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融入新疆社会的状况研究

2015-02-28 02:15唐成英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村官工作者新疆

唐成英,卢 翔

(1.新疆职业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2.新疆职业大学 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融入新疆社会的状况研究

唐成英1,卢 翔2

(1.新疆职业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2.新疆职业大学 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本文用真实的调研数据进行展现与分析十二年来这个群体在新疆的理想、事业、生活、习惯、心理、语言等社会融入现状。

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社会融入

新疆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是新疆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也关系到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的战略意义;更关系到我国西部人才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兴国战略。

这里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做个界定,是指自2003年以来为响应党中央“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服务西部、建设边疆”的号召,而奔赴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的“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农村老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特岗教师,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特培生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以及自行考取国家基层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 ,“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都要行动起来,抓好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工作。要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这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社会基础。

上述“大学生面向基层计划”实施至今,已经有十二个年头。形成了一个近10万人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由汉、维、回、蒙、哈等十多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40%左右。他们(特别是有许多生在内地、长在内地的大学生)志愿在新疆各地的村、镇、乡、社区等最艰苦的基层一线,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学习、工作,融入在一起,从事着 “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反恐维稳的工作”,与当地社会基层群众逐步建立起嵌入式的融合关系,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最基层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现代文化的传播者。

课题组针对研究主题,对伊犁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八个主要位于新疆南北疆的地域进行了调研,共计涉及巩留、察布查尔、吉木萨尔、焉耆、且末、和硕、拜城、精河、沙湾、巴州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库车、奇台、若羌、安集海、尉犁等15个县;以及位于新疆南北疆边远基层的特吾里克、塔哈其、乌兰乌苏、金沟河、东湾、精河、安集海等六个镇,吾塔木、塔斯托别克、大泉等三个乡;位于沙湾地域的大泉、河西、三旗、夹山孜、南头道河子、卡子湾等六个村。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8份;有效问卷492份,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工作者。

问卷调研对象涵盖了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十二个内地省份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也包括来自新疆本地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其中少数民族占30%。通过调研与访谈,课题组会同有关专家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新疆社会的融入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论证,其结果如下:

一、工作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到新疆基层单位(下设到村)工作的主要动机里,考公务员能加分的占5%;能实现自我理想的占50%;能为走仕途打下一定基础的占25%;能离家近的占16%。如果把能实现自我理想与能为走仕途打下一定基础的合起来占比达到75%。这说明现在在岗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绝大多数对基层工作岗位的岗位意识、迁移岗位意识以及主动意识很强,他们很希望能在基层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对基层岗位的艰苦性、边缘性、多语言交流困难性是有一定认知的。

从调研结果上不难看出,从2013年以来,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对自己的基层岗位身份还是比较认同的。这个身份对于其所工作服务的地域来讲是政府派遣,具有官方性、权威性与受尊重性。这可以从与他们的访谈中看出,他们对于这个身份有着比较充足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他们愿意在不同的单位、陌生人面前显露自己是“志愿者”或者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其所工作服务的地域、群众,对于他们所经办的事务绝大部分均给予比较大的支持与协从配合。同时,他们在到基层工作之前,也经过一定的培训,对目前的基层岗位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等等。从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访谈结果显示,他们的身份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乡、村等最基层的工作单位受到重视,办事比较顺利。

这种对基层岗位性质认同的结果比起2011年以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构成成分以党员成份占整体调研者的85%以上,剩下了也是团员,在校他们基本上是学生中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锻炼的优秀分子,70%以上担任过班干部,其政治基础素质比较过硬;在服从分配、组织纪律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基本职业素质相对较高。

2.95%以上的被调研对象,对自己将来的迁移岗位职业定位在机关事业单位。他们的从政意识非常强烈,认为自己的理想定位、个性特征、或者家长意愿都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在公务员系统或事业单位工作就业,因此对目前所从事的公务员、乡村教师、或者村官岗位等都比较珍惜与认同。他们认为目前的岗位能为他们将来的从政之路以及考公务员的实践经历打下一定的基础。

