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道奎:为什么说机器人会驱动制造模式变革
他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人物,20岁就与机器人结缘,师从“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几乎与机器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所从事的行业,近几年异常的火热,人们对机器人寄予了厚望,希望它成为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利器。他也刚刚当选央视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他,就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特别热的概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包括工业4.0、机器人、制造模式变革等。重点分析如下几个方面:机器人与制造模式变革;工业4.0与第二次机器革命;机器人驱动制造模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看机器人与新制造模式。大家都知道现在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那么,这种颠覆性的机器人技术到底是哪一种技术?麦肯锡报告认为是Advanced robotics,其包括的内容更多是跟智能、传感、网络、大数据等结合的先进机器人,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几自由度的机械装备,这些装备也包括在机器人里面,但不是工业4.0所说的机器人技术,也不是能够带来几万亿美金市场的技术。
从美国制造业回归来讲,其先进制造业主要保持三个领先:研发、技术、制造,其中制造领先就包含了机器人、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工业4.0是德国向全球推广的欧洲的核心理念,德国的目标是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业以及智能制造技术提供者。今年4月德国汉诺威展,我们将和德国SAP公司合作——我们出机器人系统,他们出软件系统,一起做一个4.0的DEMO。日本去年九月搞了一个“机器人革命实现会议”,最终目标是2020年使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非制造业领域扩大至20倍。
那么,大家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机器人?它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原有的制造模式。因为现有的制造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比如电子消费产品生命周期3到6个月,原有的系统不能实现。全球化的生产组织等也都需要有新的制造模式,如果不能进入这种新的模式和平台,将来中国连参与全球合作的基本资格都拿不到。
工业4.0与第二次机器革命。4.0是一套体系,机器是一个手段。虽然美国和欧洲叫法不同,但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我们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特征是物物相连,物物相通。具体来讲,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将强大的机器群连接起来,实现机器之间的信息共享、自相控制、自行优化和智能生产。信息技术为平台,智能机器人技术作支撑,最终改变制造模式和体系。这是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相关的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中国有不少人认为是劳动力因素导致了这场变革,但其实不是,劳动力因素只是加速了变革的进程,真正起支撑作用的是机器人和网络化。
与工业4.0对应是第二次机器革命(M2)。第一次机器革命解决的是人的肌肉力量扩展,第二次机器革命是人的智能的拓展。第二次机器革命恰恰是工业4.0在设备层面的支撑。M1是以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发展为主要对象和来源,遭遇“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增长极限;M2是对智能和信息的开发,更具持续性,而机器人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第三部分,我们谈谈为什么机器人能驱动制造模式的变革。首先从趋势来讲,全球制造业都面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等,技术与产品的快速更新,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导致制造模式必须变革,更关键的是技术的发展恰恰可以支撑这种革命。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现在的制造模式,国际说4.0,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还处在1.0,2.0,3.0都没到。这种模式必须要改,那么从技术角度是否支撑?机器人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年机器人技术的变化,无论是速度、人机交互、智能传感等,机器人已经成为典型的智能化终端。从“机器人工人(robot worker)”往“机器人工程师(robot technician)”转变,过去需要工程师才能做的现在机器人也可以胜任。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机器人从过去的单机应用,到现在互联合作,智能化工厂成为可能。第三是机器人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近十年来机器人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了50%,每年都以5%的速度下降,而人工则在快速增长,这使机器人具备了广阔应用的市场条件。去年我去温州一家工厂,老板说曲总你看哪个环节可以不用人,就用机器人取代了,他主要还不是看成本,而是人的管理太复杂。虽然现在机器人和失业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未来低技能劳动者必然会被机器人取代。
总之,工业4.0是一种趋势和规则,创新驱动成为企业发展新常态,既使是这次转型成功了,过两年还得再变。未来,创新、变革、转型升级将一直伴随企业从生到死。当前,中国和全球都处在一个新的变革时期,二者交汇给我们提供了赶超的机会,所以中国企业要抓住机遇期,不论是装备还是制造模式都得有一个大变革和提升。
(本文根据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在2015装备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