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点,推动进程——幼儿自主游戏进程中“三个支点”策略的思考

2015-02-26 16:55:47浙江省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陈仙红
新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支点娃娃游戏

□浙江省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陈仙红

搭建支点,推动进程
——幼儿自主游戏进程中“三个支点”策略的思考

□浙江省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陈仙红

基于幼儿在自主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试图搭建“材料、问题、串联”三个支点,借助调整操作载体,解除困难障碍,形成交往联动等策略,加强对自主游戏的支持和引导。有助于幼儿基于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变化游戏情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游戏水平,同时推进自主游戏的进程和发展。

自主游戏搭建支点推动进程

自主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往的活动过程。伴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自主游戏在幼儿园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各幼儿园纷纷在一日活动中安排足够的自主游戏时间,并布置相应的环境和材料。然而我们却发现:

1.教师“犹豫不决”。自主游戏开展初期,很多教师听闻“不能干预幼儿的游戏”,他们就大胆放手,任凭幼儿自由发挥。这时教师就开始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甚至游离于幼儿之外。也有教师纠结于“是否进行干预?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指导?”所以无法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阻碍游戏的继续开展。

2.游戏“频繁变化”。自主游戏时,“小病人”突然倒在地上,有个女孩喊“他死了,他死了”,“小医生”不知所措。有个男孩看到后马上说:“不可以玩人死了的游戏的,死是不好的事情。”这时,教师看了看之后,也默认了男孩的说法。不久,他们结束了游戏。显然,在游戏中,教师不了解幼儿游戏的前因后果及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提出支持策略而阻止了

游戏的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他们在自主游戏中总会遇到问题,使得游戏过程不能顺畅。那么,教师是否需要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搭建支持和推动游戏发展的支点,这是自主游戏进展的关键和中心。我们根据幼儿自主游戏的实践经验,试图搭建“材料、问题、串联”三个支点策略,加强对自主游戏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游戏顺利发展。

一、操作载体的调整——材料支点

材料作为自主游戏的操作载体,是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重要媒介,也是引发幼儿与人交往,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和促进游戏发展的物质支柱。

1.增添辅助材料,萌发游戏主题。建筑区是以材料为基础,以“建筑物”为主要表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建构游戏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用以表现建构物的整体框架,如不同规格的积木、积塑等。辅助材料在建构游戏中用以表现建构物的局部,如自然物(花、草、树枝等)、美术作品、废旧材料(瓶罐、纸盒等)、毛绒玩具等。以“自来水厂”游戏为例。幼儿用PVC管连接成大小不同的水管,嘴巴里不停发出水流动的声音。随后运用奶粉罐装置“处理水的设备和机器”,实现自来水厂的主要功能。自来水在幼儿的想象中开始流动着、处理着……游戏主题和内容不断明晰。

2.丰富半成品材料,趣化游戏过程。自主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发展需求,不断地投放和丰富半成品材料。

(1)游戏生成情境化。“美术区”里增加了一次性筷子、泡沫纸、塑料小球、海绵、树叶等。有幼儿把泡沫纸剪成方形,穿入一次性筷子里,高兴地喊起来“羊肉串耶”;还有人把绿色泡沫纸剪成细条,穿成“韭菜串”,随后又出现了“贡丸串”、“花菜串”等。随后,“美术区”的幼儿兴奋地来到“美食城”,说:“我们帮你们制作食物吧,放在你们美食城卖。”于是,两个区域的幼儿开始交流如何制作更多的美食,顺利串联了两个区域。显然,教师新投入的半成品材料唤起了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发了游戏情境。这样的游戏是幼儿自发的、主动的,因此也更加富有情境性和趣味性。