3.13%的被访对象在表示自己到基层工作的原因是,自己当时大学毕业时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对12个内地省份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到新疆最基层来工作,不可回避的一面是因为内地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他们认为自己到了西北边疆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避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理想。这说明90后大学生理想动机、成功欲求非常强烈。

4.16%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选择离家近的动机,这源于生活成本的压力和地域、人际关系熟知度的动因。这部分大学生能在基层工作,家长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家长不希望孩子离自己太远,在家庭附近,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同时,熟悉的地域和人际关系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的岗位迁移中具有竞争优势。

5.另外,基层工作单位对于这些新分来的“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大学生,都尽其所能的接待、安置,近两年已经形成一整套安置程序,即由那些有切身经验与经历者(工作、志愿二年以上的),来接待刚来的新任者。不仅仅是熟悉将要工作的环境、生活环境,同时也倾听新来者的心声;更是抓住同为年轻人、同为基层工作者这样一个心理的契合点,让这些新来的大学生从心理上对工作岗位的真实性、生活环境的异同性认知得更清楚,从而融合地更加迅速和彻底。

二、基本认同基层工作者的待遇

安者有其居,行者有其为。新疆西部志愿者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给予每人每月76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志愿者所在地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的,执行所在地科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一类区65元,二类区120元,三类区215元,四类区515元,五类区900元,六类区1 490元),按月发放。随后,西部志愿者的生活待遇逐年上涨。至2012年中央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 000元的生活补贴;2015年,志愿者每人每月生活补贴不低于1 000元,同时,志愿者所在地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的,执行所在地科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按月发放。

新疆的大学生村官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生活待遇标准一直执行的是比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按月发放,并随之同步提高。统一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按当地标准发放冬季采暖补贴或夏季高温补贴。鼓励各地财政逐步实行大学生村官地方性津补贴待遇和比照当地事业单位规定为大学生村官落实住房公积金。符合国家和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其在校期间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代为偿还。“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一次性发放安置费和交通工具购置补贴3 000元。原则上按年人均2 000元标准安排工作经费。”

调研数据显示,被调研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所有的补贴收入在1 500~2 000元的占了半壁江山达到51%;所有的补贴收入在2 000~3 000元之间的占37%;所有的补贴收入在3 000~5 000元之间的达到4.8%;而所有的补贴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达到4.8%。这个结果说明:

1.自2011年至2015年,通过多年“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有序化管理以及运行,使得以前困扰多年的地方补贴不配套,感情、待遇难以留人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伊犁地区的西部志愿者国家给予的各项补助达到1 875元,再加上地方配套补贴可以达到2 375元。达到了该地大学毕业生初始就业的一般薪酬标准。

2.大学生基层工作者1 500~3 000元之间的生活补贴收入占比90%以上。这个收入状况与非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基本持平,略低于大学生非基层工作者就业后的基本收入(其一般收入水平为2 500~3 000元);与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所服务的地区生活标准基本持平,改变了2011年以前二者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为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这个群体能扎根基层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础保障。

3.有近10%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收入达到3 000~5 000元,甚至超过5 000元的水平,其原因或是由于他们身处南北疆偏远地区——如察布查尔县、焉耆县等,地区本身补贴比较高;或者是因为所服务的单位自身效益比较好,所服务的单位给予的配套补贴较高;或是因为所服务的地区平均消费水平偏高的原因所致。

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服务在首府城市或地级市、县等一、二线繁华城市、县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收入反而偏低;服务在偏远的南疆地区的一些乡、镇、村收入越高,这与其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成正态分布;这种激励政策起着正向的导向作用,正是让大学生能够有效走入艰苦一线基层的前提。

4.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人员的收入水平比较平均,差异不大;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在整体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中收入处于相对偏低层次,但偏低的幅度在0元-500元之间。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学费代偿等政策以及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相应补充了这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在收入方面的呼声并不强烈。

