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侠
读书——语文教学的根
◎刘海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如何指导学生读书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笔者讨教写好作文的诀窍,每每至此,笔者都会告诉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笔者解释道,倘若不喜欢读书,不多读书,即使掌握了很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也都是纸上谈兵。可是,还是有不少学生仍难以沉下心去静心苦读,不是浮光掠影浮于表面,就是三天撒鱼两天晒网,从而造成了语言材料积累的匮乏,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整体偏低。动笔写起文章来,由于缺乏丰富语言材料的支撑,往往冥思苦想仍无从下笔。要想改变这一点,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多读书,不断地吸收书中的精华,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把文本要认真地读至少六遍,不断变换读书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增强语感、积累语言,除此以外还积极引领学生尽量地多读各类有益的课外书籍,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从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够轻松地完成写作任务,写出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读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但真正放手让学生读书,却很少有老师能够做到。不少老师为了尽快完成学习任务,不愿意在学生的读上多花时间,以至于不少文章学生刚开始接触,老师就进行深读的分析。因此教师要改变做法,要重视学生的读,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非常适宜学生朗读,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带有情感朗读文本,解决字词问题;教学文本时,让学生带上情感再读课文,采取分组读与个人竞读的方式;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想象以自己的口吻描述散文美丽的画面,以此为基础带动学生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而领悟文本中所蕴藏的艺术美感。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融入感情深读文本,读出热爱济南冬天的感情。实践证明,通过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力。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以教材为根本,勤读、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学会品味文本,并且和学生的写作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及步骤。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由表及里,由感性过渡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识也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依照以下的方法及步骤来进行。第一个环节是通读文本,了解大意。在这个环节要借助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和语句,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没有必要对文本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在接触文本时首先要做的是读一读前面的阅读提示,并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然后了解课后练习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整体的轮廓。第二个环节是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要求学生读懂每一句、每一个词的含义,这些都会为提炼文本的主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文章的脉络分析,分析时要从文本的整体意义上进行把握,然后梳理出文本的层次结构,归纳出每一部分的大概意思。第三个环节是提炼主题,领会写作特色。这就需要学生沉下心来,静心研读、品味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把握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总结出文本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至此,一篇文章才算是真正地进行了阅读。其次,引领学生借助教材勤读、多读,并适时向课外延伸。编入语文课本的都是一些文优字美、结构严谨的典范之作。读好这些文章,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文本阅读,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因此教师要淡化课文的讲解、知识点的传授,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品味,指导学生读背一些名篇佳句,并逐渐过渡到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书读得多了,学生的积累也就会越聚越多,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反过来也就会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良好读书习惯。
最后,指导学生把读书与写作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内容续写、仿写,或者写读后感,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把读书时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来,反过来学生在读书时就会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积累,从而形成阅读——品味——阅读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书,比如,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特定的选题,确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有关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读书,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传授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刘海侠江苏徐州沛县实验学校初中部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