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

2015-02-26 23:44罗昊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花垣县苗家苗族

罗昊

(花垣县猫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湖南花垣 416400)

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

罗昊

(花垣县猫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湖南花垣 416400)

一、花垣县的地理环境及苗剧的形成

1.地理环境

花垣县位于湖南西部边境,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中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东南界吉首市,东北连保靖县,南靠凤凰县,西邻四川秀山县和贵州松桃县。主要以苗族为主的少部分汉族和土家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数75%左右。

2.苗剧的形成

花垣这个边区小县是苗家人聚居地之一。苗家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受着土司制度的压迫,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新中国成立之后,苗家人当家作主后,在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同时,各种民间文化也不落后,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于1953年,花垣县文化馆在麻栗场乡建立了沙科中心俱乐部,并随之成立了文化站,将熟悉苗族文艺的苗族教师石成鉴调到文化站工作。石成鉴了解苗家人喜爱看戏,但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戏,受到汉族戏曲的启发,便萌生了创立苗剧的愿望。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与宣传下,石成鉴与石成业等艺人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用苗语演唱的戏剧《团结灭妖》,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在麻栗场首次演出。《团结灭妖》运用本民族语言与素材,受到苗族群众的欢迎,标志着苗剧的诞生。苗剧诞生后,迅速在花垣县苗区内流行开来并受到苗族人民的喜爱。

二、苗剧的基本艺术特点

(一).声腔特点

苗剧的声腔系统主要用的是传统苗歌为唱腔。这种唱腔从花垣苗剧诞生起一直延用至今,这种唱腔简便易懂,受到群众的喜爱。传统苗歌分高腔(松唔)与平腔(松沙)两大类。

1.高腔常用于剧中喜悦情节的抒情、高亢激情的情绪。高腔音调高亢,抒情优美,多为五八度音程上下跳进;流行于花垣、保靖、吉首一带最为流行。

2.平腔则在湘西地区普遍流行,同时也是苗剧的主要常用唱腔。平腔叙事性很强,音域较窄,跳动性不大,节奏可松可紧,速度可快可慢,适应性强并用途广泛。然平腔按形式分又可以多为十多种。

(二)曲调特点

苗剧的曲调大都是由苗歌、苗族舞蹈、及民间民歌等为基本调,再进行基本调的联接和节奏变化相结合,这样新调就诞生了。而这种创作出来的新调有不同节奏层次的变化。这种基本调用原来的基本调表现人物音乐形象,用节奏去体现人物的情绪,也可以说这新调是含有曲调连接与节奏变化综合体的意味。在苗剧的后期大多采用这种新调,因为这种新调更具特色,属于苗剧中最有生命力的新风格。

(三)内容与语言特点

1.苗剧的内容

苗族是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剧作家们,运用智慧,充分利用这文化宝库,创作出了各种题材的优秀剧目。如在历史剧目可以看到苗族英雄形象,体现着苗族人对本民族英雄的崇拜之情。同时,也能体现苗族人对追求自由,平和、幸福的渴望及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在人物塑造中,体现了民族性格的多样特质。

2.苗剧的语言

在苗剧中有两种舞台语言。一是苗语,而苗语比较口语化,具有地方特色。如:三富那个杂种当真心坏!鸡都没叫,他就紧逗,鸡刚叫,他就催我们起床,只想快做成他的工夫,不管我们得瞌睡不得瞌睡,我们白天苦到夜里,夜里苦到白天。

二是汉语。多采用汉族剧种演出形式。又在用汉语的同时,又夹杂这当地方言。例:“嘎婆、嘎公”指的是外婆外公、“佬佬”指的是小孩、“了啦”指的是哎哟。以苗语与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增加了舞台效果,更加增添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

(四)表演特点

苗剧的舞台表演的程式到至今为止没有固定的,大多都是根据剧目的需要,来确定表演的程式。其中动作的来源有:

1.从苗族生活中,直接吸收。如唱歌,走路、站立等。苗族妇女在走路时,有摆手,扭腰,但是区别于汉族,具有一定得特色。

2.从苗族巫师祭祀的动作中提炼。如在作法师时的甩边手。在同边手的基础上加矮步提炼出一些反面人物的动作。

3.从苗族舞蹈的动作中提炼发展。如苗族鼓舞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大摆手(双手上摆)的动作。4、借鉴,吸取汉族戏曲的程式表演。如有的直接运用戏曲中的亮相,抱拳等动作。又如有的相互融合。如汉剧中抹黑走路动作。从上述中,可以看出,苗剧的动作与表演大多来源于苗家人的生活。

(五)服饰、道具特点

1.服装

苗剧中的服装不分行当,以现代苗服为基础,加以改进。

女装有青、蓝、白三种颜色,衣服为大腰、大袖口、大摆无衣领、袖口、胸前均有苗族彩色图案纹样作花边。裤子宽大、裤脚边有绣花、布料为缎子或土布、灯草绒等。男装,借用汉族的长袍、马褂来代替。专业剧团的戏衣,在上述服装样式的基础上改进。男装则是对口襟,在肩部等有镶边或者用简单的图样的花边。在苗剧中英雄人物或是领袖人物或总爷的服装大多是比较华丽的袍褂、披风等。

2.饰品

头帕:头帕分青、花、白三色。花垣一带大多是包帕整齐,叠成梯形,前薄后多,后微翘,头帕往后隆起。这是女式头帕的包法。女性的发型是扎一根辫盘起。然后用有头帕包起。男式头帕的形状为“人”字形。首饰:苗族男妇均用首饰,造型精美,种类多样。在剧中常用的有项圈、耳环、戒指、牙签等。首饰的饰品做得夸张。

3.道具

苗剧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一些道具。如:勾勾刀、牛角灯、背篓、竹酒杯等。这些道具都是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服装、道具都是苗家人特有的,都来源于苗家人的生活,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三、花垣县苗剧的传承与保护

自苗剧诞生以来,湖南省有6个县,12乡镇有业余的苗剧演出,能盛演不衰的,就剩下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与吉卫镇古牛村两个苗剧团。但是,到这个经济发达的时代,它们也剩下一块招牌罢了,已经很少创作剧目与演出并退出了它原有的舞台。事实证明,苗剧已经牌濒临失传的状况。笔者就针对此上述的问题,提一些解决方案。

(一)政府方面:政府是相关活动的一切基础,并同时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法,所以一些政府手段是必须。手段有以下几点:

1.建立相关机构。引起人们的注意;2.政府拔款给相关机构,让他们对湘西艺术的进行普查统计。3.相关的机构出台相关的律法,实行法律保护。4.建立重点文化村,并对文化村进行文化培养与保护。5.对剧种的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并成立相关的艺术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去学习,了解苗剧。为下一代传承人做好充分准备。

(二)民间与当地方面:

1.本地艺人与专家一起走访、调查、整理资料,并出版相关的成果,建立资料档案。2、相关工作人员搜集整理,并做成图文,影像资料,建立网络档案,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大力宣传。3、县文化局经常性上演一些剧目,经常演出,让已经丢弃苗剧的艺人,重新找回它们。

四、结语

通过对花垣苗剧声腔、语言等特点的分析,了解到花垣苗剧是一种新兴的剧种,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是苗家人自己的戏,是苗家人的智慧结晶。因此,苗剧才会成为苗族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关心苗剧,让人们再次看见它的光彩,再一次的成为一个新的焦点,使它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猜你喜欢
花垣县苗家苗族
搜城
花垣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问题探讨
苗家米酒香
苗家姑娘去走坡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