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金星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90)
互联网+时代对提高高校学报影响力的思考
桂金星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9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业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针对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对科技期刊产业产生的冲击和挑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问题,从提高学术质量和扩大宣传两方面,分析了提高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高校学报;学报影响力;互联网;学术质量;数字化建设
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宗旨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不仅是其办刊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目标,也是其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既反映了所属高校科研学术的总体水平,也是学校办学水平以及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2]。
网络化和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传播知识、获取信息、阅读期刊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期刊的影响范围从与发行量直接相关逐渐演变到与互联网相关[3]。2015年出版业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出版”是重点推进内容,并获得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越来越显示出其发展的强劲势头[4]。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高校学报纸质印刷出版的单一局面,使得高校学报在整个编辑业务流程、内容编排体例、出版传播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当前数字出版、开放获取等新业态、新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已经与其数字化建设紧密相连。高校学报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对科技期刊产业产生的冲击和挑战,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以期刊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学报的办刊特色,多管齐下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平;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积极做好学报推广工作,扩大传播范围,服务学术交流[5]。
出版行业是内容产业,“互联网+”时代不论出版传播方式如何变革,仍是内容传播的介质和工具。高校学报的办刊思路仍然要牢牢抓住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这个核心要素。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评价指标,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越高,被读者引用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根本。
1.1坚持办刊特色,策划特色栏目
期刊的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期刊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其办刊宗旨、衡量其办刊水平的重要标准。期刊内容特色主要通过特色栏目来体现,学报编辑部通过策划、设置和精心培育特色栏目,以点带面地吸引相关优秀稿源,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扩大学报的知名度[6]。除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院校外,进入核心的高校学报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7]。而随着高校学报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学报的特色发展也成为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8]。
高校学报特色的确立应首先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依托本校资源,深入挖掘学科优势,体现行业、地域等特点,发挥本校教学科研的学术导向作用,促使校内外相关的优秀稿源得以汇聚。其次,学报还应加大和著名专家学者、其他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合作开展特色栏目工作,强化自身办刊特色,以此提升学报在科技界的影响力。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在坚持原有办刊特色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从新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办刊特色,利用互联网远程交互的特点,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做好品牌建设的延伸。
1.2加强作者队伍培育,吸收优质稿源
优质稿源是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保障,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学报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优质稿源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我国在国际三大检索期刊发表论文的绝大部分作者均来自高校,发表论文的数量占我国SCI、Ei和ISTP收录论文的80%以上[9],这说明高校不缺乏优秀的稿源。但遗憾的是,这些高水平论文大部分发表在国内外著名的专业期刊上,很少发表在高校学报上。对此,高校学报应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作者队伍的培育。通过网络加强和本校师生的互动沟通,减少本校的优质稿源外流。另外,还要主动向校内外征集高水平的论文,当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该期刊的作者时,这个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做好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者的培养措施,他们既是读者和利用者,又是潜在的优秀论文作者,学报编辑应积极帮助他们了解学报的相关动态,提高投稿的学术水平,在指导的同时也为学报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10]。
其二,与校内优秀论文作者、一线科研人员、中青年科研骨干及其所在团队保持联系,持续关注其科研动态,适时约稿组稿,增加对校内重点、重大项目课题研究成果系列的报道[11]。
其三,积极了解学报编委、审稿专家近期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加强联络、为刊发提供便利等措施,争取刊发其课题项目产出的最新成果,或凭借其知名度获得其课题项目相关的优秀论文。
其四,加强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组稿约稿。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途径,积极向外单位科研人员介绍本刊的特色和优势,面向专家学者加强交流,邀请其为本刊审稿,并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再逐步邀请其为本刊撰写特稿。
