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型人物的报道——以重庆日报农村版人物版为例

2015-02-26 18:48:03重庆日报重庆40001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日报稿件

王. 翔(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浅谈典型人物的报道
——以重庆日报农村版人物版为例

王. 翔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们日常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报道,不仅让读者难以忘怀,还对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庆日报农村版从2010年起,专门开设了人物版,每周都会推出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挖掘发现出了众多“感动中国”、“感动重庆”人物,以及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殊荣的大批典型人物。本人作为重庆日报记者,长期参与农村版稿件采写。本文就以重庆日报农村版人物版为例,就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问题,从“典型人物的选取”、“如何把握好细节描写”、“创新报道形式”等三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典型人物的选取,需要具有时代特征

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何能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我认为,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稿件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条件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优秀典型。同时,特定环境和时间的限定,让典型人物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让读者能够形成共鸣,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莫不如此。正如我国著名记者郭梅尼所说:“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

因此,在典型人物的选取上,应优先考虑其是否符合时代特征,这也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具体的判断上,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初步挑选:一是可作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二是可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三是位于时代前沿,能够获得社会认同和共鸣的。四是既是崇高的精神象征,又是平凡的社会角色。

2013年11月,重庆日报农村版人物版稿件《与时间赛跑的母亲 姚厚芝:只想多为孩子留点什么》,该典型的选择就充分符合了以上典型人物选择的标准。

该文讲述的是农妇姚厚芝在身患重症的同时,与时间赛跑,拖着重病的身躯进行《清明上河图》刺绣,“想多为家中的孩子留点什么”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现出了伟大的“母爱”,也体现出了“坚忍不拔、无悔奉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一位偏远地区贫困家庭中的普通农妇,实实在在的来自我们身边,也让读者有了一个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该文见报后,典型宣传效果非常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姚厚芝的热潮,姚厚芝也被评为2013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二、把握好细节描写,是稿件成败的关键

一个典型人物报道,在真实的基础上,如何做到突出主题、让人“难以忘怀”,是其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稿件只是把典型人物的前前后后等情况,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那么,文章就没有了重点,只能让读者知道人物每一步所做的内容,且容易形成流水账,篇幅冗长,乏味而平淡。这也是典型人物稿件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握好细节描写,可以是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也可以是肖像、神态、服饰等的细节描写。其目的就是通过对细节的展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等,进而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010年重庆日报农村版刊发的稿件《山村教师赵世术:12年里 靠妻子背送坚守讲台》,文中就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只有多识几个字,多懂得一些道理,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才有希望”,“吃饭时梁言书总是先给丈夫把饭盛好、菜夹好后才自己端碗,遇到炖排骨、猪脚时,她总是仔细地将骨头上的瘦肉撕下来,放到丈夫碗里……”这些典型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赵世术的工作生活状况,但却巧妙生动的从侧面刻画出了赵世术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让这一个个画面能够长久定格在读者心中,起到了较好地典型宣传效果,赵世术也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三、创新报道形式,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在变化,精炼的文字以及鲜明的图片成为了许多人的阅读的主要方式。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如何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报道形式,从目前来看,图文并茂、新颖的版面设计、全媒体播报是三个较为有效地提高传播效果的方式。

首先,要做到图文并茂。从原有报道来看,图文组合的成功宣传案例数量远远大于单独的文字宣传,因此,如果要想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图片必不可少。通过优秀图片的展示,形成视觉冲击,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其次,通过核心提示、感言、资料小链接、记者手记、图片群等各类栏目的组合设计,达到了简单易读的效果,让读者可以清晰地判断稿件的内容和价值,进而实现深度阅读,扩大传播效益。

第三,全媒体传播。在纸媒发布的同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布,让读者受众覆盖面更广。

2011年5月11日的《“开县武训”潘光权》,报道了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四十多年如一日,关爱帮助自己的学生,真切践行“雷锋精神”故事。该稿就采用了核心提示、大幅图片、图片组合、资料链接等方式进行展示,并通过纸媒、网站等进行同步播报,形成了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后来,潘光权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作者简介:王翔,重庆日报记者。

中图分类号:GG2211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3355--0011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日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新闻传播(2022年17期)2022-11-22 09:45:56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6期)2019-10-14 00:59:20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传媒评论(2018年1期)2018-03-22 01:24:29
灵感日报
37°女人(2016年12期)2016-12-09 17:32:36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灵感日报
37°女人(2016年12期)2016-02-07 03:34:47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