(2)游戏过程情节化。每次角色游戏时,幼儿总是飞奔至“小医院”,穿医生服,拿起听诊器,开始当“医生”。可是慢慢地,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医生”也开始没事做。一次,教师提供白纸和笔在“医院”,有个幼儿开始在纸上画着什么,不久他把画的“视力表”贴在了医院的墙上,有个幼儿跑来说:“给我测一下视力吧,就像上次体检一样。”没想到,“医生”像模像样地检测幼儿的眼睛,还不停地提醒:“另一只眼睛不能偷看啊。”后来,还有幼儿提议量身高和体重,他们就去美工区找来长纸棒,开始测量身高……这样生动有趣的体检游戏源于出现了白纸和笔,唤起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

二、困难障碍的解除——问题支点

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支点来解析困难,把握活动的方向,推动游戏的继续前行。

1.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为了启发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深化游戏主题。如“娃娃家”里,女孩在做饭,男孩在摆弄小熊玩具,两人没有交流,各自玩着。这时,老师说:“要不,我来哄小熊,你们来做饭。”他们答应了。老师继续问:“你们的熊宝宝喜欢吃什么?你们可以准备什么呢?”两人说了水果、蛋糕、零食等。老师接着说:“那我们一起来准备吧。”这时,另两位幼儿也加入了“娃娃家”,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争先恐后地准备丰盛的美食。

2.延伸性问题。根据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聚焦某一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大胆设疑,尝试答疑,鼓励幼儿大胆探究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建构游戏中,洋洋和晶晶新搭建了“浙北大厦和观光电梯”。在分享时,洋洋自豪地和大家介绍了观光电梯的搭法及它能到达的楼层,很多幼儿的目光都被吸引了。可是观光电梯总是停止的,不能上下移动。突然,昊昊站起来说:“电梯总是不动,那怎么上下楼呀,如果电梯能动起来就更好了。”他的想法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开始讨论该怎么搭建,还需什么材料。教师和幼儿讨论后,组织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策略,待下次活动时解决问题,推动游戏的延续性。

三、交往联动的形成——串联支点

到了中大班,教师总是期待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合作,提高游戏水平。由此,可以借助串联支点,如场地的互通、角色的转换、事件的链接等,将各个游戏区域进行连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1.场地的互通。图书区内突然大声喧哗起来,原来桐桐看完《小蝌蚪找妈妈》之后想表演故事,没想到遭到其他幼儿的反对,他们说:“图书区是安静地看书的,你这样大声说话怎么行!”桐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随后,教师走过去说:“看好书的孩子如果想表演故事的话,可以到表演区表演啊。”桐桐听了之后,兴奋地来到表演区,并找到兴趣相同的幼儿,他们忘记故事情节时又来到图书区看看书。这样图书区和表演区就连通了,幼儿不仅看书,还表演节目,游戏内容变得丰富,情节变得更生动。

2.角色的转换。孟孟在医院里当医生,烨烨从“娃娃家”抱着毛绒玩具小狗来看病。孟孟拿着听诊器放在小狗身上听来听去,嘴里还小声地说着什么。后来孟孟说:“小狗生病很严重,要开刀了。”孟孟摆弄了一会儿小狗之后,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说:“小狗住院了,有护士照顾,医生可以下班了。”孟孟离开“医院”,走到“美食城”,他“买”了“饺子、冰激淋”,来到“娃娃家”抱起娃娃,一会儿自己吃,一会儿喂娃娃。过了几分钟,孟孟还在“娃娃家”,老师问:“医生,你是不是该上班了,宠物还在医院呢。”孟孟又来到医院,他继续开始给小狗治病……可见,孟孟开始是一名“医生”,教师引导孟孟由“宠物住院”而“下班”,他来到“美食城”成为顾客,随后又成为“娃娃家”的主人,最后再回到医院上班。教师借助角色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推动孟孟根据自己的经验链接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不断转变角色,推进游戏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出现的困难和疑惑,以此为介入点帮助幼儿搭建材料支点、问题支点和串联支点,以此在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游戏情节等方便给予支持性的策略,推动游戏的顺利发展,提高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支点娃娃游戏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给自己一个支点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5
三个娃娃一台戏
爆笑游戏
简易娃娃床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
娃娃家
娃娃画报(2015年2期)2015-04-02 04: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