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忠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多个细节解析《桥边的老人》
□杨大忠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言简义丰,如果从多个角度、多个细节来详细解析该文,就可以见微知著地显示出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显示出战争年代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故乡;政治;幸运;意蕴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从故事构成的布局来看,全文仅由一个画面、一段对话构成,笔法简练但言简义丰,从中可以管中窥豹地揭示战争的残酷。与规模宏大、情节丰富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往往只能选取一个特定的角度,见微知著地折射出有价值的主题。《桥边的老人》可谓这种特征的代表。小说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同一主题:“《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我”和老人对话的第一句就涉及到老人的故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法西斯的军队正在向埃布罗推进,敌人的飞机和炮火随时都可以轰击到这里。为了逃命,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过桥去。一切都是乱哄哄的。这就是“我”和老人对话的背景。从老人淡然的回答中,我们不仅看不出丝毫恐惧,而且提到故乡,老人竟然还“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命与精神寄托。就像韩少功所说:“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可是战争却迫使人们不得不离开故乡,背井离乡前往陌生的地方。故乡有什么值得这个老人留恋的呢?他没有家,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两只山羊、一只猫和四只鸽子,聊以慰藉心灵的寂寞。即便如此,老人仍旧愿意留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提到故乡,他似乎得到了抚慰,因为那里有他的心灵之根啊!离开故乡,这位76岁的老人无论去哪里,都只能是一个无所依傍的心灵孤儿。
由此推广开来,与孤苦无依、只能与小动物为伴的老人相比,家庭、亲人、朋友都在圣卡洛斯的居民,他们离开故乡,该是多么的不情愿啊。他们遭受的委屈,又能向谁倾诉。虽然人人都知道,是战争造成了这一切,但在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微薄的个体力量无论怎么做,都是徒劳的。离开故乡,实在是迫不得已——战争的残酷性由此充分地显现出来。
当“我”问桥边的老人:“你的政治态度怎样?”他回答得非常干脆:“政治和我不相干。”政治和老人真的不相干吗?
普通人常常认为,政治是政客们的事,与普通大众毫无关涉。但问题是,政治家作出的决策一旦加以贯彻,其对社会的影响就会或多或少地牵扯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列宁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政治家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是政治影响下普通民众力量的增减。
战争当然也是政治的体现,是由掌权的政客们作出的决断。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争从来就不是解决现实危机的最好选择,因为它必然会造成对社会的破坏,从而影响到千万个普通家庭;而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却常常成为他们争权谋利的手段,即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政治家的成功是以千万家庭的牺牲为代价的。
桥边的老人说“政治和我不相干”,表面上看是没错的,因为他不是政治家,只是一个和小动物为伴就心满意足的普通市民。但老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他的悲惨遭遇既然是由战争造成的,他就和政治脱不了干系,因为战争属于政治的解决手段。海明威在小说中让老人说出“政治和我不相干”的话,实际上寄托了深深的悲愤:这只是个孤苦无依、只能借助小动物来寻求安慰的老人,这样的老人对政治毫无兴趣,
却要莫名其妙地承受政治带来的厄运。他没有招谁没有惹谁,对政治毫不关心,凭什么让他行将就木之时还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离开自己最后的归宿?
政治对普通民众影响的实质是什么?元代张养浩的一句话正可以对此作出概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桥边的老人的自身经历,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此处的“这一点”,联系前文来看,是指“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综合来看,老人“仅有的幸运”是指:(一)敌人的炸弹还没有扔下来,老人暂时还是活着的;(二)离开了老人的照顾,老人养的猫还能够活下来。老人应当对此感到很欣慰。
但只要略作思索,便会衍伸出另外两个问题:(一)一旦敌人的炸弹真的扔下来,老人会不会逃过这一劫难?(二)猫儿能够照顾自己,但老人饲养的另外的山羊和鸽子呢?它们是否也能安然无恙?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要说一说老人的心态。作为一个76岁的老人,在逃难的过程中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出于对他的安全考虑,“我”劝老人登上卡车前往巴塞罗那,可老人先是说“我要待一会儿,然后再走”;之后又说“那边我没有熟人”,言下之意,去巴塞罗那没有意义,不去也罢。接着就是和“我”谈了一会关于自己饲养的动物的命运,最后就是“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嘴里念叨着:“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老人最终必将死于战火,带着对小动物的牵挂离开人世。因为他已经没有地方可去。唯一能够载着他离开这里的汽车,前往的目标是巴塞罗那,而那里对他来说又是个茫然无助的陌生地。老人最后又坐在了路旁的尘土中,一方面可能是他太老太累,已经没有了力气,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位老人已经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以至于心力交瘁。老人最后的精神寄托就是那几只小动物,但他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个事实:猫儿可能会照顾自己,鸽子也可以飞走,但那两只可怜的山羊呢?离开了老人,必死无疑。可以说,山羊的命运是老人最后的牵挂,但他也不能不想到山羊最终的必然结局,这从他的“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可以看出。
被迫离开家园,孤苦无依,又丧失了精神寄托,这是老人最终没有也不愿离开这里的主要原因。他只能听天由命,静静等待炸弹的到来——老人“仅有的幸运”最终也丧失了。海明威以老人“仅有的幸运”作为小说的结尾,但详加推敲,这“仅有的幸运”也是黄昏中的夕阳,最终将丧失殆尽,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阅读名著,解析名著,充分挖掘名著的精髓与意蕴,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围绕主题拓展开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庐山真面目”这个核心上来。如此读名著、品名著,必将大有所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编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