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2015-02-28 04:33:52刘卫国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感创造力新课标

□刘卫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手机和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它们在便捷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很多人不再阅读,他们饱受着声电的刺激,身心受伤却乐此不疲。笔者认为,高科技永远取代不了原生态;电子书籍永远没有纸墨的清香!传统阅读本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应伴随我们一生,并不断地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滋养。

阅读可以提高一个民族的全面素养,使一个国家更加发达强大。记得鲁迅先生曾经也强调过阅读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他说: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由此可见,阅读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学生必须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学生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量。一定的阅读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阅读积累能促成感悟、形成语感

著名学者邓拓曾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1]中国古代学者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南北朝学者刘昼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喻积累必有大成;宋代“二程”认为“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乃量到质的飞跃。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者提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2]

语言学习更是需要积累的,这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之一。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主体对其理解和内化,即感悟,从而形成一种面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或文字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迅速地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这就是语感,或语言心理直觉。这样的境界的达到,正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朱熹说:“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3]古人还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以上“爆开”、“见”、“作”、“吟”均是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所以无论促使学习感悟还是语感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才能使语文学习者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源涌,妙笔生花”。

二、阅读积累能减轻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

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大顽症,在实施“减负”中,有一个误区,即不少老师让学生只把精力集中到教科书的学习上。其实应该正好相反。教育家们研究的结论是减轻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根本性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尤其是语言学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4]他还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到准备必修课上去,那末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产生许多的灾难”。[5]

因此“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广阔背景下进行”。[6]这是一条规律,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心理学理论上去阐释。如德国的赫尔巴特的学习“统觉说”,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主要是观念性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识观念(A)对新观念(A`)的同化,即统觉过程。统觉能否成功、困难与否在于A与A`的调和性,如果A`在大脑中找不到A的位置,则统觉困难甚至难以成功。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使目前的适当经验或某一观念与知识背景结合起来。教育和教学要选择正确的材料去形成学生们的知识背景或统觉团。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然后扩大和丰富这些经验。”[7]再比如美国的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认为,学习就是对情境(S)唤起的反应(R),从而构筑成联结。联结说主张的“练习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反之则变弱,语言学习中阅读积累正是有助于应用和巩固“联结”。也就是说,语言储积越多,理解与运用新的语言就越容易。

另外,从记忆的机制上讲,机械记忆越多越易让大脑感到疲劳,而“不随意识记忆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8]而提高识记的办法就是增大阅读积累,“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它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9]尤其是语言学习,语、修、逻、文不要也不能作太多的讲解与死记,主要在阅读积累中领会,自然内化与把握。“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10]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使后进生“减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让他大量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11]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更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2]

三、阅读积累能培养创造力

新课标第一次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进教学目标之中。这就是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切实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而其中一条重要的实施途径就是让学生阅读积累。这首先是因为创造型人才需要优化的知识智能品质结构,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是无从谈创造的,甚至连问题也不能发现。所以基础性的问题就是阅读增加。同时,“宽阔的知识背景还会使人民主开明、宽容大度,不为琐碎而直观的现象所迷惑或束缚,具有接受新东西的意愿,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主动性,乐意考虑范围广泛的资料、数据、意见,做到闻过则喜,择善而从”。[13]其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是阅读,尤其是与语文学习最为密切相关的诗词或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格拉肖说过:“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多抽时间读读小说,逛逛动物园都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这同理解力和记忆力一样重要”。[14]

达尔文甚至说:“要是我能重新安排我的生活,我必须规定自己读一些书,听相当数量的音乐。用这种方法,或许能使正在衰退的大脑增强活力。”[15]再者,灵感或直觉也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灵感思维表现为一种爆发式的一下子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但其产生的机制是在丰厚的积累之上,经过殚精竭虑的思考,然后在大脑放松的情况下,突然产生对问题解决的顿悟。因此,积累与思考是产生灵感、实现创新的基础环节。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有关要求的指导下,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不仅是对于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亦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坚信: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必定是高素质的,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必定是高度智慧的。

[1]林润生:《着眼学生发展,培养文化意识》,《小学语文教学》2000(9)。

[2][7]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培月:《培养语感的“轻”与“重”》,《小学语文教学》1995(3)。

[4][5][6][8][9][10][11][1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13][14][15]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语感创造力新课标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