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尚在起步阶段唐山开元为何已卖出一万台?

2015-02-28 07:00高原
中国机电工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开元松下唐山

文 | 本刊记者 高原

中国机器人尚在起步阶段唐山开元为何已卖出一万台?

文 | 本刊记者 高原

要知道,据中国机器人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占据首位的ABB,也只是卖出了5600台。

没有人会怀疑当下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热度和发展力度。

不过俗话说得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虽然一大批企业宣告着要在这个产业有所作为,但“尚在起步阶段”依然可以作为这些企业目前最合适的形容词。但令人惊讶的是,就连许多蜚声海外的大企业都只是刚刚开始,一家专门从事焊接设备生产的企业却早已将机器人销量累积到了一万台,仅2013年,就销售超过了2000台的焊接机器人,在弧焊机器人领域,更是名列前茅。要知道,据中国机器人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占据首位的ABB,也只是卖出了5600台,而其中不仅是焊接,还包括了物料搬运、喷涂,以及特种等多个机器人种类。

唐山开元,石破天惊。

开元往事:一个焊接王国的建成

唐山开元集团董事长柳宝诚

1984年的某一天,在天津的一家宾馆里,柳宝诚彻夜未眠、辗转反侧,明天要进行的签约仪式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因为他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唐山市电子设备厂的领导人,柳宝诚即将与天津焊接研究所签订一种焊机技术的转让合同,尽管已经进行过相关调查,明确了这种焊接工艺在中国未来的市场前途,但面对近乎全然陌生的领域,他依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毕竟,技术只是技术,先要将其转换成产品,紧接着要商品化,哪一个环节出了半点差错,全部努力将付之东流。更何况,当时的电子设备厂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随时可能被兼并与重组。这次偶然得来的机会,柳宝诚不能错过,近乎背水一战,他和他的工厂根本不能输。

如果现在再次询问柳宝诚,30年前究竟为什么会做出那样具有风险的决定,他已经不愿正面作出回答,总有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得厚重难测,对于柳宝诚而言,恐怕这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当年的工厂全部资产加起来只有47万元,而一旦签约,转让费、材料费再加上批量生产的前期投入,加在一起最少需要68万元!

绝对不能失败,当时已经逐步脱离计划经济的市场环境也不会给工厂第二次机会,而之后的事实证明,柳宝诚下对了“赌注”,尽管过程艰难坎坷,但结果无疑令人欣慰,如今柳宝诚领导之下的唐山开元集团(以下简称开元)已经是全国第一、亚洲前三、世界前十的焊接装备产业集团。从当年参加民主选举当选厂长直到如今,30年的岁月对于他来说漫长却又短暂。

当柳宝诚陷入回忆、思考,并细细讲述的时候,他往往会将头微微侧向听众,下巴稍抬并注视着远方,仿佛目光所及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个人就像那个年代走出的所有企业家一样,时代的烙印在他们的身上、思想中,往往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得以呈现。

这些年以来,开元的发展被以8年为界进行了划分,柳宝诚在把握时代脉络上无疑是杰出的,因为很少有企业家能够将一家小小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大势如此清晰地并排摆在眼前,在回顾企业发展史的同时,如教科书般与时代进行如此完美的融合。

从1984年到1992年,开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开元由唐山市一个濒临倒闭的区属小厂发展为国家机械部的定点生产厂家,人均效益指标居全国电焊机行业之首。然而,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柳宝诚洋洋自得,在他的判断中,由于彼时正掀起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浪潮,计划经济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生产力普遍的匮乏,市场竞争远没有之后的那般激烈。当时,内部改革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远大于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大批企业倒闭破产、被兼并重组的同时,亦有一批企业得以站稳脚跟,开元属于后者,但柳宝诚清醒地认识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柳宝诚有着极强的行动力,一旦有所判断便马上会付诸行动,这在当年与研究所签订焊机技术转让协议的时候已有所体现,也在之后的企业发展中得到一次次的验证。1994年,开元与日本松下公司合资,成立了当时中国电焊机行业第一家合资公司——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山松下),从此开始了唐山松下的传奇。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创时代之先。因为彼时的中国尽管已经出现了一小批合资公司,但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小门类,如此迅速的追赶潮流极为罕见。现在已经很难调查出究竟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第一个合资公司,但唐山松下隶属于先行者之列当之无愧,就在很多企业还在感知、学习,有的甚至一无所知的年代,开元却已经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

