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人或者外行的眼中,音乐课也许本来就是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热热闹闹的课。殊不知,音乐课堂在追求活跃的同时,和其他课堂一样,也需要一份“安静”,也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状态的进入,给孩子一片自己的思维天空。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室里的寂静,说明学生正在深入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动静结合的音乐课堂,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音乐的“静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呢?
一、静听
这里的“静听”是指让学生学会安静地倾听老师、同学的话语。一切的学习,都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静听”,也就是安静地听,一心一意地听,有始有终地听。培养静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1.明确任务,注重“静听”。“静听”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而不是别人在读在讲时,学生只是静坐在那里甘当无为的看客和听众,毫无思维。比如,在让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给其他同学的任务就是:安静倾听同学的发言,请你听出他的发言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误的?有了目标,学生自然会静下心来认真听。再如:老师讲音乐故事时,要求学生听清故事有多少个角色?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如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静听他人的发言,不仅可以把别人的话听清楚、听明白,还可以进行简要的转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创造了机会。
2.唤起注意,引导静听。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自制力不高,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静听”。比如可以用手势、眼神、夸张的表演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让学生静听的目的。也可以运用语言的速度变化、语气的抑扬顿挫、声音的角色转换等吸引学生的倾听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安静聆听。
3.排除干扰,坚持静听。告诉学生,静听要做到“四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同学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静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在剧场中听赏新年音乐会、大型歌舞剧等高雅艺术时,一般都有观赏礼仪,最明确的要求就是“静”,绝对严禁大声喧哗,这也正是体现了世界人民对音乐、对艺术的尊重。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会“静赏”其实特别重要,这也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养。
1.要“静赏”,先“会赏”。要让学生静赏音乐,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因为只有让学生“够得着”的思想和认知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认真选择并钻研教材,选择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学习水平或学生容易理解的欣赏曲目,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听、去说,给学生以目标的同时,让他们在静赏中学会分辨什么是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逐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他们懂得音乐该如何听,怎么听,又该如何去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会慢慢喜欢上听音乐,才会愿意安静地去“赏”音乐。课堂效率也在安静中提高。
2.让“静赏”成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赏音乐的时候,必须安静、认真、全神贯注地倾听,无论听懂与否,都要尝试着去听,不做私下交流。听时可以用一些小动作或表情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只要教师坚持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要求和训练,应该可以做到静赏。在学生静赏完后,可以让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初步理解,然后教师再采用多种形式,如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和幻灯、录像等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想象和评价。
三、静学
音乐课中的唱、跳、演、奏等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好像都是热闹之行为,和“静”字似乎脱钩。其实,在学生学歌、学舞、学奏、学演的过程中,也都需要一个“静”。如苏教版低年级有首歌曲叫《小宝宝睡着了》,描写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星星睡了,月亮睡了,天上白云不动了,小虫不叫了,小鸟不飞了,小宝宝呀睡着了……音乐恬静悠长,采用了缓慢的三拍子,唱出了一个特别幸福、美妙、安静的夜晚。假如学生这时用明亮、喧闹的声音来学唱这首歌曲,则完全偏离了歌曲之本意;对于歌唱声音的运用、歌曲内容的理解,都可以说是错误的学习。所以这首歌曲要让学生表现得当,就得引导学生静学静唱,让他们学会控制声音,用干净的、安静的声音来演唱,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同样,在奏、跳、演等活动中,也要让学生学会静奏、静跳、静演,正确诠释“静音乐”所带来的音乐魅力,让学生在静学的过程中,正确了解音乐情感的丰富性、变化性。
静学除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表现安静音乐作品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引导学生能够注意力集中地学习,最后能够掌握课堂所学。可以采用以下主要方法——
1.师生互动歌唱法。这也是现代音乐课堂上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学习方法:老师唱上一句,学生接下一句。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一般会特别专心地学唱,生怕接错。如果让学生先唱,老师接唱,那学生的注意力更会高度集中。想做好“小老师”的欲望会让他们特别安静地进入学习状态之中。
2.乐器学习安静法。低年级小朋友一看到乐器眼睛就发亮,如果这时老师说:“谁能把节奏读得最正确、最稳,空手模拟为歌曲伴奏得最好,老师的乐器就交给谁。”这下所有学生都会立马进入特别认真、安静的状态,努力学习每一条节奏,就怕喜爱的乐器被别人抢了去,这一招可以说在课堂上屡试不爽。
3.语言安静法。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因为年龄的增长,在思维上更具个性化。对于他们,指令性的语言应该说已不起作用,比如“请安静!”“停!”这些话已不能令他们进入静学状态,所以老师的语言也需要具有独特性,才能吸引他们主动学习。笔者曾听过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从头至尾,老师每个环节的导语都是精彩至极,仿伄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别诗意、特别浪漫的情境之中,烟雾缭绕,香气袭人;一首《绿叶》,学生学得是神清气爽,如痴如醉,整个课堂氛围是宁静又安逸,学习效果相当突出,学生的心灵也像“绿叶”一般被静化了。
四、静思
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曾说过:“最理想的课堂举手状态应该是:短暂的停顿,然后一个举手,两个举手,慢慢地三个、四个到一半人举手。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并慢慢获得了思考的结果。”音乐活动也要与思考相结合,要让活跃的课堂静下来,让孩子们有时间思考。
1.给予学生安静的思考环境。这是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前提。如:上课刚开始,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静等片刻,学生课间兴奋的神经就会在这种“静堂”模式中得到“静”化。
2.给予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有了安静的环境,再适当给予学生安静的时间,让他们能安静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正确进行解答;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抢答”的学生,重点培养静待静思能力。
3.安静地思考老师所教的知识,并能主动地进行练习巩固。我们音乐老师要善于概括、示范,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一听就想学,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想唱。
静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学生逐渐亲近音乐;静教育,能让孩子聆听到美妙的音乐,培养孩子成为音乐的观察者;静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专注力;静教育,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求新……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安静的音乐土地,让他们在这儿播种下一颗颗音乐的种子,生根、发芽……直到开出音乐的一个又一个奇花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