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最让企业家无语?
做企业,哪能不遇到各种难题?但我猜,只有一件事情,才会让那些几经炼狱的企业家们彻底无语,那就是战略布局基本完成了,产品也“一流”或者接近“一流”了,但一觉醒来,却发现订单突然没了!
说好的广阔市场呢?!那不断催货的电话呢?!
没有,都没有。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焦虑。
其实,说“订单没了”并不准确,不是彻底没了,而是大幅度减少了。大幅度是多大?或许是20%、30%,甚至可能是70%、80%。
当然,也有不减反增的,但在我听到的例子里,那好像是少数。
更让人心里惴惴的是,很多市场,似乎并没有回暖的迹象。
那么,“冬天”会过去吗?“春天”会接踵而至吗?
对此,一位企业家的判断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状态都是在‘熬’,都期盼能够‘熬’过这几年,但是这种‘熬’的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他的意思是说,老路子肯定是走不通了,要另辟蹊径。那么,怎样才能另辟蹊径?是转型?还是升级?转型怎么转?升级怎么升?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机械工业是干什么的?在文中我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重机厂将设备卖给钢厂,钢厂用它轧出钢材,钢材又被卖给机床厂,机床厂生产出机床再卖给重机厂。例子虽然简化,但确实也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企业,太偏于资本品领域的循环,而这种自循环循环到一定程度便难以为继,毕竟,我们需要多种设备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当然,20多年已经过去了,这种资本品领域的自循环比例已经大大降低,用于生产冰箱、汽车的设备,盖房子的钢材早已比例大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更直接改善人们生活的各种设备,并不太为主流企业所看重——比如,牙医用的设备是不是机床?不知我们的企业可有涉足?还有,能够帮助人们搞卫生的家用机器人,又有几个大企业认真打量过呢?就在我们很多机床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给富士康等手机代工企业提供钻攻机床的一家福建企业,却在24小时不停工地生产;另一个更为突出的例子是松下,春节期间日本马桶盖的热销,才让我们知道了松下这个大牌企业,竟然还生产这种“小产品”!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装备制造企业都去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的产品。毕竟,每家企业的禀赋不一样,使命也不一样,有些就应该搞“高大上”,有些适合搞“小清新”。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当中国的工业化接近完成时,和人们生活距离更近的领域,恐怕才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可能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