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黎明
朝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丘陵山区,现有耕地面积132 万亩,近80%耕地为旱地。玉米种植面积90万亩左右,据统计过剩秸秆占60%,这些剩余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于田间地头、场院房头,不仅占压了大量的土地,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还成为农村火灾的一大隐患,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影响新农村建设。
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需要农作物秸秆作为炊事的主要燃料,用做燃料这部分占20%。
2.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机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农田播种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农民散养牲畜逐渐减少,需秸秆做饲草,这部分占10%。
3.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田,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 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我县从2001 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其中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农机部门进行了大力试验、示范、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进行了秸秆整秆还田和高留茬还田,其中高留茬还田基本上普及应用。 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赢得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农民的充分认可,农民应用此项技术的积极性非常高,秸秆直接还田量在逐年增加。 目前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量占10%以上。
农民长期养成的习惯,自家地里的秸杆作为自家的生活燃料,存放在自家房前屋后、路边已成自然。通过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有效利用一部分,但毕竟是有限的,剩余大量秸秆随机存放、堆积、废弃等现象还大量存在,影响村容村貌,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将剩余秸秆变废为宝,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民的迫切需求。
(1)引进秸秆压块设备。 在我县选择秸秆剩余量大,农民积极性高的乡镇进行试验示范,该设备是将秸秆压成颗粒或块状,作为燃料(或饲料),成型后的颗粒燃料,比重大,体积小,耐燃烧,其密度是原来的15~25 倍,体积是原料体积的1/30~40,便于储存和运输。可广泛应用于:民用取暖和生活用能,正常燃烧状态下,烟囱中无灰尘和烟排出,干净,无污染,同时也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引进打包机。 进行试验示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使之适合应用,该机械主要用于秸秆饲草打包,玉米收获后秸秆进行粉碎,然后用打包机进行打包, 生产率2-3 吨/小时, 一台机械需5~6 人作业, 成品形状为块状, 尺寸40 厘米×80 厘米×80 厘米,重量60 千克/块,生产成本260 元,
销售价格500~600 元/吨, 利润240~340 元/吨,利用打包机将废弃的秸杆进行打包做为牛羊饲料卖给养殖企业,可促进农民增收,还可改善农村秸杆随意堆放、遗弃、腐烂等脏、乱、差的局面。利用这种秸秆处理方式不但方便快捷,而且能达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也容易接受。
为此, 我们建议引进秸杆打包机, 进行改制,试验、示范,进行推广。
(1)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由政府成立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由财政、农机、能源、环保、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文明办及乡镇村等相关单位参与,负责组织协调,以便工作顺利开展。
(2)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在乡村、田间地头进行巡回宣传,重点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和工作要求,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提高了认识,积极参与。
(3)补贴倾斜,财政扶持。利用农机补贴政策给购买秸秆加工机具的农户重点补贴,加强财政扶持,给农户补贴或政府组织统一收购秸秆,加工成品返给农民。
(4)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农机部门积极引进各种类型的秸矸还田机, 将玉米收获后的秸杆直接还田,加速秸粉碎直接还田的进程。
(5)产业引导,培植企业。 培植秸秆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发展秸秆经济,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对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机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帮助他们拓宽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