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5-02-26 15:33刘志强徐海丽朱静文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集约化学术期刊

王 婧,刘志强,徐海丽,朱静文

(上海大学期刊社,上海200444)

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王婧,刘志强,徐海丽,朱静文

(上海大学期刊社,上海200444)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覆盖为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为移动出版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分析了移动互联背景下的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并结合上海大学期刊App数字化出版平台,对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进行策略分析,以促进学术性期刊集约化发展。

学术性期刊群;期刊网站;版权保护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数字化、传播载体的立体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研究。随着4G牌照发放、Wi-Fi无线网络技术的覆盖,iPad、Kindle等平板电脑、iPhone所代表的智能手机以及Google Glass、iWatch、三星Gear2、华为Talk Band B1等可穿戴设备,这些移动终端及所推出的App(应用程序)为学术期刊出版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为用户实现了无线移动、迅捷获取学术资源的全媒体阅读体验。4G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上传和下载速度有了大幅提升,移动用户体验更加顺畅。

2013年1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布4G牌照,成为我国数字出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持续迅猛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将极大拓展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和应用范围,为移动数字产品发展带来更多机遇。2014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 年 8月,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继续推进,政企合力推动数字出版。党的十八大作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定,其中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作为其重要内涵,这将进一步引导和深化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之路。

1 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全民时代[1]。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多元的数字产品和传播渠道,也将打破长期以来互联网免费资源获取的惯性,为形成数字内容付费机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pp专注于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目前中国期刊App可以分成四种类型[2]:单一型期刊App,即单种期刊推出的App,如《中国国家地理》《第一财经周刊》等期刊App;整合型期刊App,即具有多种期刊的传媒集团整合旗下所有期刊打造的App,如时尚传媒集团将旗下的《时尚芭莎》《男人装》《时尚旅游》等10余种杂志整合,命名为“时尚书架”上线App Store;平台型期刊App,即由第三方整合多种期刊形成的综合性期刊App运营平台,如VIVA畅读、读览天下移动版;聚合型期刊App,即可以个性化信息筛选和聚合的期刊App平台,同样是由第三方运营,如Flipboard、Zaker、鲜果联播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平台上的期刊与在线数据库合作模式,以及学术期刊OA(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完善,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检索平台。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数字期刊平台,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进行合作,针对iPhone等智能手机开发出手机网站,同时免费为期刊社开发iPad版杂志。中国光学期刊网的网站与微信、微博、App等平台同步建设,致力于对光学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快捷传播。移动终端及应用程序的普及与开发为用户提供交互性能更出色、图文质量更好的数字形式副本,同时提供网刊推送等灵活便捷的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碎片化、自由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此,催迫期刊以加速方式进入数字化转型期。

国际上,欧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期刊数字化的探索[3]。在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在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调查中(2008—2011年),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提高了 27%。美国2/3的人通过移动账户登陆社交媒体,每人平均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3小时,社交媒体的爆发式发展,改变了整个媒体行业,使得做好内容营销成为运用好社交媒体的最重要手段。同时,移动终端的发展也为多屏融合和多屏互动提供条件,智能手机的大屏化,手机等小屏终端与电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体验将进一步优化。美国消费杂志出版商赫斯特集团(Hearst Corporation)旗下各大杂志都采用iPad版以扩大杂志的品牌传播,甚至推出一些为手机、平板电脑特别定制的数字版本。康泰纳仕集团(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自然出版集团(NPG)、时代集团(Time Inc.)均推出iPad版电子平台出版。

学术期刊出版约占我国期刊出版 60%的份额,但由于传统办刊理念与现代科技发展对期刊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许多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深受传统办刊理念与出版模式的束缚,在期刊的阅读体验、功能定位、数字化转型方向上认识不清,造成期刊的品牌传播与竞争力下降。移动互联网终端这一全新学术期刊载体的出现,实践发展倒逼期刊业界和学界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新形势做出判断和研究。

2 上海大学期刊社App数字化出版平台

上海大学期刊社已推出微信公众平台,社内期刊《自然杂志》《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实现iPhone、iPad双模式出版,《社会》《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进行移动互联网宣传推送。

2013年起,《自然杂志》全新改版,改为图文混排,全彩印刷。为了促进杂志的普及性,实施纸质版与数字版双模式出版(在App Store上同步出版)。截至2015年8月15日,在App Store上线2年多来,《自然杂志》的下载装机量已达4万多台,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作用。

自2015年1月1日起,《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App Store成功上线,正式拉开学报纸质版与数字版(在App Store上同步出版)双模式出版的帷幕。目前,2013—2014年共12期的论文内容已上线,供广大读者、作者免费阅读,学报审稿专家、作者还可直接点击客户端页面进入学报主页查询论文送审情况。

3 分析与建议

上海大学期刊社作为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之一,在探索学术性期刊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经过近 8年时间的发展,逐步探索“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工作:

(1)基于平台建设,实现集约化出版的策略研究。分析同类学术期刊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App客户端的集约化数字化出版策略,克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的现状,打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双效”学术期刊。

(2)数字化转型中学术期刊内容特征的研究。学术期刊出版在“变”与“三不变”原则(即内容为王、公信力和规范性不变)中,数字化转型是其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期刊内容如何更具专业性、特色性、浓缩性、“动态流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

(3)提升移动终端期刊阅读用户黏性的研究。从学术期刊用户阅读体验维度,分析影响用户视觉观感、终端操作感、交互自由感等方面因素。

(4)移动出版平台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的研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障体系在诸多方面得以完善和丰富,尤其在标准建设和版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成为传统出版升级转型的有力支撑[4]。对在移动出版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数字化出版内容的二次编辑加工、出版流程控制过程中涉及的版权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1]李嘉卓.拥抱移动互联:纸媒重生之路?[J].新闻与写作,2014(7):4.

[2]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82-85.

[3]陈颖,陈玉霞.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47-151.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参考,2013(14):25.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资助项目(2013);上海市高等院校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HGX2014B03)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集约化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