“1992年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大的变化。”柳宝诚用这样一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开始了关于成立合资公司这一决定的解答。邓小平南巡过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迅速加快,柳宝诚隐约感知到了世界经济格局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即将起到的巨大作用:“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格局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

1994年8月唐山松下合资成立签字仪式

这并非马后炮,唐山松下的迅速成立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众多企业徘徊观望的时候,开元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除了组建产业集团、进一步内部改革之外,和国际一流的公司进行合资合作成为了重中之重。日本松下是第一个,此后直到现在,日本的日立、神钢、三菱,美国的阿龙索、德国的格雷伯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先后成为开元的合作伙伴。

焊接机器人

唐山松下现象

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柳宝诚辗转得到了自成为厂长之后的第一本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松下电器的奠基人,当时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如今这本出版自台湾的书籍,柳宝诚已经记不清它的名字,但松下的思想和理念却对他以及整个开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数年,柳宝诚研究、学习松下幸之助,这一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与松下合资的时候,当时的日本高层曾笑着戏言,“你比我们还要了解松下”。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开元与松下的合资与其他企业相比要顺利得多。相关人士透露,连续多年,在松下的全球企业中,唐山松下的收益率一直名列前茅,作为一家传统产业的公司,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获利能力,甚至超过那些新兴产业的公司,这一现实,引起了中国和日本很多相关企业、专家和学者的兴趣,在日本,甚至被行业冠以“唐山松下现象”这一专有名词,还被松下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的课题,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为此专门拍过相关的视频影片予以记录和研究。

但如果就这个课题反复询问柳宝诚,“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你觉得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柳宝诚始终没有正面地予以回答。

“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是他最常说的解释。也许一次座谈会上,他发言中的一句话能带来很多启示:“合资公司搞得好或是坏,中方责任者要负最主要的责任。”对于合资,柳宝诚喜欢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俗语来进行比喻,中外双方最开始的合作就像“两人三脚”,之后的磨合发展如同“结婚过日子”……矛盾、分歧一定会有,但这并不是合资的主要问题,如何来解决问题,才是重点。

比如在当初合资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产品以后的销售问题,中日双方就曾有过较大分歧,松下方面希望能够在中国采用代理制销售,但在当时的中国,市场环境并不成熟,因此开元并不赞成这一方案。在柳宝诚眼中,矛盾分歧并不可怕,但如果之后一直沉浸在相关的争辩与讨论中,才是最不应该的,所以解决方法简单又直白,先按照其中一个方案做,不行再改。于是他当时果断采纳建立代理体制的提议,并一直实施至今,行之有效。

当时,凭借着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唐山松下拔地而起,很快便进入了正轨,牢固地占据了“先发”所带来的优势,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柳宝诚认为,在合资公司中,中外双方的两个最高领导者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双方彼此影响,若是能够互相信任,那么整个公司就会展现出极高的合作度。

其实只要在网上简单搜索就会发现,唐山松下的股份结构为松下60%,开元40%。柳宝诚坦言,从1994年到现在,这一比例从未有过改变。而从领导层层面来看,松下方面出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柳宝诚则担任唐山松下的董事长长达20年之久。由松下派出的先后4任日籍总经理均与柳宝诚进行了愉快地合作,使唐山松下的发展健康稳健。2012年11月,松下集团的社长津贺一宏视察了唐山松下,与柳宝诚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及唐山松下都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时至今日,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松下早期很多的合资企业都已经消失,不是关门,就是变成了独资企业,而唐山松下与另一家在杭州的企业,成为松下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留存下来最长的企业。在开元成立30周年的时候,唐山松下也刚好迎来20周年庆,已满20年的合资公司别说是在装备制造业,就是在所有的行业中也屈指可数。“如果以20年为一个阶段的话,在松下合资的公司里,唐山松下肯定是一个成功的公司。”柳宝诚无疑是自豪的,就在2014年,开元与松下的第一个合作期圆满结束,第二个合作期暨下一个20年的合资协议已经签署。

