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

2015-02-28 05:18常魏魏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7期
关键词:群体性社会公众言论

摘 要: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交互性的特征,给社会公众提供了发表个人言论以及发泄情绪的公共平台,同时也增加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复杂程度,给政府处理相关社会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期、扩散期、高涨期以及终结期等演变历程进行探讨。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公众意见集散平台,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布相关信息和言论,便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然而,一些网民却因不良动机以及个人利益发表言论,使得网络舆情带有情绪化色彩,不良的舆论导向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稳定,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演变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心理、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后通常会以两种渠道进行传播,其中一种是以传统媒体报道在先,然后各网络媒体跟进;另一种是传统的媒体集体保持沉默,而由个人或有关组织在贴吧、新闻论坛或者是社区论坛上发布相关事件信息或言论。起初这些微量的信息或个人言论相对分散,而且多属于个人情绪化的意见表达,难以引人注意,同时各网民之间也没有相关的信息交流和碰撞。然而,网络空间具有“长尾效应”,往往非主流的言论以及新闻反而会引起更高的关注度,并以“滚雪球”的形式累加,一旦事件传播力度增加,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而以“蝴蝶效应”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2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期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是推动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重要力量。通常情况下,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很多网民尽管经常上网但是却很少发表言论。此时,网络意见领袖就会主动对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并通过提供有力证据进行事件分析,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公共话题的讨论中。而且由于网络意见领袖平时在网络平台上树立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他们发布的言论很容易引起众人呼应,从而推动网络舆情的扩散,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度。同时,一旦人们都传播相同的信息,就会形成舆情效应,达成社会意见的整合一致,并具备明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而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牢固的意识倾向,最终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层结构,即信念。

3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涨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相关刺激信息的不断更新,同时,受网络意见领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具备影响力的言论的影响,网络舆情发展会进入高涨期。此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会由起初的几种甚至成百上千种意见转变成一种或者几种主导意见,而且每种意见都具备相对稳定的结构,网络舆情指数也会直线上升并在总体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网络舆情高涨期,网民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态度大致包括支持、反对和中立三种,而且社会民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情感投入会自动由线上转向线下,进而推动网络舆情产生线上线下共振效应。

4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期指的是网络舆情在历经形成、扩散、高涨等发展历程后,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进入网络舆情指数急剧下滑,直至消失的过程。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政府危机解决后,群体性突发事件自动走向终结,而且没有衍生任何事件;另一方面,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的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公众逐渐产生注意力疲乏,转而关注其他事件。其中,对于第二种情形,一旦日后发生相似的事件,又会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整体发展走势。例如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事件”中,马来西亚航班离奇失踪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历经一年的扩散、高涨后,以2015年3月8日马航发布中期报告终结,尽管2015年7月29日,马航MH370科级的残骸终于被发现,也并没有网络舆情的进一步高涨,因为相关的社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社会公众对此事件也只能给予哀悼和同情。

5 结语

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空间,网络媒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语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而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历经形成、扩散、高涨以及终结等发展进程,然而网络舆情的演变并没有定律可言,事件性质、媒体报道、舆论导向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反应程度都会影响到网络舆情的演变,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主客观因素来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

猜你喜欢
群体性社会公众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他们的言论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