分诗歌中也颇有人世之叹。总之,此时的舞蹈诗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诗,内容以描写舞蹈为主,体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是诗中表现出欣赏乐舞的惬意和享受人生的满足感。这种愉悦之情自然与仕途风顺、心愿得遂相关。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奉诏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结束了贬谪外任的生涯,后又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主客郎中为从五品上,知制诰亦为朝中要职,可见诗人渐受穆宗重用。但次年由于礼部侍郎钱徽受托作弊一案,白居易亦奉诏重试进士。又次年诗人与元宗简一起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十月授中书舍人,白居易自此告别了沉沦下僚的生涯[7]112。其《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诗云:“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2]410可见诗人对此十分珍视,也颇为自豪。但白居易在任上见朝政日非,官僚之间互相倾轧,加之好友李建、元宗简相继去世,元稹亦被权臣李逢吉排挤而罢相,不禁有唇亡齿寒之感,于是产生了退隐的念头。其《衰病无趣,因吟所怀》诗曰:“朝餐多不饱,夜卧常少睡。自觉寝食间,多无少年味。……病姿与衰相,日夜相继至。……终当求一郡,聚少渔樵费。合口便归山,不问人间事。”[2]225可见诗人视朝政之事已如弓杯蛇影,只希望出京外任远离是非,在闲养的同时,也为最终退隐创造物质条件。长庆二年(822),诗人请求外任,七月授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这次的外任远胜江州贬谪,正中诗人下怀,是以欣然就道。其《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诗曰:“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尚拟拂衣行,况今兼禄仕。……是行颇为惬,所历良可纪。策马渡蓝溪,胜游从此始”[2]148,可见诗人此行是轻松愉快的。杭州风景优美,人口繁庶,白居易在任上得以大展身手,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诗人费心于政事,不仅修筑了西湖堤防,还治理了西湖六井,政绩颇丰。杭州刺史任满之后,白居易诏除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宝历元年(825)又诏除苏州剌史。这段时间的仕宦经历对诗人而言较为顺利。

与此时的心境相应,这一时期的舞蹈诗大多是轻松愉快的。诗人以盎然的兴味描写听歌观舞的乐趣,津津乐道于舞蹈带来的美好享受。其杭州任上《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云:“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2]442杭州风光旖旎、佳丽如云,诗歌吟出了在美好的春光里观舞听诗的极大愉悦和满足;又如《柘枝妓》《看常州柘枝赠贾使君》等诗歌,皆以对舞蹈的描写和品味为主体,体现出舞蹈诗的本色。这一时期诗人还将当地名妓与家乐组织起来排练乐舞,如《柘枝妓》即描写诗人观赏新排的《柘枝舞》;而《湖上招客送春泛舟》曰“一曲霓裳初教成”,表明诗人曾亲授《霓裳羽衣曲》。刺史任满后,诗人赴太子右庶子任途中,经过常州,受到常州刺史贾饣束的热情款待,写下了《看常州柘枝赠贾使君》一诗;大和八年(834)诗人任太子宾客时有诗《和同州杨侍郎夸柘枝见寄》曰:“细吟冯翊使君诗,忆作馀杭太守时。君有一般输我事,柘枝看校十年迟”[2]726,可见其对杭州任上的歌舞娱乐生活十分得意。宝历元年(825)诗人任苏州刺史,又致力于《霓裳羽衣舞》的编制教习,《霓裳羽衣歌》[2]579即是对其编排的初衷及过程的真实记录;又有《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中曰:“雷捶柘枝鼓,雪摆胡腾衫”[2]528,说明宴中有歌舞助兴。从这些诗歌中可见,诗人在苏、杭长官任上的生活较为惬意,交酬既多,宴饮歌舞频繁,而且诗人皆是以欣赏的眼光去描写舞蹈,使诗中之舞有声有色。

其二,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舞蹈诗中亦流露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长庆二年(822)授杭州刺史时,诗人年已半百,宝历二年(825)转任苏州刺史之后,公务繁忙,加之年齿渐高,老病益显。其《自叹》诗云:“岂独年相迫,兼为病所侵。春来痰气动,老去嗽声深”[2]541,可见身体已大不如前。又《花前叹》其二云:“花前置酒谁相劝,容坐唱歌满起舞。欲散重拈花细看,争知明日无风雨”[2]462-463,诗人由眼前之舞亦产生了今昔之叹。其《有感三首》其二咏舞姬,诗曰:“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后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岁间,已闻换一主。借问新旧主,谁乐谁辛苦。请君大带上,把笔书此语。”[2]468诗中感叹舞妓如马驹,主人已逝便换新主,劝世人不要在培养妓女和驯养马匹上花费心力。诗歌内容虽显狭隘,但也体现出此时的舞蹈诗内容由咏舞向叹世的转变。诗人自苏州任上即身体病弱,又加上眼疾日重,故而感到人生缥缈,产生了休官之念。其《自咏五首》曰:“亦须随丰约,可得无限剂。若待足始休,休官在何岁?”[2]464因此其后诗人告长假畅游名山古寺,唯求享受生活。

四、大和元年(827)至会昌六年(846):舞蹈诗创作的高峰期

文宗大和元年(827)诗人除为秘书监至武宗会昌六年(846)诗人去世,是其舞蹈诗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诗人居于洛阳,时期跨度最长,约有二十年。此时诗人官位较高,禄奉较丰,生活是比较优裕的。此时的舞蹈诗创作数量最多,约共有18首,包括咏舞诗、舞曲歌词及涉舞诗。这些诗逐渐洗净了早年的躁动之气,而渐有了参悟人生的深度。

