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不管那只有一个人名的老虎是不是真的存在,在虚幻与现实,镜像与自我的冲突中,揭示的是人都有其兽性的一面,直达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
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套层结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了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后的派向小说家讲述之前的故事,而内层则是具体的故事情节,夹层中的是派的画外音。影片的魅力在于当人们还在质疑那只奇怪老虎形象的时候,派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中,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老虎和派自己。一个是善良的少年,一个是凶猛的野兽,很难将两个不同的性格的动物从内心结合在一起,导演李安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他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当我们渴望自由,渴望不被束缚的时候,是不是在我们的心中也有这样一只孟加拉虎,他兽性,血腥,违背常规的自己,试图冲破内心道德的囚笼。
2 现实与虚幻,镜像与自我中的人性与兽性
其实少年派的形象与李安的成长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灵敏的少年,有着自己对于成长的思考和困惑。派认为动物是可以和人成为朋友的,在与老虎的第一次接触中,派被父亲制止了,后者拿一只羊做了一个试验来证明其话语的正确性。而导演李安在成长中父亲告诉他做人要现实,电影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但是李安却执着于对于电影的幻觉,用电影的幻觉来寻找世界的真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用老虎这个意象隐喻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内心世界的恐惧,老虎的存在让派这个在海上无所适从的少年保持着一种警觉,这种警觉是让派活下去的动力。派曾经想过杀死老虎,但如果老虎死了派也将会处于饥饿与孤独中难以独存,一个来自多神国家的少年在与老虎的相处中成长和蜕变。
少年派第一次见到老虎是派去给老虎喂食,他坚信老虎是有灵魂可以交流的。这一次见面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父亲以羊饲虎的试验则揭示了老虎凶残血腥的一面。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故事有两个结尾,而作家说他更喜欢第一个结尾。老虎与派在船上共同生活了227天,从相互对抗到他们相互依存,可是在最后到达彼岸马上就要获得新生的时候老虎却头也不回地走入了森林。老虎毕竟没有人性,他不会如我们期待的一样回头看派一眼,所以派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讲述了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更能让人接受。人在绝境中为了生存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善良的一面,失去人性变为兽性是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的本能,老虎变成了派的生存欲望的体现,而老虎在最后的离开也象征着兽性离开派,派又回到了其人性的一面。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少年派与哥哥打赌去喝教堂的水时,神父问他,你确定你口渴,少年派回答确定。其实这句话中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少年派口渴,一方面口渴是老虎的本名,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少年派和老虎本就是合二为一的。如果第一个故事是真的那么第二个故事肯定就是假的,反之亦然。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而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老虎是少年派内心的缩影。少年派内心本是善良的,因此他躲在船的角落里,当他看到妈妈被杀死时激起了内心的愤怒,因此杀死了厨师。这也是为什么老虎在豺狼杀死猩猩的时候没有出现而在吃斑马的时候老虎冲出来杀死豺狼。人性与兽性在这一刻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影片的最后老虎跃上海滩不顾少年派而独自跑入森林中。因为派回归了人类社会必将受到社会的规则的约束,从而其回归了他本身的人性而失去了其内心的兽性。当讲第一个故事时成年派没有流泪,是其人性的体现,而当成年派讲述第二个故事却流了泪,是其兽性的体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兽性始终存在于人性之中。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李安的电影中一直都充斥着这样的角色,例如在影片《色戒》中,风度而又冷漠的易先生,在与王佳芝的激情中展现了其兽性的一面,疯狂而又带有残忍。人性与兽性一直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之中,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兽性让派得以活了下来,而作为少年派内心的老虎形象重归森林,成年派的泪水是对其内心最为原始的兽
(下转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