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5-02-27 04:3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吴 勇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华广网,福建 福州 350001)

对于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吴 勇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华广网,福建 福州 350001)

如果说此前的媒体融合是各媒体单位自发的主张与行为,那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则是中国最高领导集体在国家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定下基调,代表着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意志。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新媒体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如果说此前的媒体融合是各媒体单位自发的主张与行为,那么《意见》的出台则是中国最高领导集体在国家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定下基调,代表着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意志。多年来,新兴媒体发展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超乎想象,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而青年群体对新媒体更加依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被日益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并没有坐视不理、无动于衷,而是始终在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例如,建网站、开微博、做微信、打造APP客户端等,已成为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进行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式。

从我国媒体的现状来看,媒体融合的探索都是以传统媒体为主要力量。《意见》提出的“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成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现代传播体系”,也必将是以主流的传统媒体为主力军来实现目标。当前国内业界在媒体融合方面其实也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的深度和探索的进度不容乐观。实事求是地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特别成功的案例,更多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资金后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传统媒体发出“不做新媒体是等死,做新媒体是找死”的感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媒体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新课题,而且各家媒体的现状和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要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日之功。

笔者对当前国内媒体融合的总体感受是:融合的意识还不够强,融合的机制还不够活,融合的能力还不够强,融合的效果还不够好。对于如何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以供参考:

一、增强媒体融合理念

要在媒体融合上获得突破,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许多传统媒体的“融合”并非发自内心的主动拥抱,而是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无奈之举。他们在理念上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跳不出过去的传统做法和惯性思维,在探索媒体融合时最先想到的也只是办网站、开微博微信、做客户端。看起来玩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但实际上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整体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要实现媒体融合,必须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还必须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真正与用户实现互动,注重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参与,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二、重新整合组织架构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将媒体内部长久以来形成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整合是一大难点。在以往的实践中,传统媒体单位一般都是采用新增新媒体部门的方式开始其融合的脚步。但实际情况却表明,这种方式下的传统媒体部门和新媒体部门往往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通,存在突出的“合而不融,分立单干”的尴尬现状。推动媒体融合,必须打破这种壁垒,重组内部组织架构,实现资源整合,切实实现资源共享。媒体融合趋势下,没有媒体内部机构设置的重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就只是简单物理堆砌的假融合,而不是产生化学反应的真融合。

在组织机构上,应组建单独的全媒体信息中心,使之成为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综合平台,从体制机制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通过编辑部门的整合,削弱并逐渐最终消除报纸编辑记者、广播编辑记者、电视编辑记者、网络编辑记者的差异,实现各平台人员的通用。而随着“人员的通用”,报纸信息、广播信息、电视新闻、网络信息也将不存在明显的分隔。

国内业界已经逐步开始了这种模式的探索,一些媒体集团开始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使集团内所有采编业务集中到一个编辑部。在面临重大事件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时,派出一个融合报道组,集中采访可供全媒体使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产品,编辑部再把这些产品进行编发,提供给集团内不同的渠道平台,这样就变“各自为战”为“集约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三、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

媒体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目前传统媒体大多还是采用新增新媒体部门的方式进行融合探索,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还是处于各自建设的状态。这种发展方式的优点是各平台采编人员可专注于某种特定的传播形态,但缺点是单一的技能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对于信息传播的综合性要求。要实现媒体融合,就要尽快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新闻采编生产流程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队伍。

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与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相比,更强调全方面发展、一人多能,即一名记者可以身兼数职,除了会采、写、编、播、摄、录、评,最好还要有图片处理、音视频剪辑、网页设计、整合营销等综合能力。他们既可以完成传统媒体平台的报道任务,同时还能够承担将即时信息发布至新媒体平台的职责。

四、创新内容生产模式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始终是吸引用户的根本法宝。在内容生产模式上,具有全媒体内容制作能力的采编部门,应在统一的指挥下,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需要进行“内容生产”,制作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规制的内容产品,打造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微信、微博、APP终端阅读、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等“全媒体”的融合式传播。例如,作为传媒“国家队”的《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就创新内容生产的模式,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发展定位取得了一定收获。《人民日报》的官微、公众号及APP都营造出了不同于报纸母体的新鲜舆论氛围,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新闻内容生产,还应特别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操作,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甚至预测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内容产品,点对点推送给用户,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提升实效;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数据新闻生产,充分挖掘分析潜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新闻,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

五、利用最新技术推动

传统媒体在坚守“内容为王”理念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容绝对不是媒体的全部。特别是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没有新技术的支撑,再好的内容也会因为无法有效传播而成为信息废品。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技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微博微信、可穿戴设备、5G……每一项新技术引发的风潮,既让传统媒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也让传统媒体获得可以脱胎换骨的机遇。新技术的出现,更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技术从来都不是传统媒体的长项,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融合时即使有好的创意,也经常因为技术的掣肘而难以实现。要求传统媒体自主研发出改变传播方式的技术手段,那就更不可能,实际也没有必要。

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当打破大而全的观念,不能什么都自己来建。传统媒体应当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顺应互联网传播的发展趋势,在可用的新技术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手段、平台、渠道,根据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对象进行再造,使得发布的信息可以传播更快、覆盖人群更广。同时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改善目标对象的用户体验,或许这才是传统媒体在融合时应该探索的技术道路。当然,如果传统媒体有机会能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那前景自然更加光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变革也越来越快。我们唯有强化互联网思维、冲破体制束缚、注重队伍建设、坚守内容为王、紧盯技术前沿,不断创新主动作为,才能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1] 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4-23(06).

[2] 蔡斐.媒体融合要强化管理创新[N].重庆日报,2014-9-26(19).

G206.2

A

1674-8883(2015)21-0218-01

吴勇,男,中级,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华广网编辑。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