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奎屯 833200)
浅析穹庐的古代称谓与哈萨克毡房的发展与运用
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奎屯 833200)
穹庐是指我国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藏族等先民居住的毡帐,一般多用羊毛毡子做成,内有柳木支架、菱形木网墙、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被中原农耕民族称之谓——穹庐,穹庐是一种统称。
穹庐 古代称谓 哈萨克 毡房 发展 运用
在中国古籍中有:“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对穹庐以出膝。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汉书·匈奴传下》:“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虽有城郭,而不居之,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唐.陈鸿《东城老父传》:上皇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岁一来会。宋司马光《言北边上殿札子》:可以驱穹庐於幕北,复汉唐之土宇。章炳麟:夫子本楚之良家,而云楚为非种,以忧劳主父,效忠穹庐故,遂不惮污辱其乡人,虑大义灭亲之太过也等记载。古代匈奴、乌孙、康居、突厥等居住所用的穹庐就是现在的毡房前身,而毡房是我国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传统民居,毡房具有结构简单、携带便利、易于拆迁、防地震、防日晒雨淋等优点。毡房主要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毡房拆迁容易,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八九级的大风中也能安然无恙,是牧民们挡风避雨的好住所。哈萨克族从古到今一直从事着畜牧业生产,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那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据史籍记载,哈萨克族的远祖乌孙人住的就是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足以说明哈萨克先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实用毡房了。
哈萨克族的毡房分为大小两种。大毡房,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圆弧形;另一种为小毡房,外形为圆锥体。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夏季、秋季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木房、石头房,俗称“冬窝子”)。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由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经常迁徙,因此牧区的哈萨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必须有易于拆卸、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毡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绳绑扎停当,几乎每户牧民都练就了一手“绑驮子”的绝技,在崎岖蜿蜒山路的长途颠簸中,也毫不松散。到了目的地两个小时左右就可搭起来。如果毡房选择的地方不太合适,只要几个人抬起来,摆到合适的地方就行了,因而毡房可以十分恰当地称之为哈萨克牧民的活动房屋。毡房的大小决定于房墙块数的多少,一般分为四种:简易小毡房,4块、6块、8块房墙的毡房。简易小毡房,哈萨克语称“阔斯(kos)蒙古包、克热戈勒宇(keregele uy)毡房。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没有房墙,房杆是直的,用数十根木杆斜撑而成骨架,木圈顶一般是正方形或圆形,房杆直接插入木圈顶的洞眼内,房杆周围不围芨芨草墙篱,只围帲毡。这种小毡房轻便,易于拆卸、安装和携带,只是里面空间太窄,住人不多。多用于转场途中的临时住房,特别适用于野牧骆驼、远征、打猎和游览等。毡房以4块房墙为最多,一个小家庭,有4块房墙就够用。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多住8块或8块以上房墙构成的毡房。
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制作毡房工匠精心选材、加工和制作的,毡房的材料几乎完全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的绳子和牛筋连接固定,既轻便又牢固;门框和门用松树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构架不用一枚钉子、楔子等金属工具。毡房的主要原料是毛毡,但其架子则是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木做成的。是由一扇扇网格状编壁组成的。编壁高1.5米左右,每扇宽3.2米左右。每座毡房根据大小不同,由6至12扇编壁构成。由于编壁能伸能缩,搭建时打开,搬迁时可以合拢捆扎。方便而又结实耐用。
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伞状弧形顶主要由圆形天窗和撑干构成。天窗直径约1米左右,将弧形红柳木加工成圆形,钻几十个小眼,把撑杆上端塞进眼内,衔接处用未处理的湿骆驼皮包扎后晒干,再用弯成半圆形的细木交叉嵌在天窗顶上,呈锅底朝天形。撑干的上端笔直、顶端箭头光滑、细圆,长约3米左右,下端弯曲。当把编壁拼和捆扎成墙之后,把撑杆的箭头插入天窗上的小眼内,下端弯曲的部分绑扎在编壁的交叉处时,整个就形成穹形架子。毡房屋架打好后,编壁墙外要围彩色墙蓠。墙篱是用长短、细粗、大小一样的笈笈草编织成的草帘。围在靠毡房门两边的草帘尤其讲究,每根笈笈草上都绕彩色毛线编织成对称、和谐的图案,使毡房内看上去更加美丽。墙蓠绑扎好后,外围再围上用羊毛擀制毡子,并用绳索连接固定。屋顶部分盖蓬毡、天窗上蒙顶毡盖。天窗盖是活的,上面系有可以来回拉动的绳索,平常都是开着的,夜晚或遇有下雨或刮风下雪时封盖。毡房门高约1.40米左右、宽约0.8米左右。房门一般是双扇木板门,刻有各种花纹或山水花卉。外面是用笈笈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
一顶毡房,以最通常的4块房墙为例,可算作为4间房子来使用,进门靠右的第1块房墙是厨房;第二块是主人的卧室;第3块是客厅或礼拜处;第4块是儿媳的床位。一个毡房高有3米多,占地面积约有二三十平方米。毡房内的陈设与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严格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进入毡房中间对着天窗安设做饭的火塘,有的用铁炉。多用牛粪代替薪柴,也有烧爬地松等自然干枯树枝。做饭煮肉支锅架,烧奶茶支三角架,冬天烤火,晚上照明。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撑杆上挂有帷帘,地毯上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铺上被褥作为条铺。毡房虽小,用处却很多。它不仅是供人住宿待客的地方,还是从事生产的地方。春天接羔时,毡房是护理病弱羔犊“医院”;夏季要酿制酸奶,提取奶油,毡房又是牧民们生产乳制品的“车间”。特别是在隆冬时节,尽管外边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毡房里却温暖如春,它是抗御暴风雪袭击人畜的“堡垒”。毡房内还是孩子上学的课堂和娱乐的场所。热情的婚礼、忘情的欢歌时,他们的笑声、歌声回荡在座座毡房内外,撒满哈萨克草原。室内布置也很讲究:正对着房门处,靠墙摆一些装有贵重物品或衣服的木箱和木柜子,两边整齐地叠放被褥,用各种花布盖好。围着火炉铺有半圆形的花毡坐褥,供来客使用。这种毡房搭建、拆迁容易,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八九级的大风中也能安然无恙,是牧民们挡风避雨的好住所。目前,毡房又有了“宾馆”、“厨房”的现代意义,对促进边疆旅游业、增加牧民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1].《蒙古包和古代穹庐的关系辨析》于学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1期
[2].《话说“穹庐”》高建新 《文史知识》2014年07期
[3].《北方游牧民族穹庐观念及对居住文化的影响》杨福瑞 《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4].《读“穹庐集”书后》王湘云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01期
[5].《天似穹庐》杨世君 《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03期
[6].《哈萨克毡房及其几何体结构》木尔扎别克?阿不力卡斯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期
[7].《穹庐式民居——哈萨克族毡房》《中国报道》2009月4月3日
[8].《从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的差异浅谈文化对艺术的影响》闫梦萦《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4期
[9].《论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人居文化观》贾艳、闫飞《学术论坛》2014年09期
[10].《哈萨克族毡房建筑的起源及发展》王丽丽 《大众文艺》2014年20期
[11].《哈萨克毡房及其文化含义》蒋新慧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2].《穹庐小考》刘文锁《人民论坛》2010年36期
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男 哈萨克族 系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工作,在区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