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韬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海外.社教中心)
脚 步——记我在四川国际频道的第五个年头
左 韬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海外.社教中心)
太阳东升西落,日夜流淌。在这平静流逝的光阴中,四川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悄然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脚步匆匆,时光荏苒。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依托长城平台对外宣传的电视窗口, 四川国际频道的五年一路走来,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足迹。
回想五年前,四川国际频道从前期近一年的筹备策划到2010年2月顺利开播,期间种种往事记忆犹新。那时,频道节目的选取、分类、编播、审核,反馈信息收集等等工作都处于从理论到实际的摸索中,并没有完整的工作细则流程,所有一切都在起步中。而五年前的我,还是一名栏目的编导。当时,应海外社教中心的要求,我从一线的编导岗位直接抽调到了国际频道筹备组,全程参与了频道的前期筹备。因为一直从事编导工作,我当时考虑更多的是节目的拍摄和制作,对外宣以及频道的节目编排、制作流程等等还是陌生的。在参与筹备组工作期间,我发现除了关心节目的制作以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处理。
近几年来,各级的党组织和政府部门不断深化对外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改进和加强对外宣工作的领导,在外宣的观念、体制、宣传方式和手法等方面积极创新。在此背景下,四川国际频道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的起草报告、修改方案的过程中,领导时常提醒我们一句话是“外宣无小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也不断地用这句话提醒自己。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逐渐地,我对外宣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在几年的编辑、制作、以及对外交流的往复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了对频道外宣工作的感受和认知,那就是要选取具备“文化共鸣”的节目和内容。
“文化共鸣”是我从事国际频道编辑工作五年来最深刻的认识。五年里,频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收视情况,取得了优秀的收视反响。在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尤其以反映西南地区特色的美食类、人文类节目的收视率最为突出。在这几年担任频道编辑的过程中,我制作过国际频道所有类型的节目,慢慢的,我从播出后观众喜欢节目的收视反馈中也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文化类、纪实类的节目总是受关注度和欢迎度最高的。而这些节目中又以纪录片深受观众喜爱。
究竟是什么让纪录片在外宣工作中获得了跨越国界的传播效果呢?这还要从我参与四川国际频道对外合作的一些体会说起。在多次与国外电视台的合作拍摄中,我看到了外国朋友对于纪录片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纪录片核心价值的理解。
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际频道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对外合作机会。一次,我们同一家日本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关于北川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员贺晨曦小姐和她的男朋友郑广明先生不离不弃,最后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我有幸参与。从最初建立联系到最后完成全部拍摄,整个合作过程非常顺利,而给我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的,除了日本媒体人的敬业之外,就是日本纪录片导演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并由此捕捉的创作理念。这些理念贯穿了整个拍摄和采访。当时我问导演,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题材感兴趣?导演告诉我,地震这样的题材是很能引起日本国民共鸣的。日本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地震频繁,日本人对地震中的情感故事有着深切的认同。所以像贺晨曦和郑广明这两位故事主人翁在大地震中接受了生死的考验,最终他们收获爱情的故事是让中国和日本甚至全世界的观众都能接受的。
日本导演的话给了我很深的思考,真实的生活所带来的戏剧冲突往往比苦心编织的剧本更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力。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人呢?是人的命运,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人们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的基础。
“文化共鸣”就是情感的共鸣,就是人性的美好,就是那些正义、勇敢、善良、坚强的能量。而我作为一个外宣平台的编辑,应该做些什么呢?当然是选取那些具有共通性以及共鸣性的优秀特色文化,也即“外宣的针对性”,立足在四川,将这样的节目更多的展示给海外的观众们,让他们能真正了解四川的魅力,塑造四川良好的形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国际频道对外宣传的关键之年。加强外宣的针对性,提升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的宣传能力,目前,对于四川国际频道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四川国际频道,我们在两点上有着对优秀特色文化传播共通性以及共鸣性的优势。首先,四川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的。在人文地理概念里,中国的西部,代表着多民族的边地文化。这里是古老传统的保存之地,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所,经过努力,也势必是影响新世纪中华民族文明的新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读懂这点,我们就应该去寻找鲜为人知的人文风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精彩,选取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展示给观众。另外,四川还有丰富独特的自然类题材,比如:熊猫,这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的符号,四川还有川剧、茶艺、蜀绣等绚烂而独具魅力的文化元素,都是上天赐予的丰富传播资源。
过去的五年时光,我怀揣梦想,从最初面对外宣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的认识和理解,到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认知与思考,再到形成自己较为清晰的外宣工作思路,一步步走过,一步一个脚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外宣战线上的一份子,还要以互联网思维,研究新态势,迎接新变化。所谓,创新永无止境,积跬步以行千里。