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志祥
水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找到一条可行路径。
作者(右二)在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省委全面启动“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六盘水市提出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更好适应新常态、推动新跨越,水城县在准确把握大局大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战略框架,开启生态文明的水城实践。
“生态水城”由“一个目标、六大体系”组成。一个目标即建设美丽、幸福、文明、法治、和谐的新水城,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六大体系即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体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体系、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态体系、繁荣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体系、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体系。“六大生态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组成“生态水城”。其中,经济生态是核心,政治生态是引擎,法治生态是保障,文化生态是活力,社会生态是动力,自然生态是灵魂。
经济生态方面,以水城经济开发区为引擎,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及新兴技术产业,辐射带动董地、老鹰山、滥坝、陡箐等乡镇。以发耳工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循环经济,辐射带动鸡场、都格、比德、化乐等乡镇。以南开无公害蔬菜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等现代农业,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辐射带动金盆、木果、保华等乡镇。以龙场富硒茶产业园区为龙头,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上,带动顺场、杨梅、花戛等乡镇。以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为龙头,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以野钟以剌梨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园区为龙头,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辐射花戛、米箩、顺场等乡镇。以玉舍红豆杉产业带为龙头,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辐射米箩、勺米、坪寨、杨梅、都格等乡镇。以主要交通沿线核桃种植基地为龙头,确保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辐射带周边乡镇发展核桃集中连片种植。以野玉海景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运动、休闲、度假、养生等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坪寨、玉舍、勺米、野钟、果布戛等乡镇。以百车河统筹城乡转型发展综合体为龙头,加快推进体育公园、温泉酒店建设,辐射带动蟠龙、阿戛、猴场等乡镇发展。
政治生态方面,着力构建纪律严明的政治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懂规矩、守纪律、明底线、知敬畏,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着力构建民主团结的干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执政,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构建干净干事的从政环境,建立党风廉政督察巡视制度,配备2名正科级廉政督察专员,努力消除腐败案件存量,减少新发生案件增量。着力构建激情创业的履职环境,招考一批大学本科生,引进一批硕土以上研究生,招聘一批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一批35岁以下正科级干部和30岁以下副科级干部。着力构建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环境,对村干部实行“职业化管理”,将全县310个村居合并为201个村,将支书主任月报酬提高到2500元、其他村干部1500元,并经考核合格每年增加100元,确保村干部基本工作在村、群众办事不出村。
法治生态方面,强化全民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项目、进市场、进监所、进家庭“十进活动”,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建立城乡法律服务工作室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公平正义,完善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体系,切实将司法执法工作置于监督之下,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强化法治领域改革,围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改革专题,扎实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文化生态方面,切实打造“水城农民画”品牌,用三年左右时间培训5000~10000名农民画作者,推动水城农民画加快形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画乡”。切实打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把海坪彝族火把节、南开苗族跳花节、青林芦笙艺术节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成为响誉省内外的文化品牌,把水城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切实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的精品佳作,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切实打造民族特色民主村寨,广泛融合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等要素,加强对补那、格枝、海坪、天门等特色民族村寨打造。切实提升文化传播水平,加快县电视台、网络信息中心机构改制,增强县内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生态方面,优化城乡教育环境,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认真落实“3个15万元”政策,加大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群众增收致富。优化卫生服务环境,加强城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社会和谐环境,建立健全信访督察巡视制度,配备2名正科级信访督查专员,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把影响全县社会稳定较大的矛盾纠纷全部化解。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加强对全县33个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和管理,真正让群众居住环境亮起来。
自然生态方面,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修复,扎实抓好“绿色行动”落实,大力实施河流治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矿山复绿等工程,加大对阿勒河、巴浪河等县内主要污染河流的治污整治力度。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保护,积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深入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围绕“大健康”主题,合理开发利用北盘江大峡谷、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行动,真正水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在深化改革上精准发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生态水城”建设的关键一招,以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明晰产权和依法流转为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盘活国有资产和增强投融资能力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改革动力、改革成果、改革经利推动“生态水城”转型升级。
在开放创新上精准发力。坚持以开放创新凝聚“生态水城”建设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标准产房、企业等对外开放的主体作用,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程度的对外开放体系,广泛利用外力推进“生态水城”建设。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主体,着力推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利用创新手段推动“生态水城”建设。
在典型引路上精准发力。坚持典型引路、抓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分门类、分层次、分批次精心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形成“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示范效应。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抓好典型示范打造的基础上,着力在整体推进上狠下功夫,通过示范点的带动和引领,实现“生态水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坚守底线上精准发力。着力强化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结合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优化生态第一路径,落实维稳第一责任,强化安全第一保障,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发展底线、生态底线、维稳底线、安全底线“四条底线”一起规划、一起落实,进一步筑牢转型发展的基础,全力推进“生态水城”建设。
在发动群众上精准发力。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贯穿于“生态水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积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生态水城”建设的行动中来,形成全县上下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水城”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