诗人半生仕途蹬蹭,早已看透官场,对人生也早已明澈。大和元年(827)诗人除为秘书监,仍赐金紫[4]525,在长安任职后,同年冬奉使东都,次年迁为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末,诗人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次年年底奉敕除河南尹。但大和七年(833)二月,白居易因病请假,故免职。同时四月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九年(835)诗人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最终以刑部尚书致仕。从这段仕宦经历来看,诗人基本上一直都在洛阳生活,直到去世。这段时间诗人官位最高、薪俸最丰,仕途最为平稳、生活最为安定,是以歌舞成为他寄情娱情的最佳手段。但此时诗人年事已高、疾痛不断,深感享受人生已力不从心,因此舞蹈诗中的情感又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此时的舞蹈诗极力表现乐舞之欢。与苏杭时期描写乐舞之美不同,这一时期的舞蹈诗表现的是乐舞带给人的精神欢愉和满足。诗人极力凸显自己年虽高迈而兴致不减,故而时常以歌舞自娱。在诗人与朋友、同僚的交往中,宴筵皆有歌舞。如《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作于开成三年,此时诗人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与牛僧孺时有会饮,诗歌描写的是在牛僧孺家中会饮观妓的美好享受。乐舞已成为暮年诗人显扬生命活力的手段,因此在诗人的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无乐舞。日常闲居时诗人家中常有歌舞。如《柘枝词》曰:“柳闇长廊合,花深小院开。苍头铺锦褥,皓腕捧银杯。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将军拄毬杖,看按柘枝来”[2]578,明显是家乐自演;而《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则言诗人家中常奏《霓裳》;又如《咏兴五首·小庭亦有月》《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独吟偶题五绝句》则记录的是小型的家庭音乐会。诗人官事清闲,爱乐喜舞如痴如瘾,哪怕是出游时也有乐舞相伴,这在其舞蹈诗中也有表现,如《出游示小妓》《宿龙潭寺》《嵩阳观夜奏霓裳》皆是如此。此时诗人彻悟及时行乐之理,故而自己也时常自舞遣兴,如《三月三日》《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长句》二诗皆写诗人自娱自乐。

另一方面,诗人时常有人生迟暮之感,在这一时期的舞蹈诗中时常流露出人生忧思。其《追欢偶作》写乐妓因年长色衰而被淘汰:“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2]783,诗歌感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自己也早已白头。再如《长洲曲新词》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感慨,诗曰:“心奴已死胡容老,后辈风流是阿谁”[2]678,诗人眼见物是人非,自然感叹人生苦短;而在《听歌六绝句·乐世》中,诗人更是感叹“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2]734。《乐世》是唐代著名的舞曲,曲调悠扬欢快,诗人却因为老病敏感,在听到这优美欢快的乐声时心生悲凄;更让人感叹的当是《病中诗十五首·别柳枝》及《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这两首诗皆是以婀娜的杨柳比喻青年乐妓,叹惜家妓樊素、小蛮年尚丰艳,而自己早已衰杇不堪。思及盛年乐妓们将转而侍奉他人,诗人一时难以自禁,诗中充满悲哀与失落。这些舞蹈诗中的情感虽不免狭隘,却也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感叹与留恋。此时期诗人长居洛阳,对乐舞强烈的喜好让他关注到“洛下新声”《杨柳枝》的魅力,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杨柳枝》诗篇,这些诗歌体现了诗人的过人才华,是其舞曲歌辞的代表作。

总之,从对白居易诗歌的整理可以发现,诗人的舞蹈诗创作与其仕宦生涯及心态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初入仕途时期,诗人依循儒家传统乐舞观念,将乐舞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以乐舞作为讽谏刺颂的手段,创作了一批以讽喻为目的的舞蹈诗;而在贬谪江州之后,诗人意识到仕途的险恶,便转而关注乐舞的娱情功能,此后的舞蹈诗创作更多地将描写重点放在对舞蹈的欣赏品鉴上。尤其是在洛阳时期创作的舞蹈诗中,诗人将人生之叹融入对舞蹈的美学感悟,也使其舞蹈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唐]陈鸿.长恨歌传[C]//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6]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7]朱金诚.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Study on the Creation Stages of Bai Juyi’s Dancing Poems

YANG Ming1,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2.The Academy of Chu Cultur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the creation mentality of the poet,the creation of Bai Juyi’s dancing poem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 the early career of Bai Juyi,he has written many allegorical dancing poem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views of music and dance.When he was relegated to Jiang Zhou,the poet realized the dangerous of the officialdom,therefor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music and dance.During his service as the prefectural governor of Hangzhou and Suzhou,the creation of Bai Juyi was focused on the dance appreciation.Finally,when he lived in Luo Yang,his dancing poems integrated the sighs of life into the insight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s,thus exhibited more artistic quality and aesthetic value.

Bai Juyi;dancing poems;creation stages;creative feature

I207.22

A

1673-1883(2015)03-0007-05

(责任编辑:周锦鹤)

2015-05-22

长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唐乐舞文学研究”(项目编号:801040010118)。

杨名(1981-),女,汉族,湖北荆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唐代文学与乐舞文化。

猜你喜欢
乐舞白居易舞蹈
ART IN THE FIELD
龟兹乐舞
早冬
早春(节选)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