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2015-02-27 16:55何慧玲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生命素养

何慧玲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何慧玲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当前的教师教育注重以教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专业发展,却忽视了作为专业发展基础的教师个体素养和教师精神品格的塑造,这导致了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缺失。本文以生命教育为出发点研究教师素养的养成,同时,适应实践中教师生命的缺失需求,以教师人格为重点,通过提升教师生命意识,培养教师自我实现的人格。

生命教育 教师素养

一、概念界定

(一)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

“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到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其起源主要是叶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文章从认识论的高度,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了批判。叶澜教授认为,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篇文章,唤醒了我国大陆教育研究者的生命意识,从而使教育研究中的“生命”从隐性走向显性。

本文采用杰·唐纳·华特士的“生命教育”概念,是一种重视精神、内在的教育,更关注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二)教师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的简称。《辞海》关于素养的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二是特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方面的正确态度。由此可以理解为素养即平日的修养,它是以素质为基础的。教师素养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的自觉养成。依据袁正光的真善美爱四大人格素养,教师应培养科学素养、艺术(情感)素养、信仰素养、人文素养。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教师素养构成

(一)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即具有理性,追求的是真,做人理智。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主动地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同时生命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生命学”的知识。教师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不但要倾听真理,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内心拥护的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和意志紧密地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这是教师的自我完善。

(二)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即具有感性,追求的是美,富有激情。如果一位教师能真正享受自己所教的内容,并在学生身上激发相同的愉悦,他就掌握了“生命教育”系统的一个核心重点。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的基础上,对教师工作道德心驰神往,至于如何教学那是次要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信仰素养

信仰素养,即具有悟性,追求的是善,心怀虔诚。这是对教师心灵世界的要求。刘铁芳老师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

(四)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融理性、感性、悟性为一身,集真、善、美为一体,追求的是爱,为人真诚。包括按照社会要求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因此,教师教育要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它是完整人格的体现。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教师素养的培育

依据上述教师素养的构成,本文对教师素养的培育从教师自身、教师评价和校园文化三方面阐述。首先,教师自身方面,教师素养的养成是自觉修身的过程。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单单是培训教师怎样去教育学生,怎样去传授课程,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树立起生命教育的发展观。生命教育就是要把知识和人的成长联结起来。教师要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次,从教师评价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下的教师评价,注重教师的个体价值和人格发展,具体应树立以下理念。其一,关注教师生命的发展;其二,应该更关注教师的道德素养;其三,采用差异性的评价标准,尊重每个教师的具体存在,更好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最后,营造人文性的校园文化。生命教育是一种注重人文的教育,学校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营造人文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为教师素养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是为教师素养提供文化氛围和文化熏染的场所。学校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的“加工厂”,人才的“集散地”,而应是精神的家园,对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所以要以成人成才为目的,加强和促进文化的导向功能、熏陶功能。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10)

[3]徐玲,姚丽晶.高校教师素养的培育及评价[J],高校教师发展研究,2012(12)

[4]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105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6]盛春霞.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构建[J].曲阜师范大学,2007

[7]詹姆斯?华特士.生命教育理论研究[J].河南大学,刘雨生,2007

[8]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1

[9]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4

[10]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11]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

[12]叶澜.回望[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1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

[14]Donald R.cruickshank,Deborah L.Bainer.时绮译,教学行为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人文生命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