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畅销原因

2015-02-27 14:35闫玲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传播者传播学受众

闫玲玲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畅销原因

闫玲玲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我的少女时代》畅销热映的原因,以期对畅销电影的研究有所裨益。

传播学角度;传播者分析;受众分析;内容分析

一、引言

2015年8月14日在台湾上映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荣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多个奖项。11月19日,《我的少女时代》在大陆上映,同样引起了一股观影热潮。那么,《我的少女时代》畅销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畅销的原因。

二、传播学角度分析

传播学是研究作为社会分系统的信息传播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要素与传播要素之间的运动,以及在这种互动中传播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科学。传播学研究主要包括传播的概念及类型、传播的功能、传播的模式、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一部电影从产生到发行,是传播者将影片传递给受众,从而实现影片的传播,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传播者、受众和内容。本文将从《我的少女时代》的传播者、受众和内容这三个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畅销的原因。

(一)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是传播者;一方面又是施控者,卢因首先提出“把关人”的概念,认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即为把关。即传播者是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来控制受众所接受到的信息,甚至是传播模式。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1963年,马莱兹克在他的《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双向传播模式——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可能对传播各环节影响的因素,包括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因素、显在和潜在的心理因素、环境的因素等等。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在《我的少女时代》中,传播者通过分析可能会影响受众的各种因素,来筛选和过滤受众所接受到的信息,从而使得影片更易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传播者将内容描述校园青春故事的《我的少女时代》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即使其年代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也不妨碍年轻人的观看,他们会注重对于校园青春的刻画。其次,将故事年代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会引发一部分的和影片中人物同时代的人去观影,也就是现在已经是中年的那一部分社会群体。这样一来,不同于传统的校园青春电影几乎只能吸引30岁以下年龄的人观看,传播者通过抓住受众怀旧的心理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自身可能观影的人群,从而有可能使得电影畅销。再次,当电影的热度不断的发酵,传播者会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来促使更多的人来观影。“随大流”是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也是遵从性心理的典型表现之一。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地方,遵从性心理都有顽强的市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同所处环境保持某种一致性,从而得到环境的认可与接纳,在自己需要帮助和支持时才能名正言顺地向环境提出要求。[1]从而使得电影的观影人数呈几何数量的增长,最终达到畅销。

(二)受众分析

传播学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受众的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作为宣传对象、消费者、公民和“商品”等等的受众的角色。而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受众的角色无疑是作为消费者而出现的。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从受众接受其接受信息的动机来看,主要是消遣娱乐。年轻人可以满足其观赏爱情的需要,带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年长的人可以满足其怀旧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我的少女时代》无疑应用得非常成功。

从受众研究的理论来看,《我的少女时代》成功地运用了受众的社会分类论。受众的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征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的行为的影响。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这种选择性行为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例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工资收入等等因素,而在《我的少女时代》中,这种选择性行为的基础是平民化。电影的女主角林真心代表了千千万万普通的女孩子,她们并不优秀,长相一般,学习一般,体育一般,但是她们有着纯洁的心灵——一颗“真心”,同样,她们也期待着一份美好的爱情,可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当观众看到屏幕中的形象竟与自己如此相似时,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共鸣,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欲望和幻想都融入这些平民角色所演绎的故事之中,并不断去感受、品味、想象和思考。”[2]对受众的精准把握使得影片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观看。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的是从传播的信息内容、功能和区域上来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美国的社会学家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内容分析通常又可以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在一个时间跨度上的分析,分析一段时间内内容的变化。横向分析是指对媒介现态内容的分析,往往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几家不同的媒体。

从纵向分析来看,《我的少女时代》主体的时间跨度在林真心和徐太宇的相知、相识、相爱以至于最后的分开。而从整个影片来看,时间跨度是从高中时期的林真心到十几年后已经工作的林真心。从主体的时间跨度来看,林真心和徐太宇之间的情节开展,张弛有度,有两个人一开始相遇时的不愉快、搞笑成分到后来两个人互相喜欢,最终却痛苦的错过,从一开始的没心没肺到后来的痛彻心扉,让观众在泪水中又夹杂着欢笑,可谓是一气呵成却又娓娓道来,既不会让观众感到太过于痛苦悲哀,也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其次,从主体的时间跨度来看,《我的少女时代》的情节有很多铺垫和伏笔,不会让观众感到非常的突兀。如最后徐太宇需要出国治疗脑部疾病与林真心分开,是由于三次脑部受到重击而产生的,而每一次的脑部重击,都是有原因,并且不断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并非是无病呻吟,为情节而情节。还有为什么林真心会收到幸运信,为什么林真心会把幸运信寄给徐太宇,为什么一开始徐太宇会针对欧阳非凡等等,仔细去看,这些情节之间一环扣着一环,互为伏笔,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并不是只用“巧合”来概括。最后,纵向分析主体的时间跨度,影片的结尾,有“反转”的情节。徐太宇最后出国,看似不喜欢林真心,却在最后留下一卷录音带表明自己的心迹。而很多的镜头,刚开始观看时,观众是随着林真心的视角来看,以为徐太宇并不喜欢林真心,直到最后真相揭开,徐太宇喜欢林真心,并且默默地为林真心做了很多的事,使观众恍然大悟,同时更加能升华影片所要表达的感情。

从整个影片的时间跨度来纵向分析,高中时的徐太宇和林真心因为误会而分开,而十几年后,当林真心走向工作岗位,因为年少的一个约定,两个人又再度相遇,可以说,为本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中国人历来喜欢圆满,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满足了大部分观众年少时不曾圆满的青春梦,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从横向分析来看,近年来,校园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前有《初恋这件小事》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后又有《匆匆那年》和《左耳》等。《我的少女时代》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将年代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都是台湾的青春片,都引起了一阵流行等等,但同为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两部影片的主角设定不同,一部是从男生的视角来阐述,一部是从女生的视角来阐述,而毫无疑问,从女生的视角来说明故事会吸引到更多的女生,而女生,恰恰是校园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其次,两部电影的结局不同,一部是以男女主人公最终分开为结局,一部是大团圆的结局,自然,从受众的心理来说,团圆的结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不圆满的结局自然会带给受众许许多多的遗憾。而《我的少女时代》与《左耳》相比,过人之处更多。首先,在情节上,《我的少女时代》情节更加流畅自然,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青春所经历的,而《左耳》则显得更加的戏剧化:打架、堕胎、堕落等等,构成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而且前后的原因向观众交代不清,情节的进展给人一种跳跃和不知所云的感觉。其次,从角色设定上来说,《我的少女时代》设定得非常平民化,定位群体明显,并争取最广大的受众,而《左耳》的主角设定是非常的戏剧甚至是夸张,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共鸣,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疑问:我们的青春,是这样的吗?最后,《我的少女时代》最终反转情节收获一片好评,而《左耳》在情节叙述的技巧方面表现平平。综上所述,通过横向与两部影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的少女时代》的确有优秀之处,具备成为畅销的因素。

三、小结

本文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试说明《我的少女时代》为何能够畅销,希望对电影的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1] 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6.

[2]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9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J905

A

1674-8883(2015)23-0044-01

猜你喜欢
传播者传播学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