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避讳”(三)
避讳人人必须遵守,如有违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严厉的惩罚。科举考试中如果出现违反避讳的情况,考生就会断送前程。例如,乾隆曾办王锡侯一案,将王锡侯本人斩立决,其子孙七人秋后处决,其妻媳及未满周岁之子给功臣家为奴。王锡侯何罪之有?原来不过是他编了一部简明字典──《字贯》,他出于好意,惟恐人不知道皇帝的名字,误犯了犯讳的大罪,特地在“凡例”中将康熙(玄烨)、雍正(胤祯)、乾隆(弘历)三代皇帝的名字开列出来,使人知道“敬避”。不过是三个名字,六个汉字,竟付出满门抄斩、女眷为奴的代价。避讳表面看来是由尊敬之义,推而广之,登峰造极,又加以皇权的强制,才到了可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