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
自2011年就出现了货币“超调”的现象,但这一问题一直没解决。高利贷崩盘潮,企业家跳楼潮,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等都是中国解决“超调”的好时机,但是都没有抓住。只是在2014年才真正重视这一问题,才采取了诸如定向宽松,加大合意贷款、信贷便利等措施,但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没有重视货币“超调”问题,即使朦胧中有这方面的意识,却始终没有变成坚定的信念,所以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学术界也一直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
对于货币政策“回调”问题,也要具体分析,货币从紧变松的“回调”是最难的,而从松到紧的“回调”还相对容易些,因为央行完全可以“防通胀”为说辞进行紧缩,毕竟老百姓更担心通胀而不是经济增长。如果从紧到松,就会有通胀恐惧症作怪,而央行还要面临来自市场的一系列指责。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民众在经过几个回合的教育之后,也会慢慢接受这些新概念,不这样经济就会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循环。
货币政策一直没有货币主义者所相信的那么灵验,相反用货币政策治理经济问题往往会出现“超调”的问题,不及时进行“回调”,那么就必然会酿成新的经济问题。“超调”与“回调”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在现实经济治理中,政策的滞后性是指货币政策经常会放的过宽,或是提的过紧,因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得当,主要看宏观经济指标。而货币政策传导到宏观经济指标上需要大概三四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总之这中间有个过程。但货币当局为了平复某种经济现象往往等不及这么长时间,因此容易过度调节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需要平复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而这两者如果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本身也都需要大剂量。
货币政策本身也有限性,这也会导致货币政策“超调”。货币政策并没有那些货币主义者宣称的那么有用,经济危机的解决或者通胀的治理往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如果其他政策配合不到位,单一依靠货币政策,就必然导致被过度使用。货币政策不仅与自然经济周期斗争,还与人心做斗争,当调节不到位时,人们就会说你“空调”,甚至说你越调越坏事。
人心也是导致货币政策一旦“超调”就比较难挽回的原因,比如通胀刚刚控制住的时候,通胀恐惧症仍然存在,这时央行即使知道货币政策处于“超调”状态,也不敢“回调”,因为如果“回调”必然遭受人们的误解,遭到舆论的批判。比如通胀刚刚平复时,如果放松货币,人们肯定会说,刚刚治了通胀,马上又放松货币,老百姓可不懂什么货币滞后性,也不管你“超调”不“超调”。老百姓是思维非常简单的,而舆论往往扮演煽风点火的角色。
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不“超调”几乎不可能,只要一动用货币政策就必然出现“超调”问题,观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每次都出现“超调”问题。一旦出现了“超调”问题,就必须解决“回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