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从女性影展看女性主义影像——以纪录片《475:打破沉默》为例
崔新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由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纪录片拥有极大的包容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写史发声,甚至屡屡在国际国内揽获大奖。本文将以纪录片《475:打破沉默》为例,探讨女性主义影像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台湾纪录片;女性主义;女性影展
《475:打破沉默》是2014年第21届女性主义影展的展映纪录片作品,影片从一个嫁给性侵自己的犯人的16岁姑娘服毒自杀的新闻引入,导演开始探索在摩洛哥这个国家由475号法令而带来的影响。
性侵是典型的女性主义影像的主题,因为在性侵的主动者与施动者里面,女性常年扮演着被消费和被凝视的角色。在传统环境下,女性角色总是被动地出现,而475所代表的是既定角色的正确性。帮助女性去抓住主动权,是女性主义者以及女性纪录片导演们一直在关注和探讨的事情。而她们以女性的身份来关注女性,也更能够体现女性意识的苏醒和重要性。
遵循475法令的摩洛哥形成了一个怪圈:人们不认同婚姻以外的感情,所以结婚就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在摩洛哥的概念里却从来没有婚姻的基础这样的概念,因为女孩子一旦和男性单独走在一起,就会被认为是行为不检点,而没有相处,又何来感情?最要命的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性侵除罪化比年轻女孩更重要,所以仍然有很多女孩因为被性侵而早早地“被出嫁”。以身份符号存在的女性基本没有资格被关心情绪和利益。
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议题也是女性纪录片导演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在这一部分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影像的力量来关注和促进社会运动和两性的平等,家庭暴力、法制建设等都是作为女性应该发声的议题。在475法令的背后,是严重的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制度的缺陷,所以作为女性的受害者,作为生理上的弱者,也更应该勇敢地去向社会、向男人争取权利。
在影片所展示的环境里,女性的名誉和贞操甚至比她的幸福更重要。在她们遭到欺辱会被家人赶出家门,受到嘲笑,遭人唾弃,而女人甚至不能责怪男人。许多接受采访的女性都会说,穿着不合理遭到性侵是她们的过错,而选择自己的穿着是作为女性的基本的自由。
片中导演在街头接受采访时,女性承认受害者的着装是引起性侵犯罪根源的画面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这也是大多数女性纪录片导演在竭力呼吁的目的,那就是引起所有女性的自觉,而女导演在影像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恰恰是最先产生女性自觉意识的一部分人。
片中有一名女性的遭遇贯穿头尾,她的一生被性侵,言语羞辱,怀孕,央求对方建立婚姻关系,遭到质疑,生下孩子,再要求法律支持时发现无济于事。面对这些受害者,导演在街头采访的过程中听到的评价却全部是消极接受的,例如只能自己注意,以及着装有问题。片中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她面对镜头坦然地向导演讲出了自己的遭遇,被性侵以及被歧视,重要的是作为一个475法令的受害者,她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女性主义纪录片中的女性多数具有这两种形象特点,传统女性和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虽然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传统女性的形象也会有较大差异,但以亚洲文化族群的习惯来说,《475》中摩洛哥女性也非常符合传统女性形象,她们隐忍、内敛,认同男主外女主内。新女性的形象则恰恰相反,她们会对自己的既定社会角色产生质疑,并且努力追求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
影片中反映的一些人观点认为,由于男性有基本需求和冲动,所以他们的过激行为就可以被理解,这显然荒谬而不可理喻。而片中的一些男人认为,被性侵之后的结婚可以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所以就算是女性的幸福,是带有性别优越感的言论,他们甚至不接受独立女性是被害人。对此,导演在片中发出了做为女性的质疑,为什么遭遇性侵,男人无罪女人要有罪?但最后导演还是充满希望地结束了这部影片,因为在她看来,女人学会了如何看待自己将开始拯救这样的环境,和这个病态的法令。
在《475:打破沉默》中,导演是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引导讨论,镜头是导演的眼睛,观众以导演的声音线索为指引,和导演一起认知和思考这个社会议题。有时导演会采用自己在镜头面前自白的方式进行表达,在《475》中导演本人虽然没有出镜,但她对于出镜受访者的个人经历的呈现和对现实的思考都是她真实的写照。导演是在通过故事再现的方式,来邀请观众进入到她所创的世界去。这也是纪录片导演创作过程中常常会用的形象建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