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全新解读
王 鑫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网络新闻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其自身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它不仅局限于原来的五个新闻价值要素,还有其新的要素体现。对于我们的网络新闻而言,新闻价值的新标准及新变化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其劣势。我们旨在通过对新闻价值的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导并规范网络新闻的发展。
新闻价值;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影响力
传统的新闻价值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1]“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2]我们习惯将新闻价值定义上述的五要素。大多的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报道过程中,也习惯以此作为衡量是否报道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全新解读并不是以全部否定传统新闻价值标准为基础的。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21世纪的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人们对于信息需求、需要的方式及阅读习惯也随着技术、信息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地改变着。因此,用来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必然随之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
“截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49亿,占全球总数的21.6%。”[3]我国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大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传统的新闻媒体为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了媒介融合、新媒体方向的探索。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格局,它作为新的信息发布、传播、共享平台,使时时新闻不再是难题。速度快带来的结果是忽视新闻质量,虚假信息的传播更为猖獗。
2015年6月23日,一条有关《“70后”“僵尸肉”你吃到过吗?从美国等国走私至中国》的消息最先在侨报网发表,继而全国的各大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站开始争相转载报道。24日,纸媒乘胜追击,将这个话题推向高潮。澎湃新闻的原创文章《“僵尸肉”是怎么跳上中国餐桌的?冻肉走私链大起底》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25日,更多的媒体参与其中,央广网的《走私“僵尸肉”大量窜上餐桌,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也使舆论进一步扩大。7月10日,剧情反转,有关“僵尸肉”的报道是假新闻的微信文章阅读量超过十万”[4]食品安全一直是国人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所报到出的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使人们心中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刻板成见。而关于“僵尸肉”的文章,醒目而吸引人的标题也恰恰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所抱有成见的最好噱头。类似于此的新闻不胜枚举,不停反转的剧情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受众的眼球。
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中指出:自媒体的假新闻有点多。大约六成的假新闻来源于微博。无论是作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者的国家,还是忽视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以及阅读新闻信息的受众,都应该自觉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准入与传播渠道中的把关人。
(二)完整性
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新闻的五花八门。正是互联网星火燎原般的发展,已然改变了传统的大众阅读模式,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自媒体的发展,也使选择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网络新闻更加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往往先于其他网站几秒钟的报道,就会优先获得更大部分的阅读受众。所以新闻网站更加追求信息的充分性和海量生产,这就导致了内容简单的量的堆积,这种表现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尤为明显。网络新闻注重基本信息的报道,往往忽略了新闻背景或更深层次新闻的价值。这种简单突出新闻报道点而忽略新闻整体性常常导致新闻的碎片化。受众得到的往往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新闻。受众是无能为力的,他们面对着铺天盖地、迎面而来雪花般的信息,躲都躲不掉。他们只能在众多纷杂的信息中,挑选与自身相关或者感兴趣的新闻阅读、甚至会放弃阅读。
网络将原有的“旧闻”与当下的“新闻”进行资源整合。十八大以来,以“呼格吉勒图案”为代表的各类冤假错案的翻案,成为当今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关键新闻源之一。这考验着网络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巨大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链接的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尊重其版权的情况下,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以更加清晰的笔墨所展现出来,还原事实真相。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如何在碎片化信息中最为迅速、全面地整合出信息,将会成为其日后的工作重点。
(三)连续性
网络新闻依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对特殊的新闻事件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连续报道等方式,突出其新闻的价值。所谓的连续报道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达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引起读者的关注”。[5]
我们通过人民网搜索查询,搜索关键词设置为英国,日期范围在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区间内,搜索范围仅限于《人民日报》,进行搜索,所得结果约有79项。我们不难看出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这一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对中英两国的相交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等进行的详细说明。集中报道,有效的整合资源,这一点恰恰是网络所欠缺的。网络应注重受众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完整。这种连续性使事件的发展有始有终。也会有其固有的受众群体。也是避免新闻碎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影响力
先有青岛的“天价大虾”,后有成都妹儿遭遇出租车宰、再到青岛网友去辽宁吃368元豆腐,“十一黄金周”掀起了一轮舆论风潮,青岛也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游客在香港被殴致死的案件已经发生,关于香港旅游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前有河南抢银行劫匪16年后变亿万富翁:有4个女人12个孩子,后有洛阳发生暴力袭警事件1死3伤,河南又成为新闻事件的高发区之一。
当上述一系列新闻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它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往往要高于新闻媒体的预期。例如,淮南女生扶老人事件一再反转,几年来,“扶与不扶”的话题竟成了人们反复咀嚼而不厌其烦地话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媒体的大肆报道与偏见所带来的后果。毕竟,“扶与不扶”这是当下的敏感、热点话题,似乎成了检验公众道德标准的一条试纸,这样的新闻事件在观众那里有“眼缘”,也必定能带来相应的点击率。新闻标题的巧妙设置“被讹”“老太”等词,更是在无形中吸引受众的眼球。媒体的放大镜功效往往重视的是新闻的点击率或是收视率,忽略的恰恰是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效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闻报道的目的、原则不能改变,始终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准则。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发展,更关乎一个国家甚至民族的长远发展。
网络时代的新闻报道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毫无疑问,它必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建构及新闻选择。这种新闻价值的重新建构是网络新闻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述网络新闻价值的解读中,我们旨在从网络新闻的传播局限中寻找突破口。从其缺失中找到其重塑新闻价值的意义:
(一)有利于过滤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络新闻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实时传播、高效反馈的传播模式打破了纸质媒体的静态模式。但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而言,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虚假新闻的泛滥在网络传播中屡见不鲜。而重新解读网络新闻价值的最大意义就莫过于此,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新闻信息的传递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保证其真实性。
网络时代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对虚假信息的容忍以及惩罚措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有恃无恐,他们凭借着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迎合受众口味进行虚假信息的宣传,而网上的监管力度又不到位,基本处于警告、封杀、媒体曝光等方式。并无其他惩罚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虚假信息惩治条款,严格规范相关从业者的行为规范,扭转利益至上的歪曲局面。
(二)有利于高效整合,梳理出网民需求的新闻信息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百花齐放,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对网络平台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网络平台针对数以亿计的新闻信息,进行高校整合,形成专题式的报道方式,方便受众的阅读,有利于形成受众的阅读习惯。在凤凰新闻客户端中,每逢重大专题,便会将其形成专题式系列报道,在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中,就有数以万计的评论。
(三)有利于避免新闻碎片化,加强内容精选
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新闻报道方式的丰富性。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无米可炊,而是挑选出最为优良的品种。这样才能在庞杂的素材中,梳理好碎片信息的重新组合,做到精益求精,为受众提供一道饕餮盛宴,达到多级传播中的共赢。
(四)有利于重新建构网络道德秩序
新闻价值的全新解读,有利于对网络新闻的发展规划出一条清晰的道路,界限明确,让网络新闻不再打法律、道德的擦边球。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明确的规范的前提下,理论的前沿使网络新闻在其发展中,有着道德的束缚。重新构建网络的道德秩序,不再让道德绑架之类的事情在网络上重演。重新构建网络的道德秩序,不仅对网络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同样具有影响力。
传统的新闻价值“五要素”说并不能满足于现实的网络世界。新闻价值的全新解读更加有利于网络世界的发展。新闻媒体在坚守其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上,重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连续性以及平衡其利害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使命作用。
[1] 余家宏.新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 [DB/OL]http://hebei.news.163.com/15/0714/15/AUGAIK2 E02790H6D.html.
[5] 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G210
A
1674-8883(2015)21-0164-02
王鑫(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