目前,科技期刊从作者投稿到确定刊发一般存在时滞,国内知名高校学报比普通高校学报的时滞更长。为了吸引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本刊上优先发布,学报在处理稿件时可给予优先待遇,采取优先评审、优先刊发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小时滞,并在版面、稿酬和版面费等方面给予照顾[6]。
1.3加强编审队伍建设,提升编辑出版质量
编辑是期刊活动的主体,编辑人员由始至终都处于主导的地位,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期刊是高素质的编辑进行一系列再创造的劳动成果。因此,要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作风严谨、业务能力高的专家型编辑队伍[10]。
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学报队伍建设,合理配置编辑部人员结构,制定鼓励性政策,调动编辑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以赴办好学报[12]。另一方面,编辑要苦练内功,参加系统的培训业务教育,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高水平的编辑加工技能。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编辑还应把增强互联网思维、学习新兴的编辑出版技术作为提高编辑素质的重要方向,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成为具备编辑加工技能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人才[13]。
审稿专家的选择、评审质量的高低、录用尺度的把握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报编辑部要利用网络优势挖掘审稿专家资源,建立优秀审稿专家库,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审稿专家从学报学术定位的出发,对稿件的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给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指导如何修改,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提高稿件的学术水平[2]。
通过编审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报的办刊质量,打造精品期刊。
高校学报靠传统出版,订阅和赠送的发行量极为有限,订阅数很少能超过千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有效拓展高校学报的传播范围提供了契机,高校学报应在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力,使学报得到最广泛的宣传,以提高学报论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增强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2.1加强自主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科技期刊网络化兴起之初,有识之士就提出,科技期刊应拥有自主化网络平台,即建立自主版权网站,并实现科技期刊来稿管理、编辑审稿、排版校对、出版传播全部流程的网络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校学报对建设自主化网络平台的必要性已具有普遍的共识。首先,高校学报网站是高校学报自我宣传的重要途径,借助网站能有效地向全社会宣传学报的办刊宗旨、学术成果和综合实力,提升学报的知名度,吸引优质稿源。其次,高校学报网站是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发布和查找学报的相关信息,通过在线互动、开展网上调查等,编辑部能及时了解读者、作者的需求,明确学报工作优化的方向。再次,高校学报可以利用网站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建立链接,借助它们的知名度,提高学报论文的浏览量和下载率。另外,通过网站建立在线采编系统,实现编辑部整个工作流程的网络化管理。不仅方便作者远程投稿并实时了解稿件处理进度,也有利于编辑部处理稿件,减少差错,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缩短出版周期。
国际著名期刊都拥有功能强大的个性化网站,网站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备的在线采编系统、多样的盈利模式,如《Nature》《Science》和《Cell》等。我国高校学报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主化网络平台,成为其自我展示的重要平台。有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 546种高校学报中建立网站的有737种,网站建立率为47.12%;使用较为完善的采编系统的有446种,采编系统使用比率为28.52%[14]。其中,核心期刊的网站建立比率与采编系统使用比率明显大于非核心期刊,网站维护也更及时完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站建设对学报质量层次的影响。
2.2加入国际国内检索系统及数据库
重要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是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获取学术文献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三大期刊数据库是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据统计,我国97%的高校学报已被这三大数据库全文收录,基本上实现了“出版内容的数字化”[15]。国内收录科技期刊的重要检索系统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国际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较多,其中最著名的三大检索分别为《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有人调查分析了790种高校学报入选我国主要检索数据库的情况,共有302种高校学报进入CSTPCD统计源期刊目录,占38.2%;176种高校学报进入CSCD来源期刊表,占22.3%[3]。据统计,截至2009年,共有556种高校学报被国外10个著名数据库收录[16]。说明我国高校学报进入网络期刊数据库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学报处于落后状态。
为了提高高校学报的被引用率,高校学报应积极争取加入尽可能多的检索系统及数据库。具体建议如下:首先,深入研究国内外各类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评价原则、入选标准以及文件格式,找出差距,主动整改;其次,积极与对口的检索机构联系,加强沟通,向其推荐自己的期刊;另外,主动向已入选的期刊同行请教,学习、借鉴经验。
2.3实行开放存取(OA)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力倡导并推行的出版模式,即利用信息数字化、在线出版和传播,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全文,提高读者的使用权限和自由度[9]。
中国学术期刊网及各种数据库出版物,多采用付费模式,对于单位没有统一购买使用权的人员,查询受到诸多限制。开放存取无疑将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国内外OA实践表明其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而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7]。
高校学报具有非营利性,办刊费用一般是由所属高校全额或差额拨款,其首要任务是扩大影响力,因而不必考虑OA是否影响其付费订阅,这为高校学报实行OA创造了有利条件[2]。