提前到来的自动化时代

开元开始步入机器人领域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被开元运用得炉火纯青,发达国家和地区焊接产业的发展脉络同样也被柳宝诚用来分析并推断中国市场。

由于异步协作行为可以描述有向图结构,网络模型逐渐成为异步协作研究的理论工具。DeGroot[2]采用矩阵迭代的方式论证了群体观点的收敛特征;Golub等[3]在DeGroot模型的基础上对“聪明的社会”的存在条件进行了分析;孙艳等[4]的前期工作基于二部网络模型分析了团队协作的各项指标,并观察到一些较明显的规律;Meslec等[5]开展了一系列群体实验,将群体看做是一个综合处理来自成员的多源信息的处理器,研究了如何“设计”群体成员结构才能得到群体智慧。

在柳宝诚眼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焊接产业从手工焊机、自动焊专机,一直到完全自动化,中间无疑都经历了一个自动焊专机阶段。他认为,中国的焊接产业,也一定会经历这一阶段。但出乎他的意料,中国焊接自动化的到来,远比自己的想象要快得多:

“就在2007年,以焊接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时代,突然到来了。”

中国焊接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与国外大相径庭,对于这一点,柳宝诚并未过多加以纠结。因为他不喜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专心专注焊接领域的大前提下,实施“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略举措,因此早在唐山松下成立之初的1997年,就已经把焊接机器人一同引进到中国进行推广。

对这一点,柳宝诚是清醒而客观的,他认为,由于技术上的薄弱,从头开始自主研发完全国产化的焊接机器人显然并不现实,容易错失良机。所以开元依旧选择了技术引进,松下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中国焊接产业在技术原创性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国产焊接机器人没有成本机会,因为国外技术太成熟了。”柳宝诚从未回避过技术引进的相关问题,正相反,他的思想很开放。作为合作伙伴的松下,其焊接机器人全球闻名,那么将其引进并在中国进行机器人单体销售,随后又自主设计生产配套的周边自动焊接系统,为用户量身定做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助力中国的焊接自动化发展,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事实上,唐山松下在2005年又成立了专门的机器人系统部,为众多用户提供了世界领先的机器人自动焊接生产线。

以此为基础,开元又按专业化分工,于2008年成立了开元机器人系统公司,与日本神钢技术合作,进行厚板焊接机器人事业。开元的引进不是做所谓的代工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引进,下面是柳宝诚2009年初在开元机器人系统公司经营方针发表会上的讲话:

“……对方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能否全面掌握合作方提供的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前提下,独立灵活运用,向国内用户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焊接机器人作为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一旦问世,就要与世界一流的公司开展合作,与世界一流的对手开展竞争,而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客户,也一定是一流的企业。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与目前国内众多的、甫一建立就以生产各类机器人为主业的企业不同,开元常年深耕于焊接领域,在掌握了焊接技术的同时进入机器人产业,并以焊接机器人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使得技术与产品、产品与市场都得到了最为有效的衔接。形象化地说明,即以往与开元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当其所需要的设备从一般的焊接机变为焊接机器人时,开元如果能够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免去了客户在众多其他新接触的机器人企业间的评估、选择以及判断等环节,自然就水到渠成、皆大欢喜。

开元汽车起重机车架后段机器人焊接系统

2011年,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生产的首艘国产LNG船,作为其中极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使用了开元自主研发的殷钢列板缝焊机,开元透露,此项技术的相关研究,实际上从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并于2010年通过了法国GTT公司的认证,被列入LNG船相关产品的全球采购清单。LNG船多年以来被誉为“造船业的皇冠”、“皇冠上的明珠”,而建造LNG船需要的焊接设备,在此之前,只有法国、韩国等国的几个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彼时,开元是唯一一家能够生产该设备的中国企业,也打破了外国企业在此领域多年的垄断。

