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肖远平 王伟杰
海龙屯文化符号的塑造需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提升,必须做好海龙屯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工作,使海龙屯获得重生,成为贵州乃至中国的又一个文化符号。
海龙屯申遗成功,将使这座矗立于群山之巅的神秘古堡要塞在废弃400年后迎来新生。如何塑造海龙屯文化符号,处理好其保护与利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复杂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公众关注的重点,更是未来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随着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较多的人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文化价值。以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已箭在弦上。这也是世界范围内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的必然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后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跃升为世界大家园的共同财产。然而,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追求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必然面临着众多威胁。
一是容易陷入“文化内核定位不清”的漩涡。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典型象征的海龙屯,自然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也涵盖着多方面的文化精神。杨氏统领的播州之地,自唐至明一直是中央王朝与“苗蛮”、“倮夷”、“僚人”互动的最前沿,各族群其实早已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在海龙屯未来的利用中,如何定位其核心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应避免将其“单纯看做是物质遗产而忽视其精神层面的扩充”。海龙屯遗产的光环体现在其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宫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物质层面的雄伟壮观、灿烂巍峨、巧夺天工,从而产生海龙屯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实体的错觉。实质上,任何一处文化遗产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相比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海龙屯其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象征更耐人寻味,更是我国古代西南人民勤劳、智慧、和谐、富有、坚毅的象征。因此在海龙屯的利用中,不能忽视对其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宣扬。
三是容易产生“重申报轻管理”和“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则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味地开发,追求经济利益,容易使文化资源成为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将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一味地保护,过分强调文化遗产的唯一性与不可再生性,则不利于文化资源本身的传承和发展,真正的资源应该为世人瞻仰和欣赏,而不能在角落里腐化变质,使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锁在深闺人未识”。“重申报轻管理”是“重开发轻保护的延伸”,妥善的保护和完善的管理是海龙屯获得新生的必要条件。
四是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假文化之名而行经济之实”。此种做法忽视了遗产自身的巨大文化价值,其目的是片面地发展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没有提出具体的文化资源保护及发展的具体做法。反之,文化遗产却成为一个获取经济利益的幌子,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牌效应”则成为其产业发展最好的广告宣传口号,成为其攫取经济利益的附庸和工具。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其损害的不仅是地方的经济利益,更损害了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
五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获取不能统一。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当是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中追求的目标。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上就谈到,“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那么,围绕文化遗产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同样是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文化活动,并且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六是“是否能够与其他文化相融相生”值得思考。遵义至少汇集了历史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和土司文化等多彩灿烂文化,作为代表土司文化的海龙屯,应借助申遗成功之后的强势文化品牌效应,在多元文化中找准契合点并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在贵州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海龙屯文化符号的塑造需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提升,必须做好海龙屯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工作,使海龙屯获得重生,成为贵州乃至中国的又一个文化符号。
一是坚持多元文化并存,将海龙屯土司文化打造成为与红色文化、酒文化等文化齐名的文化代表。遵义是贵州文化重要的汇集地之一,既有名垂千古的红色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更有悠久的夜郎文化,每一个都是声名远扬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海龙屯申遗成功后,遵义和贵州又多了一张文化名片,海龙屯象征着土司文化却又彰显着民族文化。因而,在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借申遗成功的品牌效应,坚持多元文化并存,加强海龙屯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与众不同的文化名片将成为可能。
二是加强海龙屯自身的文化定位,并提炼其核心文化精神。政府和学术界应尽快讨论分析海龙屯文化的源流与文化内涵,代表的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虽然目前较多学者都认同海龙屯是民族文化,也是土司文化的一部分,但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尚不明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不明朗。这种文化定位既要符合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历史源流,更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来看,定位为“勤劳勇敢、智慧豁达、团结和谐、追求和平”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三是注重对其精神层面文化的挖掘整理,真正形成完备的海龙屯文化体系。目前,由于长时期内贵州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海龙屯遗址在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的同时,外界对其文化鲜有了解。申遗成功后,海龙屯的知名度大为提升,但公众对其了解也仅仅限于土司文化载体这个层面,而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那么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大力挖掘并整理海龙屯文化资源,尤其是厚重的精神文化资源,从而构建海龙屯文化体系,对提升海龙屯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重要作用。如海龙屯土司文化中的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拉网式的搜集整理,构建海龙屯地区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文化资源在内的海龙屯文化体系必将大有收获。
四是加快海龙屯周边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申报步伐,便于形成以海龙屯为中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形式,整体性保护愈来愈成为一种维护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保持区域文化本真性的保护方式。同样,海龙屯作为一个仍然存在的活态的文化空间,与周边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生活人群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保护和利用海龙屯遗产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周边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步伐,加大申报力度,使海龙屯的生态区域成为汇集各类遗产的聚集地,从而便于政府进行整体性保护,并形成板块式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是保护与利用并重,并加强后期管理开发,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海龙屯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遗址的完整和原生态面貌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海龙屯的利用进程也将逐步加快。那么在利用开发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开发过快”、“市场化程度过高”、“超出旅游承载量”等问题,因而必须采取保护性开发等手段,一方面不能一味地保护,另一方面又不能开发过甚,因此要加强在申遗成功之后的管理工作,避免“文化遗产列入濒危文化遗产现象”的出现。
(肖远平系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王伟杰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