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底线闯新路 奋力争创全面同步小康典范

2015-02-27 06:39文丨袁
当代贵州 2015年29期
关键词:江口小康贫困户

文丨袁 刚

江口县紧扣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部署要求,坚守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脱贫的出路、小康的道路,实现全省首批“整县减贫摘帽”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出了全面同步小康的总号令。江口县作为地处武陵山区主峰梵净山下,“两欠”程度最深,扶贫开发和同步小康任务最艰巨的县份之一,是国家旅游局和贵州省扶贫办帮扶县。

近年来,江口县紧扣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部署要求,坚守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脱贫的出路、小康的道路,实现全省首批“整县减贫摘帽”目标,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93022人减少到2014年的4780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2.32个百分点,2014年小康实现程度达87.8%以上,有望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

明方向用科学的眼光抓发展

作者(左二)在闵孝镇提溪土司城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现场调研(江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对江口县而言,贫穷是最大的现状,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发展是最大的希望。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全县进一步准确定位,突出生态环保特色,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走出一条具有江口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茶叶、生态草畜、精品水果、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坚持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大旅游理念,科学规划,完善设施,提高档次,加强外联合作,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把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融合起来,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江口、生态江口、避暑胜地”旅游品牌。

立足县情,大力实施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镇园林化的“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以这“四个轮子”的转动,谋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攻克贫穷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扫除实现同步小康的“绊脚石”。全县GDP总量从2011年的17.67亿元增加2014年的33.43亿元,年均增长23.6%。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3918元增加到2014年的6162元。2014年在全省10个生态保护重点县中综合排名第二,在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效考核中排名第六。2013年和2014年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满意度均排铜仁市第一。

找方法用精准的理念谋扶贫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扶贫开发要上新台阶。结合县情,江口在精准扶贫上下工夫,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做到精准识别,把帮扶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特别是要兼顾好特困群众的利益,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在整体推进上下工夫,用好中央和省里关于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注重产业聚集,在现有特色产业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工夫,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发挥出来,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对生态移民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

同时,探索推行“找、分、帮、核”精准扶贫“四步工作法”。

把贫困对象找出来。建立贫困户“两评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制度,结合“民心党建”和干部驻村·同步小康工作,由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通过精准识别“四看法”和“以支定收法”,摸清群众收支底数,结合扶贫标准采用“排序法”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4623户47803人,贫困发生率为22.38%。

把贫困类别分出来。认真落实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铜仁市调研时对贫困户和低保户“双线合一”的要求,采取“一事一表、一户一档、一组一册、一村一库”办法,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家庭实际情况,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分类建档立卡,并按照“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进行精准帮扶。全县共识别出一、二类低保户3721户6803人,适合转成产业工人的有6858人、转到城镇发展的有5956人、从事乡村旅游的有4921人、从事传统农业的有17648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需要生态移民扶贫的有5463人。

把帮扶政策落实好。按照“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扶贫模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旅游扶贫方面,按照“全域旅游”理念,重点在梵净山太平河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扶贫项目帮扶、扶贫资金贴息撬动金融资本,建成梵净山旅游大道、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与2011年相比,全县入境游客从244万人次增加到4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6.5亿元增加到36亿元,酒店宾馆从73家增加到183家;农家乐从89家增加到256家;直接旅游从业人员从4800人增加到1.2万人,通过旅游脱贫0.24万人,辐射带动6万人。

产业扶贫方面,按照“山下果蔬,山上茶药”规划,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奖补政策,采用“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茶叶产业和群众增收项目。与2011年相比,新增果蔬5万亩、中药材4万亩,茶园从零发展到10万亩,新建成鱼粮、骆象2个省级农业园区,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个,带动8.1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0.91万户3.6万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金融扶贫方面,建立“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金融扶贫模式,切实解决产业无钱投入、群众无钱发展的瓶颈问题。2011以来,全县利用扶贫资金贴息撬动贷款1.7亿元,整合部门资金3.5亿元,激活民间资金13亿元,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成为2013年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现场会和全国扶贫办主任现场会观摩地。

生态扶贫方面,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标,统筹园区建设和生态扶贫。对生存条件恶劣、无发展空间的贫困户,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将生态移民安置点建在园区周边,既帮助贫困户“挪穷窝、拔穷根”,又解决园区用工需求。三年时间内,全县实施生态扶贫搬迁的794户33334人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把扶贫成效核实清。建立精准扶贫跟踪考核机制和进退审查机制,定期核查帮扶政策是否到位、帮扶措施是否有效、帮扶力度是否持之以恒,对于扶贫脱贫的进行跟踪帮扶,对于脱贫返贫的及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实现精准扶贫管理常态化。

守底线用生态的思维促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要全面,生态是关键。

多年来,江口县紧紧围绕“把江口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魅力城市”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各级各部门不仅要继续清偿环境生态欠账,更要努力做到不欠新账。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37%,在全省88个县中排名第六,全市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国家林业绿化百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贵州长寿之乡”、“省级生态县”等称号。

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项目评审生态审查机制,凡涉及城市规划区和景区规划区的项目,必须经城规委和旅规委审查通过才能实施;凡涉及农村建房、产业发展,必须经乡规委审查通过才能实施。从2012年开始,对梵净山所属的太平镇全面禁伐,从2013年起,对全县进行全面禁伐,并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成功申创为国家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县,下一步将努力打造中国最美景区、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高速。

执行严厉的问责办法。出台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对乡镇街道、部门履行环境保护不力的,严格问责;2012年县法院组建了生态保护法庭,对盗伐、滥伐林木,药鱼、炸鱼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严厉打击,严格惩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的创建中,通过坚守两条底线,坚持“既要快发展,又要保生态,宁可慢发展,不要新污染”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赢得金山银山,让群众享受生态美,切实争创生态小康的新典范,努力把江口打造成山清水秀、气爽人和的国家级旅游圣地。

(作者系江口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江口小康贫困户
我家的小康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