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媒介融合背景下藏文报刊发展的三种趋向
何 平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新时期下,新媒介层出不穷,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普遍的传统媒体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藏文报刊媒体由于先天性的不足,更加导致了传播力的弱化。如何面对危机和机遇,走出自身的生存之道,本文结合当前业界所做的一些探索,试着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藏文报刊;新媒体;媒介融合;民族新闻
我们通过梳理藏文报刊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是20世纪初近代报业兴起中的《藏文白话报》《新青海》《西康新闻》《西康国民日报》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西藏日报》《青海藏文报》《甘孜报》《阿坝报》《甘南报》。从1907年第一份藏文报刊《西藏白话报》开始诞生起,藏文报刊在历史当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维护国家统一、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信息沟通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时它的发展也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高度分散,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受众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在新时期,藏文报刊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主导,缺乏市场活力。藏文报刊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产物,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市场化运作。除一般订阅外,大多数以赠阅的方式。读者主要为上层统战人士、国家工作人员、农牧民、寺院僧尼、各级学校师生和藏学研究人员。使得报刊缺乏忠诚的读者受众。传播内容突出维护民族团结主题,注重政策法令、政治教化功能。基本不刊登广告,管理机制僵化。如果不是国家大量的投入,藏文报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传统媒体衰退与新媒体带来的冲击。面对新的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媒体受到严重挑战,报纸和广播电视都逐渐出现受众下滑的趋势,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当前业界着重讨论的问题。藏文报刊也不例外,本身就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夹击下艰难生存,媒介多元化的趋势倒逼传统媒体实现转型。
(3)受众萎缩、人才缺乏。藏文报刊的发行地区,主要是在城市地区。在其他偏远农牧区,报刊难以及时送达。由于这些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有些藏族群众只会说藏语不会写藏文,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藏文报刊传播范围。藏文报刊传播发行的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落后、交通不便,一些报社单位严重缺乏懂藏汉双语的专业型人才。
从报纸本身来看,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一是传播对象存在盲目性,导致传播的无效性。信息庞杂,考虑到多方受众,必定导致信息内容追求全而不精,泛而不专。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是特定而又广泛的,对专业化的知识解读渴求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随着新的媒介不断地出现,报纸这一媒介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它曾经的主流地位空间将受到不断地挤压,从而走上革新之路。
根据媒介的特性和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报业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服务发展趋势的三个特点:“细、全、新”即精细化的信息服务、全景式的海量资讯、新形式的多方应用。藏文报刊也可以借鉴或者已经正在朝着这三条道路上前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报转刊:受众细分,阅读分层,精细化的信息服务。在过去信息贫乏的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形成了大众报业的繁荣,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一方面负责采集新闻;一方面作为把关人还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内容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渠道多样,不再主要依赖报纸,更偏向于从门户网站和电子移动终端设备来了解外界动态和接受新的思想。报纸出刊较慢,信息频率跟不上受众的需要,似乎也开始成了碎片化信息的集合地,缺乏更多的广度和深度。故在未来,藏文报刊的发展方向也许会朝着受众细分的方式呈现。例如,优秀常规的报纸专栏会形成有特色的定期刊物,它制作精美、用纸精良、提供专业的资讯,它极有可能出现在酒店、机场、咖啡厅等地。订购的读者在品味的不仅是因它是一份某一领域里文化的积淀下有价值的读物,更是阅读杂志也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2)由报转网:打造大型藏文门户型网站和多样的信息分类网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新闻事业不能很好地根植于商业土壤,发挥经济活动中信息交换器的传播媒介作用,搭建协调各方利益平台,那么新闻事业就将会脱离群众基础性,失去活力和黏性,从而缺乏真正舆论引导力。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已有665个乡镇通光缆,乡镇通光缆率达97.5%,全区光缆长度达到7.48万公里。截至2014年,西藏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2.7万户,普及率为67.5%。近七成西藏人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分子。这充分说明,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西藏的互联网用户潜力是巨大的。目前网络藏文媒体主要有中国西藏网、西藏在线、中国西藏新闻网等等,但是这些网站除了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并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没有经营任务,网络经济还没形成。藏文报刊媒体应该率先打通网络采编方式,利用新技术实现信息采集。2013年5月,云南首个藏文网站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藏文网开通,该网站由迪庆日报社主建,在全国藏区率先采用国际编码标准,突破图文技术处理难关,实现了藏文网站、数字报、藏文报采编平台全媒体一体化。同时,藏文媒体可以利用打造门户网站的优势来发展门户的商业经济,走出盈利的新模式。在全国各地,各种##热线网、##在线、##信息港,本地化的信息分类服务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西藏的藏文媒体,更加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出相似的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商务工程,助推西藏经济发展。
(3)由报转新:全媒体、新媒体、跟踪新时代的新技术。新媒体一直以来是一个热词,尚无明确定义,一种媒介的出现其本身就包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当前各地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全媒体等账号,藏文报刊的也正在大步朝着这个方向在前进。2015年3月,西藏日报社开通了“藏文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每天一期,以通俗的语言,快捷的发布,权威的新闻资讯充分挖掘西藏生态人文情况,传播西藏文化。西藏传媒集团更是加紧全媒体建设步伐,分别开通了“快搜西藏”客户端、建设网群藏文门户网站、西藏商报微博和微信、西藏手机报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报纸媒体如此,西藏电视台也在新形势下成立了全媒体中心,开设了“最心灵”、“扎西秀”、“西藏影视”等微信公众号,相关领导坦言,新时期新媒介不断出现,受众出现分化,不改革就是死一条。
需要指出的,藏文报刊的这三种转向并不是一个先后的变革过程,而是一个同时进行的叠加的过程。有人认为藏文报刊的转型会不利于藏族群众关于国家认同思想观念的构建,破坏藏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藏文报刊的式微会伤害藏族群众的感情。这些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藏文报刊的转型,是当前整个社会媒介传播形态发展变化的大潮流形成的趋势,并非个人意志或者集体推动的,它的出现顺应了传播形态变迁的规律,走向了更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道路。就传播内容来说,本质并没有改变,更多的是改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和方法上。新媒介新形势的运用,加强了对传播语言和叙述方式的要求,传播者要做的是如何在选题和策划上创新、在语言风格上贴近阅读者的口味、如何在传播范围上以优质的内容吸引有影响力的人群从而树立品牌影响力。对于国家认同的构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现在把关者巧妙构思和立意之间而非传统报刊僵硬的灌输和宣传。新的转型契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传统藏文报刊形态所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活力。细分受众、精准定位三种转型方式,有效地将政治宣传任务与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进行结合,为藏文报刊发展困境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藉尹.青海藏语媒介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青海社会科学,2014(2).
[2]玉珍.传统媒体藏语新闻传播的现状及发展[N].西藏日报,2015.
[3]张国华.发展中的藏文报纸[N].迪庆日报,2009.
[4]方延明.非均衡条件下的中国藏语媒体发展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
作者简介:何平,江西九江人,西藏民族大学2013级民族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G22116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