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收录的309种高校学报中,有250种高校学报实现了OA,其中实现即时全文的OA学报有146种,占OA学报总数的58.4%;实现延迟全文的OA学报有54种,占21.6%;实现即时题名和摘要开放的学报有10种,占4.0%[18]。国内机构开发的有代表性的OA机构包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开放阅读期刊联盟(http://www.cujs.com/oajs/)等,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收录OA期刊共280种,其中高校学报有238种;开放期刊阅读联盟收录OA期刊共43种,其中高校学报有34种。以上调查表明,实行OA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共识,具体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大多数核心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加入机构仓储等方式实现OA。普通高校学报实现OA,具体建议如下:首先,要建立或完善自己的网站,创建全文数据库,这是实现OA的基础;其次,高校学报应将全文数据库及时加入到国内外著名的OA机构,利用其信息集成优势,增加被检索和显示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最快捷、最适用的OA方式;另外,还可以与Google、Baidu、Sogou等搜索引擎链接,为普通读者获取学报论文提供更便利的途径。
2.4实行优先数字出版
作者不论处于哪种需要,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尽快发表。高校学报出版周期普遍较长,大部分为双月刊,也有不少为季刊。因此导致高质量的论文流向校外出版周期短且影响力大的专业期刊。因此,学报应改革机制,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出版速度,以吸引优质稿源。目前,除了在传统流程中提供优先待遇外,实行优先数字出版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由中国知网发起,以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纸质期刊定稿的论文,这一出版方式近年来得到学术期刊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纸质期刊内容的提前出版,便于读者学习、交流引用以及下载,从而有利于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各项评价指标[19]。
高校学报应积极实行优先数字出版。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将待发的稿件在国内外合作出版商的网络出版平台上优先出版,如合作条款允许,亦可在学报网站上实行优先出版,以便于论文的展示和交流。
2.5实行微博、微信、APP等手机客户端出版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截至2015年2月,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2.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83亿。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为移动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在条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阅读习惯的碎片化、内容需求的个性化、媒介的电子化已成为新的时代特点,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作为新兴的即时交流工具,用户群体显著增加,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已成为大量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新方式,手机客户端出版也成为全新的出版趋势。目前,不少学术期刊顺应潮流,利用微博发布论文,或开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应用,通过点对点的传播方式,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作者群及审稿专家队伍提供准确的手机推送,内容包括优先数字出版论文、重点论文、学术热点、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等信息[20]。高校学报发展手机客户端出版,以此作为对外展示窗口,有利于学报最大范围的传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目前,由于观念、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实现手机客户端出版的高校学报屈指可数,但这一出版方式必将成为高校学报发展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来势汹涌的数字化潮流中,高校学报仍需要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重视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完善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读者、作者、编审队伍的综合建设。同时,充分运用新技术,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拓宽高校学报的传播渠道,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高校学报健康有序发展。
[1]佟建国,颜帅,陈浩元.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3,25(3):208-211.
[2]姚志昌,邢燕萍.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55-859.
[3]黄建乡,马伟平,于国艺.利用互联网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09,21(4):350-351.
[4]中国报告大厅.互联网+时代出版行业政策及布局分析[EB/OL].[2015-04-10].http://www.chinabgao.com/freereport/65721.html.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3-5.
[6]夏书林,谭金蓉.策划特色栏目 提升普通高校学报影响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103-105.
[7]刘燕.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49-52.
[8]王泽龙.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29-234.
[9]王萍,甄志勇,温泽宇,等.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高的方法和措施[J].科技与管理,2010,12(5):137-140.
[10]尚彩娟,牛燕平.高校科技期刊作者、编辑、读者三支队伍的建设[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42-46.
[11]刘建亭.研究生作者的培养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以《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301-304.
[12]陈耀辉.提升普通高校学报影响力的措施和方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4):106-108.
[13]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2):99-102.
[14]姜红贵.高校学报网站建设及发展现状调查研究[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01-205.
[15]洪鸥,姜春明,王宁.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出版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95-901.
[16]鲍国海.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25-1030.
[17]葛赵青,赵大良,苗凌.利用开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06,18(2):144-146.
[18]刘怡辰,范雪梅,沈波.基于 CJCR的高校学报开放存取出版模式调查与策略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1):67-69.
[19]杨丹丹.关于我国学术期刊现状的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3):40-47.
[20]徐铭瞳.论学术期刊网络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