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爽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情景再现”手法研究
姚 爽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近年来,“情景再现”手法在我国纪录片制作中被大量运用。这种手法弥补了纪录片创作中因资料不完善而造成的缺憾,但对历史情景的再现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话题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对片中“情景再现”的手法进行分析研究。
“情景再现”;纪录片;真实性
近年来,“情景再现”以其新颖、独特的创作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在我国纪录片制作中大量运用,一时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带有“情景再现”的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弥补了纪录片创作中因资料不完善而造成的缺憾,丰富了纪录片内容的表达,恰当地运用“情景再现”能为纪录片创作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015年3月,央视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在CCTV-10播出,作为国内首个对河西走廊进行最完整、最具故事性讲述的大型纪录片,片中“情景再现”场景几乎占60%篇幅,采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以现代化“情景再现”的讲述方式,为我们再现了从汉代至今两千多年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一)通过人物扮演再现
作为纪录片“情景再现”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人物扮演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中被大量使用,共10集的正片中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人物引领历史故事的发展。再现有文献证实的历史人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形象真实,更加贴近历史来还原人物。第一集《使者》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础上,片中再现了一位意志力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即使在出使被伏的十多年里,依然保持着汉朝特使气节,一心只想完成使命的使者形象。
当然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证实的,只能在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虚构出来,通过表演来丰富历史画面。第一集中出现了张骞匈奴妻子的角色,这个细节在司马迁及后来所有史料中都一笔带过,却在该片中对其做了很大的想象。将其塑造成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作为张骞在戈壁单调枯燥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种再现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表述和视觉感受,在受众的角度,我们愿意相信正是她在背后的支持和理解,给了张骞坚持下来的信心。
(二)通过剧情再现
传统历史类的纪录片多采取图片资料、口述等单一的叙述方式,而“情景再现”可以通过“剧情再现”让影像承载更多的信息,做到让画面说话,不靠解说也能“表演清楚”故事。《河西走廊》放弃了通常纪录片大量采用学者专家访谈的模式,没有采访,没有纪实段落,大量的剧情再现使演绎出的画面直观生动,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连贯具体。
片中当27岁张骞从汉武帝手中接过符节决定出使西域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矢志完成使命的决心,27岁出使,40岁回归,当满脸疲惫的张骞带着匈奴妻子、侍从千里跋涉归来,当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让历经艰难险阻辗转西域十三年的张骞眼含热泪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张骞是如何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历经艰辛归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此刻再现的情景、气氛,去体味他当时复杂的心境。通过剧情再现让受众更加清楚历史的发展,弥补纪录片创作中因资料不完善而造成的缺憾,也让史料记载的人物和历史场景更加鲜活。
(三)利用电脑进行数字技术再现
在某些历史场景无法还原的今天,高科技就发挥出了它独特的优点。《河西走廊》中由于很多历史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可引用的史料也极其有限,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第一集运用电子地图的形式,为我们图文声并茂地介绍了张骞前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所走的路线,利用数字技术再现景观,特别是全景式地图的展现,也为讲述提供了很大便利。第三集《驿站》中,利用三维动画多角度再现了悬泉置的全景,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汉帝国时代西部驿站的结构布局。这些数字制作技术使现在的遗址在高科技的技术下逼真地还原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
(一)适度“情景再现”才能让历史更接近真实
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应适度“情景再现”还原历史,片中“情景再现”的运用要服从节目的主题要求,每个章节的再现都要为节目内容服务。如果一味地为了再现而将纪录片变成了一部情景剧,失去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的随意再现,不但会将整部片子弄巧成拙,还会使观众失去对纪录片真实度的信任。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不同于故事片里的演绎,想象和艺术化的空间有限,如果想象空间过大,则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而过多采用“情景再现”,则有喧宾夺主之嫌。
(二)多元文化融入“情景再现”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国际文化交流性,近几年各国之间开展纪录片合作的浪潮。从小处看,纪录片能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不同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从大处看,纪录片还承担加深各国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纪录片《河西走廊》不仅邀请国外著名摄影师担任摄影指导,与世界音乐家雅尼合作,实现了西域音乐、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混搭奏鸣,在影片内容上不仅有汉民族文化,还融入少数民族、佛教等多种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入可以用全新的视角,用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的山川风光、风土人情,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提供新的技术和思想。
笔者认为“情景再现”与纪录片创作者们所追求的历史真实并不违背。事实上,历史史料都是客观存在的,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给予观众思考想象的同时,满足观众的审美认知,让观众面对单一的历史事件有情感交流,丰富纪录片内容的表达,升华作品的内涵。所以,在尊重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下,利用“情景再现”独特优势来丰富纪录片的创作,才是发展方向。
[1] 洪炜.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制作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07(11).
[2] 邹礴.中外联合引领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 国际合作创造纪录片精彩未来[J/OL] . 新视界 , http://www.dvod.com.cn/ documentory/news/jg/2013-12-28/1388203280239.shtml.
J952
A
1674-8883(2015)14-0273-01
姚爽,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