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进》坚持一如既往的办刊宗旨,以当前的重点、热点问题为主线,既注重宏大纪事和论述,也在某个领域以某个角度切入,宏观把握和具体深入都做得不错。尤其是每期的“专题策划”,里面的文章都不错(很难比较哪一篇更突出一些),请权威人士论述分析,不回避矛盾,直抒己见,看问题鞭辟入里。尽管有的见解本人不甚同意,但也是严肃对待问题、讨论问题,给人以重大启发,引人深思。后面的史料、史识、史论严肃、认真、活泼,读来饶有兴味。总结起来,可以用下面的话概括:沿着中国的历史轨迹,溯往论今;放眼全球风云变幻,指点津要;对党政军中高层感兴趣的话题,表达独到见解;对历史上普遍感兴趣的事件,拨开迷雾。
但与丰富的内容相比,总的美术设计过于简陋,装订太差。建议把封面封底搞结实,搞漂亮,既吸引人,又能便于保存;既赏心悦目,也不过于豪华。
新的一年里,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办刊宗旨,敢讲话、讲真话,围绕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政协的角度,给党和政府提出深思熟虑、积极大胆、富有创见的意见和建议。(2014年12月14日)
喜阅2014年贵刊,深感这是一份以读者为本,集百家之长,博采精华,大气权威,有新意、有深度、有品位,通过历史资料和档案向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真实,接地气的精品刊物。
贵刊贴近读者,贴近社会,通过“专题策划”“焦点关注”“公众话题”“人物春秋”“文化广角”“四海之内”“舟边絮語”等栏目,坚持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践行“中国梦”。从政治到文化、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让读者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给人启迪和力量。贵刊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与刊物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容、版面、栏目、布局、构思、图文上都能体现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的统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
希望贵刊今后多刊登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和鲜为人知的中国革命史实,并建议组织文章揭露“文革”带来的灾难,用事实和数据驳斥近年来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宣传“文革”的好处。(2014年12月12日)
贵刊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期收到后我都会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我曾在汕头市人大杏园诗社编的《杏园诗词》上赋诗一首,特赠与贵刊:
赞《同舟共进》期刊
指点风云拨雾霾,舆情时势系襟怀。
扬帆合力乘风进,谠论争鸣破浪开。
公正客观孚众望,求真务实细心裁。
期期精粹堪骋目,更喜提前发送来。
(2014年12月1日)
贵刊2014年11期所刊《韩愈贬潮州》一文提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大盛。”可能在知识上有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东汉永平年间”,具体年份有永平三年、永平七年、永平十年三种说法,现在还无法精准考证,但佛教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是有确凿史料根据的。笔者所读佛教史及高僧大德的著述,谈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均采用“东汉永平年间”之说,比如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周绍贤的《佛学概论》、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等,其中周绍贤的《佛学概论》还对这一问题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查阅一下。总之,就我所阅读佛学著作所及,从未见“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之说,因此,我怀疑作者是记错了,遂冒昧指出。但《韩愈贬潮州》一文甚好,一点小笔误自是瑕不掩瑜。(2014年11月6日)
新年总是让人有新的祈盼。《同舟共进》2015年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新的惊喜呢?展读第1期,我以为是满载着文化与文明的主题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如今,旅游已成为国人节假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发展迅猛,一方面惹人非议。如何看待“中国式旅游”,已成为举世关注的问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人们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旅游问题,恰恰是国人参与其中且不断感知,但缺乏真正理解的现实问题。《同舟共进》新年推出的首个专题策划《“景观社会”:旅行的非议》,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探讨,很有认识价值。
朱大可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国内旅游业的突出弊端,首先是其“反文化”,只顾“圈地收门票”,无德、无诚信、无关怀,同时还存在文化畸形等弊端,需要大力改进,提供更多的优秀产品。维舟认为,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现代旅游实在是一种新事物和新体验。面对太新、太快的体验,存在着“文化滞后”的反应,即人们的行为习惯往往跟不上外部的发展,仍保留着过去的习惯,这正是导致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国内舆论尤其是国际舆论的批评提醒人们:“有人在注视着你”,游客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文明旅行。
周泽雄认为,“长假旅游”热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产业规划与经济图谋,未能很好体现公民的休闲权利,旅游不应成为国家“假日经济”和“拉动内需”的牺牲品。陈四益以其一贯的行文风格表达了对旅游的忧虑,阐释旅游的内涵“与其说在经济,不如说更在于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竭泽而渔地吃资源饭的人太多,而懂得保护与持续利用资源的人太少”,必须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
“题记”说得好:“旅游是不同文明间的交融和对话,旅游的灵魂是关乎文化的体验,旅游业的竞争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景观中国’的轰轰烈烈中,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个国家最能够说服世界的,还是它的文化与文明。”
强调文化与文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专题策划中,也体现在文史文章中。金振林《毛泽东诗词唱红黄公略》叙述黄公略的生平事迹,彰显出一代青年革命将领的风采,其忠勇谋略,令人景仰。李志毓《汪精卫的最后生涯》叙写汪精卫从1938年底脱离重庆到1944年底客死东瀛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一个革命元老叛变为通敌汉奸的人生悲剧,令人感叹。谌旭彬《戴笠与军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发掘历史材料,叙述抗战后期(1941-1944)戴笠与军统在沦陷区开展“经济作战”——“物资抢购”的具体情形,丰富了对戴笠与军统的认识。贺越明《从抗战之“惨胜”谈起》有利于警醒世人牢记抗日战争之艰苦卓绝,纠正“抗战神剧”之误导作用。毕星星《〈三上桃峰〉事件查处纪实》呈现了“文革”末期的文艺领域,动辄上纲上线开展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的血雨腥风以及主创人员的抗争与坚守,字里行间的文化反思,意味深长。李乔的《世相谈屑》涉及现实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文白相间,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当然,这一期刊物也没有忘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袁刚认为,干部体制改革不彻底使冗官贪官有机可乘,裁员除冗有利于公务员加薪。王希恩对民族问题这一必须破解的难题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民族问题中的发展差距、利益矛盾、散居化与城镇化、不良民族情绪的对撞等,值得高度关注。陈季冰《中美关系:“利益攸关方”的背后》对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作了深入解读,提出中国与西方相互理解但不必认同,中国要以“确定的”发展战略与价值追求应对国际社会的“不确定”认知。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必须在美国的追随者与挑战者之间寻找到第三条道路,美国必须在“非友即敌”的传统二分法之外找到一条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大国和睦共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