随着开元机器人系统公司的成立,此前一直以专机为主的开元集团,借此机会转向了更加细分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从企业大事年表即可看出,2008年以后,开元将旗下各个业务部门拆分组合,成立了一家家更加专业的公司。当然,除了市场环境的巨变,对于欧美特别是德国焊接企业的考察,也是促使开元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

“德国的那些百年企业真的非常厉害,很多就位于某个乡村,但提到某种高端产品,整个世界都知道只有它能做。”柳宝诚语气带着明显的迫切,眼神发亮,透露出欣羡的渴望,“那多好啊.....”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某种企业发展道路得到了验证,同时也对开元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开元未来式

2013年末,一部纪录片《大国重器》在央视热播,引发了经济界尤其是装备制造行业内的一股热潮,业内人士那段时间之内见面几乎都会互相询问“看了吗?”柳宝诚很自豪,因为在纪录片中亮相的国内领军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开元的客户。他们在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同时,所使用的正是开元的焊接设备。

然而开元远不能止步于此,毕竟从2008年至今,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就像之前作为最主要客户的工程机械行业,就经历了大起大落,旗下一家主要面向该行业的公司也为此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经营局面。作为开元主要服务领域的汽车行业,也随时存在着各种变化,比如汽车向轻量化的转变,就意味着材料的变化,焊接行业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伴随着各个行业的客户,以及客户要求的不断变化,开元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愈加多种多样。

“那种简单的、只卖设备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要求开元为他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即不仅是一条生产线,甚至一个完整的焊接工场的设计建造。

2012年2月,开元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企业签订了8500万元一条生产线的订单,创造了中国焊接行业单笔合同金额的最高记录。同年11月,与该行业另一家著名企业签订的1.85亿元的大订单,又再次刷新了记录。

2014年唐山松下续约及增资签约

如今已经不再是单机设备有多好就可以应付局面的时代,一个订单里所要求的,除了承担主要作业的焊接设备、焊接机器人等之外,搬运设备、管理系统……都要配齐,柳宝诚将之称作“集成创新”,而需要这种服务的行业、客户也越来越多。

目前,用户提出研究课题,开元与用户共同研究解决,这一趋势逐渐成为常态。甚至有些课题,连那些外国合作伙伴都不曾遇到过。比如前文提到的钢桥焊接,由于发达国家的此类工程多数建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当时的技术并不能适应现在工程建设的需求,所以开元就要开发出新的工艺和设备,来满足这种需求。再比如煤机行业,作为开元早期重要技术来源的日本,并没有煤炭以及煤矿机械,开元就要完全独自面对中国客户的要求。

尽管开元已经以二十亿元的年销售额位列全国行业之首,并将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但柳宝诚从不主动在公开场合提出任何关于销售额、市场份额等内容的相关信息。据他透露,一些知名的国际焊接企业,包括开元在内,差距并不太大,焊接企业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规模。

众所周知,焊接行业隶属于装备制造产业,同时也为几乎所有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设备和材料,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产业第一大国,所以与很多产业内其他行业力求出口的想法不同,尽管已经提出要做“优秀的国际化企业”,但如何稳步立足国内并保持领先地位,才是开元如今的第一要务。时至今日,依然不断有国外的焊接企业正在进入中国市场,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焊接行业最大、最激烈的竞争市场,依然在中国。“坚持做中国第一,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而在这方面,在焊接领域深耕30年的开元,优势无疑十分明显。

猜你喜欢
开元松下唐山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松下电视走下神坛
唐山香酥饹馇圈
M4/3多面手新选择 松下GX9(搭配12-32mm镜头)
第二十一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王大根
讨价还价
郑小祥:松下笔记本为专业人士精心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