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启
(山东省莒南县相沟中心小学 山东莒南 276625)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卢兆启
(山东省莒南县相沟中心小学 山东莒南 276625)
小学科学课是对儿童进行知识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随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新课标里把实验教学定位在“培养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实验能力。”我们要注重试验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实验的角色的转变,在科学课中,一个实验教学可能只是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如果条件不够,可以通过演示或者图片讲解取而代之。让科学课的实验在课堂中唱主角,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着做研究的过程,形成着最初的科学态度。应注意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教师已经“降级”成为和学生一起探究科学的伙伴了。那么,要注重实验教学,使我们的孩子能成为新课标所倡导理念下的小科学家,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广泛的,遇到问题总爱追根求源一问到底,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首先得激发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我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让学生动起来,亲自试验。学生小求知欲高,好奇心重,不论什么都想自己动手去做,亲身经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儿童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直接感知,从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静电》时,我问“有哪些方法使一把塑料尺吸引纸屑、鸡毛等呢?”学生动手实验后,得出一些书上没有的方法,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不用摩擦也可以吸纸屑,他一边说着一边把直尺藏在内衣里,几分钟后拿出来靠近纸屑,果然和他说得一样。其他学生被他的方法吸引,纷纷去做去探究,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到了顶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在实验中,以“境”激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启迪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热爱,激起探索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烧杯里装上水加热,产生水蒸气上升,这时上面放上一个玻璃片,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就在上面凝成许多小水珠,越聚越多最后变成大水珠落下来,这就是雨的形成。学生经历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容易归纳出雨的成因,达到预期的效果。3、在实验中,以“奇”激趣。特别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若能设计一些奇妙的、学生前所未见的实验进行直观演示,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热胀冷缩)时,我设计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凉水的烧瓶里滴入几滴红墨水,瓶口塞上带玻璃细管的橡皮瓶塞,玻璃细管直接插到瓶底,用热水浇到烧瓶上,烧瓶里的水就会从玻璃细管喷出,就像人造“喷泉”一样。学生看了演示实验之后,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情绪特别高涨,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其次和学生到野外观察。例如教学《养蝌蚪》一课时,就领这学生到野外捞了小蝌蚪,再课堂上细心观察,这样学生总是干劲十足,兴趣盎然。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师要精心指导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养成探究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电珠》一课,将学生分组,先把材料发给他们,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小电珠发光的方法。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小电珠发光后,高兴得跳起来。这时就指导学生把连接的方法,用小电珠、电池模型卡片在图形板上摆出来,用绘图笔画出电线展示给大家看,这时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小电珠发光的第二种、第三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团结合作,主动发言。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首先通过自主参与、体验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大胆地多角度地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首先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材料,毛皮、丝绸、玻璃橡胶棒、塑料尺、梳子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各种材料互相摩擦,先是用摩擦后的玻璃棒、橡胶棒等去吸引小纸屑,看到纸屑被吸引起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氖泡去接触摩擦后的玻璃棒、橡胶棒,发现氖泡发光,这说明了摩擦后的物体带电。通过集体讨论研究,终于探究出一条比较抽象的而又难懂的科学道理:“电有两种,一种叫正电,一种叫负电,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其次学生展开实验研究时,引导学生潜心于实验观察之中,不浮躁不流于形式。科学实验最忌不恰当的比赛,学生会因为争强好胜而忽略了实验中转瞬即逝的现象,这会使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我在执教《食盐哪里了》时,学生在做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中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轻易下结论。许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面粉出现了沉淀,这是不溶解的一个特征。这时候,我问他们“现在能下结论了吗?”。学生纷纷表示还不能,这杯混合物的上半部分不能确定,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混合物过滤,才能确定才能得出结论。学生的心能静下来,对科学实验来说非常重要,吵闹、没有意义的比快只会使他们越来越浮躁。在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变化的实验中,我同时播放了一段音乐。学生一边欣赏着高在杯中划出一道道美妙的弧线,一边沉浸在动听的音乐中,这时候他们的心也是浸润在科学课所特有的悬思、想象的乐趣中的。
实践证明,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实验这一环节,巧妙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创造条件,适时点拨、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一种创新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