5.由于各基层服务单位为服务者免费提供住所,所以,所有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国家实施这些计划时,都对个人保险、医疗费、探亲路费做了详实相应的严格规定,满足了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基本现实生活诉求。

6.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基层工作者都认为,既然选择了到新疆最基层工作这条路,就已经对并不宽裕的生活待遇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这说明,他们对于自己的目前的物质生活状态是比较认同的。

三、扎根基层的倾向明显

调研数据显示,有55%的被访者将来的理想岗位是公务员岗;有35%的被访者将来会选择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1%的被访者会选择国企;6%的被访者会选择私企;另外,还有5%的被访者选择其他类工作或者是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选择目标。归结起来,这些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基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上述两位基层工作者的想法一样,绝大多数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他们经历了2~3年的基层科员、村官、教师等岗位的锻炼之后,对基层工作者的岗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进而也产生了一定的工作情感和人际环境的认同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对于自己熟悉的人、事、环境会比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事的认可度要更高,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仍然希望自己将来的迁移岗位仍旧是在本地域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

2.家庭中家长对此类工作岗位的认同度较高。多数被访家长认同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认同公务员单位的“铁饭碗”,竞争压力小于企业岗位;在心理上认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属于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空间比较认同。

3.对基层工作者岗位的艰苦性有一定的认知。绝大多数选择基层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无论在岗前的培训还是在已经工作1~2年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工作岗位的艰苦性有一定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要求住村二年,现在通过公务员遴选考试出的新就业大学生都需要驻村二年以上,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岗位的艰苦性与风险性、牺牲精神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四、生活习惯基本适应

调研数据显示,新疆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特别是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对所处地的民俗习惯基本适应,只有7%的人感到在生活习惯的融入上有些困难。新疆本土的民汉大学生对基层的民俗习惯基本都能适应,即便是一些家在首府城市的,对基层的生活习俗融入得比较快。究其原因有一下几方面:

1.新疆本土的民汉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由于长期生活、成长于民汉杂居地区,自幼就接受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禁忌、礼俗习惯都略知一二。因此,其适应所工作服务地域的时间就比较短,从日常生活礼俗到自我生活餐饮习俗都能接受目前的生活状况,接受的程度也比较深。

2.非新疆本土、特别是来自北方地域如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比自小生活在南方城市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能更快地接受与适应当地的民族风俗,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对于当地以牛羊肉为主要肉食的生活习惯基本适应,同时对新疆的瓜果等丰富的物产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他们在春节与内地的家人团聚中,当谈及在新疆的生活状况时,其言语之中与心理层面对所工作服务地区的认同感、自豪感是溢于言表的。他们与当地的社会人群(包括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蒙等多个民族群体)成为相融群体,不仅在生活上适应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还在心理上认可了他们朴实的人品、做事的风格,与他们能够打成一片。即便是来自江浙一带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也没有因为某些生活条件的不习惯(如气候干燥、风沙严重、缺少蔬菜等),而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群体的障碍,在这方面则更多地呈现出他们自我克服,相互尊重民族习惯,逐步融入的发展态势。同时这种结果又与任职单位普遍重视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岗中教育、锻炼、培养有关。

[1]李彦龙.2015年西部计划服务协议书[EB/OL].[2015-07-13].http://xibu.youth.cn/./xgxz/201507/t20150703-682222/. htm.

The Survey of College Grassroots Workers Integrating into Xinjiang Society

TANG Cheng-ying1, LU Xiang2
(1.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3; 2. Library,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3)

College grassroots workers are the new blood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achieve the aim of long-term peace and order,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based on actual investigation date, shows and analyses their integrating into the society in Xinjiang from respects∶ their ideals careers、life、habits、psychology and language.

college student; college grass roots workers; social integration

G473.8

A

1009-9545(2015)05-0053-04

2015-07-14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15YJA850006);新疆职业大学2014-2015年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XJZD1415001)

唐成英(196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村官工作者新疆
唱村官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