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发展与新型传播方式构建的冷思考

2015-02-26 11:34:5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人际交流微信

张 媛 崔 萍 李 祥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微信”的发展与新型传播方式构建的冷思考

张 媛 崔 萍 李 祥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人际传播得到不断的发展。作为一款兼具通信、社交功能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凭借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微信用户飞速增长、新功能的不断研发,其功能特点和传播模式愈发清晰。微信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新途径,创造了新的网络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微信;强关系;自我呈现

21世纪大众传播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模式,而人际传播经常则被人们所忽略,其作用也被低估。但人际传播却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巨大的传播作用。微信作为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平台,因其特定的媒介性质和传播模式,成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获取各种新信息的又一主要渠道。这一现象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主导模式下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与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随着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新型的人际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地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交往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微信这一新型传播平台地发展,使人们的交际圈不断地扩大,在与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会,并且能够更加快捷地联系到老同学或者老朋友。这一现象使大众传播时代的人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像是“人际立交桥”的新时代,使人们在彼此联系的时候达到了无缝的结合。

二、微信实现大众传播向个人传播的转化

微信用户通过与好友进行实时交流或者发朋友圈状态来获得情感交流、信息共享以及娱乐消遣。同时,微信主体也可以获得某种情感上的慰藉,也就是所谓的“刷存在感”或者是以微信使用者为中心,对关系外层的不定向人群进行发散式地信息传播。[1]

(一)人际传播中微信关系空间的构建

微信在不断发展与革新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各种社交功能,搭建了一个以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的庞杂社交网络,这也使微信成为人际传播的一个新标杆。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平台,微信能完全的达到信息的订阅、交流和分享,而且在微信的传播空间内,既有人际传播,也有大众传播,还不乏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关系空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里,为微信的成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微信也实现了构建更高层次、平民化和去中心化的用户交流需求。随着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发展,其对微信平台地走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对1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有将近93%的人是因为朋友推荐或是看到朋友在玩而开始主动接触、注册并使用微信的。有3%的人是因为高搜索和下载量开始使用的。1%的人是因为工作需要而开始使用的,3%的人是因为广告而了解并开始使用微信。通过调查研究和整体概括,人际传播对微信平台地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个结果在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大众传媒时代里,显然有了新的意义。

(二)微信对人际传播的反作用——构建新的人际传播方式

在微信和人际传播相互作用和发展中,微信也对人际传播进行着新型建构。人们对于人际传播不再是以前的忽视,而是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而且在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中,对人际传播的新视角也在日益凸显。但是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者们提出的“人际僵尸关系”,这种现象是人们通过人际传播而相互沟通,经过短暂的沟通后,两者的关系降到冷冰状态,直到最后无话可说。因此,微信对人际传播的新型建构不仅有正面影响,同时也有负面的作用。[2]

三、从人际传播视角对“微信热”的冷思考

微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关于微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微信平台成为新型网络犯罪的滋生地。网友戏称微信为男女之间的“约炮神器”。以上种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微信时代,人际传播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3]

(一)微信导致人际传播的异化

(1)微信人际传播引发部分人群的性格分裂和交流障碍。性格分裂是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中,受不同且相互矛盾对立的性格所控制,表现出不同或是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往往在网络上呈现出与平时完全相反的一面。与微博、博客和论坛相比,微信圈里的陌生人比较少,大都是认识或是熟识的人,为了保持自己在朋友或同事心目中的形象,大部分人在微信中都表现的有所收敛,不会做一些比较出格的事。但是,他们会以在朋友圈中大量的晒图、发状态以及在群聊中不断地说话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中,这些在微信里异常活跃的人却找不到想象中的存在感,由此引发的巨大的挫败感会导致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加无法适应,沉默寡言成为他们在现实中隐藏挫败感的最佳手段。长此以往,微信成为这部分人寻求归属感和存在感的唯一途径。长时间的依赖,将会导致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巨大地下降,进而产生交流障碍。

(2)沉迷于微信聊天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缺乏。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得到了中外很多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人们的感情。但是,在对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深层次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趋于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感却越来越强。原来的朋友聚会应该是大家在一起聊天倾诉,现在已经被低头聊微信或是发朋友圈所取代,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的聚会非常普遍。微信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微信群聊热火朝天,但是现实中人们直接交流却大大减少。刷微信成为很多人早晨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这种对虚拟微信世界地沉迷会导致现实人际交流的缺乏,甚至会影响到家人、朋友和伴侣之间的关系。

(3)微信引发了道德焦虑,同质性内容导致信息麻木。微信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负面影响。你可以通过微信新功能找到失联多年的同学或寻找新的朋友,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这些功能使我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功能也将我们置于险境。微信诈骗,使微信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微信骗色甚至引发命案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2013年12月28日的《今日说法》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叫李良的男子为骗取高额保险赔偿,利用微信“摇一摇”锁定了受害人廖红霞,二人闪婚后,李良为妻子买了高达450万的人身意外保险。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谋划,让自己的朋友周九伟以婚外情骗取廖红霞的信任并在深夜约会时将其残忍杀害,并伪造廖红霞溺亡的假象。虽然在故事的结尾李良和周九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廖红霞的生命却无法挽回。这场源自于微信“摇一摇”的祸事结束了廖红霞年轻的生命。微信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微信在形式上模拟现场交流,聊天双方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对话,但这种看似等同于现场人际交流的方式却与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流相去甚远。传播双方在表面上对彼此都毫无隐瞒,双方都可以看到彼此所处的环境、身边的人。而实际上微信给人的这种表面真实感却成为许多犯罪分子利用的对象;微信也成为造谣者和传谣者的舞台,大量的微信谣言充斥在朋友圈当中。这些现象都导致了现实中人与人的信任危机,影响之大值得我们深思。

(二)如何减少异化现象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噪音

(1)加强对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对微信的使用应该给予更多正面引导,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来减少年轻人对微信的依赖。学校应多鼓励年轻人举办各种活动以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以此来减少人们在现实交流中的障碍。

(2) 强化微信人际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其便利性,微信成为很多犯罪分子的目标。媒体和政府有义务为大众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传播环境,净化网络传播。因此,媒体和政府应当对大众进行网络传播思想道德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家在微信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修养。例如,拍一些公益的广告片,教育大众适时、合理地使用微信这一工具。

(3)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仅凭道德教育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与道德相辅助的有力手段就是法律的约束。我国网络立法不健全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加强立法,完善现有法律条文,才能更加有效地规范网络中的行为,才能给那些想利用网络来达到非法目的人以警示。这样才能够降低网络交流不确定性,制定良好的微信传播空间,遏制人际传播的继续异化。

G206.2

A

1674-8883(2015)22-0181-01

猜你喜欢
人际交流微信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