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筱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理论
屠筱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
关键词:把关人;卢因;大众传媒
作为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极少数。大众传媒组织“把关”,首先,直接体现为对新闻素材“新闻价值”的判断。其次,把关活动最终会受到传媒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的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但大众传媒提示的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所以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为大众传媒的必然产物,“把关”过程实质说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取舍。综合来说,在大众传播中,大众必须依靠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而传播的信息又是经过“把关”进行筛选,虽然还是主要响应受众需求和要接受作为权利主体的监督,但也极易受到主观、利益、权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媒的立场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很高,使很多大众传媒机构、组织、个人都尽可能保持谨慎、公正、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以避免为大众带来不良影响。因为“把关”后信息呈现的完整性、主观性、重要性都成为受众接受信息并做出判断的依据,获得真实全貌对公众来说基本不太可能,所以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全貌性不可能绝对化实现。虽然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但如何更好地真实再现事件细节、还原事件全貌,使用尽可能理性、公正的角度和方法报道,是现今大众传媒机构、组织、个人力求完善及摆脱天生缺陷的关键方式。大众传媒同时还会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和监督,受众对其本质还是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因此,很多媒体从业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随着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善、个人电脑(pc)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站、bbs、blog、weibo、weichat、APP及购物等各类网络平台、社交软件、功能被广泛使用开发,使信息从一端向另一端的传播速度带来质的提升,生活便利性得到根本性提高,也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秩序规则。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概念较为宽泛,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像获得了一个知识宝库,里面有无穷无尽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方便获取,打破了地域的局限、知识层次的局限、学习领域的局限,人们对信息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度和全面。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形式丰富、互动性高、内容为王的信息愈加受到关注,快速反映、真实还原、全局性的需求也更高。
如果传统大众媒体中“把关”的角度定位较为清晰、流程制度较为合理、有序的话,那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则很难去扮演好“把关”这个角色。从本质上来说,传统大众媒体与新媒体就属性来说就十分不同,在一个充斥着各类信息的环境下,从新媒体自身角度出发,如何迅速刊发、如何博取眼球、如何促进点击阅读及如何增加读者黏性已经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导致新闻的全貌性、还原性,甚至是真实性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把关人”也会受到比之前传统大众媒体更多的外界因素影响。从受众角度来说,网络新媒体环境革命性的打破单向传播路线,使及时性的互动成为可能。因此,受众也
拥有了更加庞大的话语权,在一个相对开放、平等、自由不受限制的言论发表平台中,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张扬,便利性、自主性的特点受到追捧。因此,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把关人”。从积极层面分析,因为每个人的参与和发布,每个人的发声,使整个网络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还原,帮助很多受众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事件,从而达到传统大众媒体都无法企及的层面,使受众有机会了解、认知一个全新的角度、视野和观点。但这也有其较为明显的弊端,由于每个人均可以发表言论,只对自己发表的言论、立场负责,使其摆脱大众传统媒体层级、审核等各类约束,加上虚拟名称的使用,使最后一道“把关”功能也相对减弱。在言论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解放的同时,难辨真伪的信息就被极大地释放和扩散。同样,由于“把关”作用的减弱、监督环节的缺失、过程的分散无序,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很难执行。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新闻的采访和制作均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承担,其知识储备和媒介素养决定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普遍较高。在网络环境、新媒体信息中,充斥着各种信息,信息发布者自身的可信度和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也形成一种对立,这个对立也需要通过“把关”进行调和。
所以,在网络上一度充斥着虚假新闻、虚假宣传等负面内容,使受众接受信息后无从判断,最终只会导致对整个网络环境、新媒体新闻和信息产生质疑。虽然经过一段时间治理已得到改善,但也很难再改变受众对网络环境真实性惯有的质疑态度。因此,对于新媒体来说,信息的真实性自然而然地成为首要任务,需要不断通过自省、法制、舆论监督及网络制度完善等各种方式,将“把关”环节进行强化。否则在彻底丧失受众信任后,这个新诞生的媒介平台环境也将不复存在。
在2015年7月15日晚,由新浪微博首先流出一段名为“优衣库试衣间”的视频文件,视频中系男女当事人在优衣库品牌试衣间内发生不雅事件,并全程自拍,事后经由他人发布至网络平台上,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视频被无数人浏览、转发、下载,并再次发布,人人都成为不雅事件的纵容者和传播者。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真实性弱、可信度低的特点外,网络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还呈现出另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低俗性。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都在使用网络,这成为大家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由于缺乏“把关”过程,海量的垃圾信息、黄色视频、恶性炒作及水军泛滥的网络环境,诞生出一批批所谓“草根红人”,如兰董、郭美美、兽兽及干露露等,她们通过发表无底限炫富金钱言论、曝光衣着暴露的性感图片,博得点击、获得关注,新媒体对此也是长篇累牍报道,看似是秉持批判的态度,实则是助长该现象的持续升温。这种丑恶形态及言语带来了不良导向,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趋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在耳濡目染后,会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偏激的生活态度。
但是,从同一个事件分析来看,针对“优衣库试衣间”这个网络“热点”,所有媒体、品牌都没有跟进这个“热点”进行传播、开展营销活动,特别是受众期待的,经常以品牌角度调侃两性关系的某避孕套企业自媒体采取完全忽视,并且在次日下午,各个品牌自媒体的营销热点风向都转向了冥王星近照,开展了更为有爱、更有价值、更为积极正面的营销活动,使品牌形象受到普遍好评。其中,百度搜索的创意尤为出彩,不仅定性和抨击了低俗、无底线的恶性信息,传播了正面信息,同时还展示了良好的、有责任心的品牌立场和态度,一箭双雕十分讨巧。
因此,建立绿色的、健康的、优质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中“把关人”角色亦不可或缺。强化“把关”在互联网络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将承担更加艰巨而重要的责任,在信息搜集、制作整合、发布等一系列流程中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同时,普及和加强正面价值观,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网络、新媒体环境的舆论监督管理水平。广大受众在自我约束、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对他人言论监督的权利,进一步规范网络、新媒体的行为准则,使人人守法、人人传播正能量,最终形成新媒体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把关”过程。
《纽约时报》前出版人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曾对报纸的未来发表这样的看法:“这个世界不缺新闻,如果你想看新闻,你可以上网找到很多垃圾。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担任编辑的能力、时间或兴趣。当你买《纽约时报》时,你不是买新闻,而是买判断。”其实,网络新媒体是否会最终取代报纸、平面媒体形式,尚未可知。但是,网络新媒体已经成长成为不可忽视、甚至开始占据覆盖更广泛受众的主流平台和渠道。所以,通过梳理、建立适合新媒体网络的“把关”过程,积极强化自我管理、完善信息传播流程制度管理,帮助刚刚成型的新媒体环境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力丹.20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屠筱茵(1980-),女,浙江鄞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整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