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瑞 王淑慧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 国内电视媒体大量兴办新闻评论类栏目,比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就在2011 年和2015 年先后创办了经济新闻述评栏目《点经内蒙古》和深度评论栏目《新闻再观察》,大量关注和报道广大农村牧区的新闻。这些新闻评论类栏目大都采用新闻事实述评方式,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加以评说,以访谈、辩论、评说为主,使电视荧屏增加了很多理性色彩,比简单的新闻消息更进了一步,观众反应较为热烈[1]。 随着新闻评论栏目的“复兴”(中国电视第一次“新闻评论节目热”是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开播为标志的),新闻评论员也逐渐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常客”,甚至有些资深评论员直接取代节目主持人来担纲 “主持”[2]。 而这也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如何高效开发“电视新闻评论员资源”?
笔者曾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创办了经济新闻述评栏目《点经内蒙古》和深度评论栏目《新闻再观察》,并担任制片人,现结合这两档栏目的实际运作谈一谈如何高效开发“电视新闻评论员资源”的几点认识。
在《点经内蒙古》栏目运作的几年中,我们组建起了一支96 人的新闻评论员队伍。随后,在筹建和运作深度评论栏目《新闻再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又将20多位国内各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充实进了我们的新闻观察员队伍。 虽然,这100 多人的评论员库看起来规模不小,但距离真正实现评论员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差得很远,绝大部分评论员还固守着自身“学术型”的话语体系,不会用直白的“电视语言”来表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评论不到位成了节目难上层次的瓶颈所在。 突破口在哪里? 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对评论员队伍实现有效管理,而管理的第一步就在于“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评论员”:
第一、并不是所有专家都适合上电视,即使他是学界泰斗。 要知道“上电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对评论员的表达、口齿、外貌、气质、镜头状态和表现欲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要按照以上几点,在现有的评论员中分领域地确定几名“签约评论员”。
第二、我们要思考专家们为什么愿意为我们“牺牲时间、贡献智慧、发声出力”?我觉得首先是基于“荣誉感”的“精神需求”。 在我们承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大理论宣传任务——摄制六集电视系列片《守望相助·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过程中,由于主题多次调整,很多专家先后五六次来演播室接受采访却毫无怨言,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一种“荣誉感”。所以我们“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的头衔要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专家们可以印在名片上的一种“荣耀”。这就要求我们对评论员的聘任要“少而精”,并以“签约”的方式,一年一聘。高规格地签合同、发聘书,通过“仪式感”让专家们获得“荣誉感”,获得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精神回报”。 屏幕也是稀缺资源,要把优势资源集中给几个有价值的评论员,成就他们就是成就我们自己。其次是“情感回报”,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春节、中秋、教师节、记者节等,以慰问品、纪念品、感谢信、祝福短信等形式给予评论员必要的慰问,以沙龙、座谈会、茶话会等形式经常性的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加深友谊。最后是“物质回报”,在与评论员的合作中这也是一种尊重的体现,应按照相关规定合理确定评论员的稿酬标准。
做到以上两点,一是有利于让签约评论员把更多的心思真正用在节目上;二是有利于主持人与签约评论员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深入交流,增长相关知识,以达到在节目中实现平等对话、甚至观点交锋的效果;三是有利于培养“名嘴”,打造知名评论员品牌,未来也可以衍生出为个别知名评论员量身打造的言论节目。 因为评论员不仅是我们整合进来的“外部资源”,也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生动力”,成为一个电视台的“特有品牌”。
除了少数“露脸”的签约评论员外,更多的专家应该是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服务的“外脑”。 在这一点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雷蒙的经验值得推广。因为说到底,评论节目想要靠观点致胜,还得靠我们的“自己人”——主持人才最妥帖!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我们的主持人面对签约评论员可能“底气不足”,可如果他集合了这个领域十几位专家的观点,那么就可以在演播室和评论员平等交流,甚至交锋了。
建议这一部分专家以“特邀专家”、“智力支持”等形式在节目中体现为宜,突出专家本身的职位、专长和供职机构,以增加节目的权威性。同时,这部分专家的观点也可以在节目中以记者采访、 电话(视频)连线、微信微博互动的形式来呈现。
上档次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很多时候是“认人不认理儿”的,同样的观点,从国内知名学者的嘴里说出来可信度就高。可是,这些“大腕儿级专家”人都在北京、上海,专门去采访不现实,请到内蒙古来做节目更不可能,好在现在网络社交媒体很发达,建一个微信群就能把他们拉进来交流。 他们在微信上的留言(语音或文字),发的图片或视频都能用在节目里。
与大腕儿级专家合作, 增加粘合度是最重要的。一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为要观点就上微信,得到观点就潜水”,要真诚地与大腕儿专家们互动交流,向他们介绍内蒙古的情况,只有他们真正对内蒙古感兴趣了, 才会对我们抛出的话题感兴趣;二是要善于积累,专家们在朋友圈讨论的内容可能今天的节目用不上, 可在未来的节目中可能就用得上,所以要有专人进行收藏整理, 同时要对他们的官方微博、微信密切关注,寻找节目需要的观点;三是我们不能光做节目,也要做平台,做一个为内蒙古引进国内顶级智力资源的平台。 只有我们自身强大了,才会对大腕儿形成吸引力。
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我们有很多长期从事新闻评论节目采制的优秀主持人和记者编导, 比如说雷蒙,他们对于新闻事实的认知、新闻背景的分析、新闻话题的观点、新闻价值尺度的把握都非常独特、非常有见地,再加上善于电视表达,使得他们在观众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意见领袖。有效利用他们已经在观众中形成的公信力,着力培养他们成为“本台评论员”,这既有利于媒体机构打造“权威声音”,强势引导舆论,也有利于这些优秀的主持人和记者编导的职业发展。
对演播室评论员, 我认为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评论员要学会用老百姓的话来谈观点讲道理。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要选对人,有的专家一点就透,甚至会让你惊喜,有的专家再怎么要求也是枉然。
2.语调、语速和肢体语言有时比观点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演讲者对听讲者70%的感染力来自语调、语速和肢体语言。 可以设立一个指标,演播室访谈评论,评论员每分钟语速应在200 字左右。
3. 根据每位评论员的外貌、 气质设计不同的形象。 这需要由专业老师来设计,确定标准形象。
对于记者外采专家, 要按照新闻拍摄标准来执行。而对于电话连线、微博微信互动,要求专家一定要提供能够展示个人特点的生活照,绝不能是免冠照、证件照,必要时我们可派专业人员去为专家拍摄照片。
对包括签约评论员在内的专家团队的包装宣传不能只依靠节目和屏幕,要借助新媒体的作用,在我台的官网、官微和APP 客户端上着力推广,尤其要为我们的签约评论员拍摄自宣短片,循环播出。
参考书目:
[1]张雨雁.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兴起看新闻评论员队伍建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9.
[2]侯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